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课程在艺术设计本科生教学的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研讨会课程在艺术设计本科生教学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研讨会课程在艺术设计本科生教学的应用

摘要: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中置入研讨会课程形式。通过课程编排将研讨会形式导入到课程中,将理论知识点通过精简的课题融入研讨课中。在课程中能加强学生们自我的参与度,学生会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并且将个人理解直接体现在作品中。通过研讨会形式的课程安排,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这体现了研讨会形式的课程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讨会课程;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

引言

研讨会形式的课程往往在欧美地区的大学授课活动中非常常见。这种课程主要是由教授或者导师的亲自指导下,带领班级学生从事开创性研究。在课程中多以讨论和报告的形式阐述个人的观点,进而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效果上看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思考、总结、报告、讨论等方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针对课题或项目,在理论的基础上获得自我认知与项目的核心。本人在德国深造期间参加了四年的Seminar课程(即研讨会课程)。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同时发现了一些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中学习借鉴的地方。接下来本文会描述Seminar课程的由来和德国的Seminar课程的形式,以及两个学期的实际教学案例中研讨会课程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施的状态,效果及小结。本文所描述的课程范围为艺术设计专业范围。文章中会提到Seminar课程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类课程,也会介绍一些品牌设计等理论课程的实施效果。

一、研讨会课程的意义与形式

早在《论语•先进》中就有记载:孔子和颜渊、季路等几个弟子们围坐在一起促膝谈心[1]。这样的描述在《论语》中还有很多,其实体现了当时孔子在传授知识时的一种状态和情景。而这样的场景等同于当今大学课程中的Seminar课程即研讨会课程。Seminar一词中文直译是“研讨会”,最早的Seminar见于1732年教育家弗兰克所创办的师范学校中,实际产生于19世纪德国的柏林大学[2]。虽然西方国家的这种Seminar课程已经深入到大学,高中,甚至初中的课程当中,但在中国这样的形式还并没有被完整地融入到日常的大学教学工作中。Seminar课程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在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趋向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到不同的思维观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知识点和掌握设计类应用技巧。艺术设计类课程往往需要学生扎实的软件基础,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艺术审美观。学生在学习中要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以便进行课程和设计创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学生的激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3]。但现在的设计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爱思考,分析事物的能力普遍较弱的问题。这些也正是“中国式教育”一直存在的问题[4]。当今的“中国式教育”,大家普遍意识到其问题所在,但想根除中国式教育中的弊垢,还是需要尝试和寻找更高效的方法。总的来说,研讨会课程会对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育方式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不管从国家还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种课程带来的逻辑思维方式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是这次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成立于1923年,开创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河。包豪斯的教学模式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设计教育基本格局。那么研讨会课在包豪斯日常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选择一门研讨会课。研讨会课的形式主要是以学生们和导师共同围绕一个相关话题各抒己见,由教师引导学生们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问题[5]。通过研讨课,师生可以围绕着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圆桌会议”,空间上的平等与氛围上的自由能让师生交流更加畅通无阻[6]。德国的研讨会课程课时较长。他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基础,这就需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因此课时较长[6]。同时课程要求导师有较强的把控能力,要在讨论过程当中始终掌控节奏。对观点进行引导并保证讨论可以一直顺畅进行。若运用到国内实际教学中时,这些问题则需要有针对性的调整。

二、参考德国的研讨会课程形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出适用于国内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的研讨会课程形式

(一)德国的研讨会课程形式引入国内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在德国研讨会课程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研讨课已经从教学组织的角度可细分为:指导选题,自主研究,报告交流,教师启发讨论,完成研究论文这五个部分[8]。引进这种方式的中国大学有清华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学校。他们采用工作室的形式结合很多研讨课来进行授课。例如清华美术学院装饰材料创作营模式,联合国内外建筑材料公司,组建一个专业教师和优秀设计师团队,分小组分阶段制定课题。再由,学员实地考察,互相探讨交流,激发创意思路。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学员们用七天时间集中精力完成了不同课题的六件设计作品。这样的教学方式和德国的教学形式很相似。研讨会形式被充分利用起来。拓宽了专业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与企业之间建立了联系[9]。但是这样的研讨会课程往往需要锁定一个时间范围,这对于国内一般大学来说,教学实际条件是不允许的。通常一个专业的课程安排都是系统化的,很难把教学时间段重新分割。实施难度比较大,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重新规划课程安排。再比如湖南大学每学期都会开设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国际化工作营。这样的课程会和很多国际知名设计工作室做联系,如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通过10天的软件培训、设计教学和4次专题讲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更系统地了解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强化知识点[9]。但是这样的课程需要较高的经费支持,需要强大的平台作支撑。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只适用于教学基础条件优良的学校,并不适用于大多数的国内大学。

(二)适用于国内大多数大学的研讨会课程形式分析

基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确定研讨会形式的课程对教学很有帮助,但同时很难适用于大多数院校。将研讨课的形式融入到正常的日常教学中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要缩短研讨会课程的时长,不能占用太多的正常授课时间。第二,要将课上的研讨课题简单化,但并不能容易化。首先为了缩短讨论课长度可以先将“报告交流”和“教师启发讨论”两个环节通过结合课程需要带入到课堂中。这样在保证原有教学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讨论形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在设立课题时应该避免产生过多的不必要因素。比如设计材料不需要接触过多复杂的工艺,设计题目体量不应该太大,应该缩小体量,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个项目。因此本人做了以下课题实验,通过四门课程分别导入不同课时长度的研讨课,来观察学生们在通过研讨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变化。四门课程分别是:本科一年级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48课时)讨论课总时长为6课时,本科二年级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Illustrator(64课时)讨论课总时长为8课时,本科三年级课程品牌设计(48课时)和交互设计(48课时)讨论课总时长均为8课时。这四门课程包含了软件基础应用类课程和设计理论课程两个方向。以下会详细讲解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研讨会课程在关于基础类设计软件课中的运用和实际效果

