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了推进广大高校工作室基于“产教学研创”五位一体运行模式的改革与建设。研究团队采用现场参访与电话咨询的方法,展开了为期三年的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抽样调查研究,调查的范围为成都、武汉、长沙、广州、杭州等中南部地区五个城市,每一座城市选取5所设置有设计工作室的普通高校和5家设计企业。诸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停滞不前,特色不明显,工作室内涵肤浅,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校对工作室的定位不太清晰,导致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不断显现,不能满足当前行业发展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工作室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心,工作室内涵及评价体系建设是未来普通高校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课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即将成为新一波的热潮。
关键词:工作室;设计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引言
工作室作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种常规模式,被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普遍推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才培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动手实践的能力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客观需要。诸多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停滞不前,特色不明显,工作室内涵肤浅,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校对工作室的定位不太清晰,导致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弊端不断显现。因此,基于工作室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已成为众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针对性地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依据,笔者研究团队展开了为期三年(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的普通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现状抽样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行业对设计人才核心能力与素养的需求是什么;2.设计师工资与生活现状;3.高校设计人才培养定位特色;4.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5.高校设计类大学生年均阅读数目数量;6.高校设置工作室的情况;7.设计工作室定位的清晰度;8.高校设计工作室的管理模式;9.工作室招收学生的条件与要求;10.学校对工作室的建设支持情况;调查的范围为成都、武汉、长沙、广州、杭州等中部地区五个城市,每一座城市选取5所设置有设计工作室的普通高校和5家设计企业;调查的方式为现场参访及电话咨询。根据调查的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技能基本满足市场应用需求,但创新应变能力较弱。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普遍是以应用型人才为特色,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高专作为高等教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培养了大批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赢得市场的青睐。近5年来,伴随着我国教育部要求600所普通高等院校逐步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这一改革举措的实施,我国大部分新升格的一本、二本院校的设计人才培养基本上走向应用型和技术型的发展道路,诸多本科院校也仿效高职院校打出了“零距离上岗”、“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旗号的方式继续扩招设计类专业学生,设计类专业在全国本专科院校中的覆盖率非常大,几乎名列前茅,每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成井喷态势发展,从而导致教育部不得不亮出红牌以限制这类现象的盲目发展。尽管这系列措施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保障人才的就业率等重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但人才培养标准化和批量化,大大脱离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格局与定位。我们随处可见当前的设计师软件操作不错,制作工艺熟练,但依然有大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然而市场上又的确需要人才,问题出现在哪儿呢?通过调研企业,我们得到:当前的人才的确非常“专”,但这个专不是专家的专,而是专门的专,这类人才对于跨越新领域的问题束手无策。诸多企业管理者反映,应用型设计人才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把设计当成版式或效果图来做,千篇一律,没有创新,不能应对大项目和综合性项目的高要求与高标准,后期在公司的培养上基本上跟不上公司发展节奏。可见,目前市场不缺一般的设计师,而主要缺可持续发展的高端创意型研发人才。