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基础软件课是培养学生在刚接触设计领域中的软件应用技巧。这类课程课时很多,基本都是在机房或者实验中心中进行。老师以案例和实际操作为主进行软件应用技术的讲解和示范。然后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但在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很多问题。他们在接触这些软件课程时如:Photoshop,Illustrator等,并没有真正接触专业设计课程。因此他们对设计的概念很模糊,在做练习时也会非常力不从心。他们很难通过设计思维训练得到一个创意结果。因此在这样的课程中应该融入一些研讨会课形式的内容。帮助他们培养出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帮助他们打下一定的创作基础。但要注意的是这部分课程比较基础,因此在讨论课时需要浅显易懂地去分析题目,导师要多与学生沟通。

(一)课程安排与执行

在实际课程的软件练习课上会准备一些短小的课题,例如标志设计,海报设计等,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小组不同的题目,让学生们进行快题练习,从创意思路、草图,再到技术分析通过三个环节的讨论,让大家在还未操作电脑的时候就已经在脑海中有了比较具体的设计方案和制作步骤。在这个创意思路形成之后,再把学到的软件操作知识融入到实际设计当中。例如Photoshop课程融入了“钱”这个主题做海报设计练习。学生们每人做一个关于“钱”系列的海报。(如图1)这张海报的系列主题是描述“钱”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眼中的价值,而这张画面表现了孩童时期的状态。那么在刚开始的时候画面表现主题不够准确,内容空洞,直白没有含义。在经过多次讨论后作者本身对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修改调整后的画面更有内涵,构图画面美感也得到了提升。这样的课程形式被用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Illustrator和Photoshop两门课程当中。研讨课的内容主要针对图形创意和设计思维两个板块做了讨论和训练。

(二)课程反馈及效果

根据图中所示(如图2、3)这些作品是分别在研讨会课程开始前和结束后制作的。可以明显地看出在通过小组讨论,多人讨论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高度会上升一个台阶。如果多次反复讨论最后的设计作品则会呈现出比较令人满意的状态。通过以上类似的研讨会安排,全面调动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设计制作当中。在还未做系统的设计练习时就已经得到了很多思考练习,同时在软件练习的同时锻炼了设计思维能力。这样的授课方式反响很好。两门课程中融入了设计比赛题目,并有学生获得了市级比赛金奖和省级比赛铜奖的好成绩。这样的基础课程的讲授结果进一步说明:研讨会课程形式会让学生更深度地掌握软件知识,并为未来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研讨会课程在关于理论课程中的运用和实际效果

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课程安排中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审美的水平和思想深度的层次都需要系统而且完整的理论知识作基石。因此学生应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中理论类课程很难将实践融入课程中。讨论的环节比较少,学生们得不到足够的机会去深度思考一个知识点。因此在这样的课程中融入一些研讨会课程会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一)课程安排与执行

这次的课程实验是将研讨会课程安排在了品牌设计和交互设计两门课程当中。在正常的授课中这两门课对理论内容的讲解会很多,例如:品牌符号,品牌基础系统和应用系统,界面网格等内容。这些内容在讲解结束后需要大量练习才能让学生了解知识点。但往往在课上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那么这次课程安排研讨会形式的讨论课就是针对在理论课讲授结束后引导学生正确地开展实践练习。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后将学生们分组,制定好每组的项目题目,然后全班开展头脑风暴,思维创意练习等方式。例如在交互设计课上设立了开放式的手机APP界面设计课题。在研讨会课程开始时先要做界面网格设计。通过对每组针对性疏导帮助每个学生整理好自己的方案。(如图4)学生们先进行单独的思考和前期草图制作,每1h大家讨论一次。根据讨论结果再做进一步的设计修改。然后再组织所有学生进行讨论。讨论中大家需要介绍自己的项目,同时要积极参与到针对每一组的方案中,表达自己的见意和看法,从而得出每组的方案实施方法。再通过软件制作等环节将项目完成(如图5)。最后再由每个人汇报自己的课题成果。大家互相讨论给出修改意见。这样的方式将品牌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多元化风格展现了出来。

(二)课程反馈及效果

通过两门课程的研讨会训练,学生们普遍对品牌设计和交互设计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品牌课程结束时学生们还做了简短的汇报,大家通过讨论来了解彼此的作品特点和风格(如图6、7)。学生通过两门课程的训练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从最后呈交的作品中体现出来:整体的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对于创作思路的培养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五、结论

通过四门课程的研讨课程实施从教学效果上看有很好的改善。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理论知识,使其将理论与实际设计操作有效结合。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培养学生如何提高独自学习的能力。“据日本《设计艺术新闻》的调查,其中设计开发的策划能力占30%,造型能力占25%,综合思考能力占20%,组织与协调能力占12%,国际感觉占8%,CDA操作能力及其他占5%”[10],可见,现在的社会人才需要具备有更高综合素质能力。这需要他们拥有自我见解,对知识有独自学习的能力。研讨会课程会帮助学生树立好正确的批判性思维观和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可以更从容地将想法付诸于设计实践活动中。从根本上帮助学生们理解概念,了解适合自己的设计语言。新世纪的设计行业需要更多的独到理念,也需要更多新理念的发表。而这些需求迫使我们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也正是研讨会课程要融入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王春阳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