(二)对设计本身研究理解尚可,但对设计服务对象及所从事的行业研究缺乏。从参访的中部城市普通高校过程中,我们所在高校图书管理系统查询到设计类专业在读生进图书馆阅读书目的数量人均每年3.4本。另外,我们从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了解到鲜有涉及相关产业、营销、商业模式、消费心理等方面的课程。可见,这些专业的学生依然备受“专”的影响,通常是讲起设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时,发表意见往往是头头是道,但正是由于专,学生对其他学科事物普遍缺乏兴趣,摄取的跨学科的信息量太少,面对交叉学科的新问题和综合性问题,往往难以应对。进入工作岗位后,这类学生由于工作业务的繁忙,更加无暇顾及学习拓展,往往习惯于闭门造车。通常是脱离设计服务对象与体验对象,不了解行业的基本标准与做法,为设计而设计,必然时时处处令客户不理解、不满意,从而最终导致客户丢失。例如笔者所创公司主要定位于教育与儿童发展领域,客户一般是校长、园长、教育投资人,而公司新来个别的毕业生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不懂教育,亦不懂营销,就出现过与客户沟通不畅反复修改的现象问题,设计师以为客户刁钻,而客户觉得设计服务跟不上需要,对设计及品牌有所质疑。
(三)自我表现意识强烈,但设计服务意识淡薄。从企业调查中得知,现在的设计类毕业生个性非常强,但从设计师职业的需求角度而言,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对人才的个性培养没有立足在内涵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之上,而往往停留在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意识上,这类的学生忽略一个根本性的身份定位问题,那就是设计不是以表达自我的纯艺术,而是服务他人的应用艺术。他们往往自命清高,锐气十足,但殊不知自己的设计工作与餐饮、足浴等商业服务类的工作无异。被2008年《时代》杂志选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百大人士”日本著名艺术大师、kaikaikiki有限公司负责人村上隆先生,在其《创造力极限》开篇就讲到了一句震撼人心而极富深度的话,“艺术家是位于社会最底层的位置,要是没有这种自觉,就无法在这业界生存”。由此可见,现在的青年设计类大学生真有必要在选择走向艺术之路之间就要彻底明白这一处世价值观,否则,就往往陷入服务意识淡薄而怀揣莫名的优越感自以为是而不自知的泥潭。
(四)责任心与应急能力不错,但个人品牌营销能力欠缺。这里所指的责任心与应急能力,特指针对设计师自己手头的活儿,而在此之上的所谓增值服务的要求,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是基本妄想,设计师不是不答应就是基本做不好。我们从调查的企业中了解到现今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设计师加班现象,由于项目分配基本上是底薪加提成再加奖金的模式,做得多自己赚得多,因此现有的设计师对加班赶单抱持默认的态度。所谓个人品牌营销能力,即设计师通过服务交流基于展示设计个人魅力,所具有的额外价值创造能力、影响力、说服客户的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等综合素养。通过调查了解到,现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鲜有开设营销策划类的课程,某些高校尽管开设,但任课教师基本上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往往是照本宣科,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双方完全是为了拿课时拿学分而应付了事。因此,这类学生毕业上岗后,无法理解市场隐藏各种交流上的困难与险阻,无法向客户展现个人作为一名优秀设计师所具有的综合素养。
(五)注重追求设计个性与个人形象打造,但个人文化底蕴根基不足。现有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招生对象基本上是高考美术生,这类学生绝大部分不是因为自己对美术的兴趣爱好,而是自己本身文化成绩比较差,对高考升学无望,而被迫选择走上了“艺术之路”的。在高中阶段,由于管理普遍相较文理科生的松懈性和缺乏设计类学科教师教育引导,导致现在的青年学生走向了另一个可笑误区:从现有青年设计类专业毕业学生的穿着打扮来看,个个基本上是个性十足,文艺范儿十足,但他们文化素养普遍不高,遇到基于特色或组织机构文化理念的设计要求时,往往是力不从心,无法进行设计概念的梳理与定位,从而导致设计方案无法打动客户。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创意的灵魂在于文化。文化是设计创意的种子和源泉,只有深耕和深挖才有可能遇见珍奇。
(六)行业整体薪资水平还行,但个人生活品质不高。我们从调查样本企业了解到,毕业两三年的设计师基本上可以拿到每月5000~6000元人民币的薪资,这一工资水平跟笔者所在高校副教授这一级别教师所拿到手工资基本上是持平的。再调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80%设计师可以拿到10000-20000万,有些特殊岗位能拿到几倍于这个数。可见设计行业整体水平还行。前面有讲到设计师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类人群不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且养成经常熬夜与长时间坐着办公不爱运动的习性,导致大部分设计师身体处于亚健康状况,甚至有不少设计师患上高血压、慢性肾病综合症的等疾病,长期处于生活质量跟不上的状态,从而对工作和家庭造成了诸多困扰。
二、当前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人才培养的误区
笔者通过近三年来参访中部五个城市30余本专科院校的工作室,发现工作室的确早已成为学校设计类专业办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但深度交流起来,主要有以下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注重接单生产,忽视了基本的课程教学。调研的这30余所高校中,有20所有过接单生产用于教学,基本上能够把商业项目融入课堂。另外,有6所高校工作室将每学期的专业课程打包交给了工作室的老师,取消了以班级制在教室正常上课的形式。这一改革方式,尽管顺应教学与市场接轨的要求,但忽略了其中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从而导致诸多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训练,学生能力往往是稂莠不齐。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设计问题及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调研的这些高校中,几乎所有工作室都有接单生产或指导学科竞赛或虚拟项目等实践环节,但鲜有注重设计调研、设计管理、设计哲学、设计方法论、设计行为学、设计心理学、创造学、市场营销学、风水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或具有主题的研讨和思辨活动。而这些学科知识,是一名设计师职业发展和能力晋级的核心素养。
(三)注重优质生与专业对口生的培养,忽略了兴趣生与跨学科专业学生的混合培养。调查结果显示,80%的工作室接纳的学生均为本专业学业成绩好的或比较灵活的优质学生,96%的工作室基本不招收非专业的学生,个别招收的学生也主要参与接待泡茶等工作。实际上,任何基于学分获取、就业、额外指导、社交等基于压力系统影响下的所进入工作室学习行为均不是学习的真正本质。所谓学习的本质,即是基于原发性的兴趣主动驱动,把工作室和设计事业作为自己人生梦想与追求而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实践行为。当前设计所面临的问题早已超越工业时代的所面临的规范化、集中化的时代,现在设计跨入全案设计、服务性设计和系统性设计的时代,即从营销、预算、品牌、文案、空间、环境、包装、展示、信息媒体、互联网技术、消费行为、体验、工程、推广等全方位地提供系统性服务,设计不仅解决了物与物或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升级到解决人与物及环境,人与事及势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问题。因此单一的血液,无法供养现代设计行业发展复杂多元的神经。
(四)注重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忽视了学生的发展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工作室的教师明显呈现两种发展态势:一种是基于职称晋升的压力与现有工作室的条件支撑下,教师基本上对自己的个人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愿景设想;另一种是基于与社会市场的接触而顿生价值感,激发了未来走向创新创业的道路。然而,对于工作室的学生,教师往往采取的态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换了一轮又一轮,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的指导,大部分学生走出去后依然不知道自己所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明白自己的奋斗目标与职业理想是什么。
(五)注重工作室人才培养的物质环境建设,忽视了工作室的内涵建设。从参观考察这些院校工作室的直观感受而言,70%的工作室所布置的环境及设施设备配套得基本不错,氛围很好,例如上海的一所高等院校工作室设在一所公园湖面上的现代建筑空间里,设备齐全,经费充足,每年达到6000万的建设预算,用于对外培养国际某某特色人才,仅仅一间材料室都是采用智能控制,各种温度、湿度、电离子等相关指标体系眼花缭乱,当时感慨那些材料真是像产房婴孩被悉心呵护一般,实在令人眼羡。但从“产教学研创”这些内涵指标体系考察,发现工作室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工作室负责人也拿不出足够出色的教学成果,实在令人惋惜。
(六)注重工作室人财物的投入,忽视了工作室的效益评估。从调查结果显示,工作室硬件建设基本不差,30%的工作室,每年另外还有一定的建设经费或相关项目经费用于继续投入与建设。尽管工作室成为各高等院校接待参观考察交流所必带的常规路线,但绝大部分学校仅止于此,由于对工作室疏于管理,工作室教学成果建设达不到预期,人才培养特色与质量还不是很理想,每年没有进行效益评估,有的只是要求提交一个总结为院系实践教学提供支撑材料。而笔者认为,工作室的内涵建设可以从“产教学研创”几个要素来进行系统督导评价。
三、结论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是工作室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心,工作室内涵及评价体系建设是未来普通高校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课题。
作者:吴利锋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