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工作室教学创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工作室教学创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工作室教学创新

【内容摘要】在艺术设计学科领域,专业教育工作室制是培养设计人才的有效模式,但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局限,导致工作室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而创新工作室制是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教学工作室;创新机制

当今,在计算机、互联网等新的技术环境中,教育改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倡导学生自发学习的“小课程制”、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乃至翻转课堂、网络公开课等。但是,在造型艺术及艺术设计领域,“工作室制”培养模式仍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地位,它对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作用十分重要。创新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机制,就是要结合院校自身的教学资源与办学方向,构建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工作室。

一、历史的启示

一个世纪以前,传统师徒制的育人模式被包豪斯导入现代设计教育并赋予时代精神,成为包豪斯教育最富成效的教学范式,也是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精髓所在。作为历史上第一所现代设计学校,包豪斯确立了全新的基础课和工作室制的教学体系,学生系统地学习色彩、造型和材料等基础课程之后,可以在众多的工作室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项目,如学习陶瓷、金属工艺、编织、玻璃工艺、舞台设计、摄影或商业艺术等技能,从入门到熟练,从习作到创作。这正是艺术设计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一大特点,即着眼创新设计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工艺技能的结合,实施群体教学与个体辅导。作为包豪斯设计教育的遗产,工作室的功能不只是师徒教学那么简单,它还具有研究创新功能,教师或师生联手在工作室摸索造型、色彩、材料等设计课题,工作室成为工业化的试验场,历史上不少经典的设计都诞生于包豪斯的工作室。可以说,其不仅为企业提供设计方案,还为社会贡献设计理念。包豪斯倡导为社会大众而设计、为生活而设计的设计哲学,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深远悠长。

二、工作室制的当代教育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现今工作室教学的意义并不只是对包豪斯教学手段的简单效仿,而是承载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教、学、做、作有机结合的背后,是对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尤其对民办本科院校,依托专业教学工作室可以将特色办学落到实处,带动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首先,工作室制是形成特色办学的有效路径。在逾百年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高等学校培养学术精英取得巨大成功,其积淀的丰富经验和学科架构也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在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受到传统观念、以学科为主导的精英教育模式的影响,“穿新鞋,走老路”,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过细,人才培养方案陈旧,限制了应用型转型的视野与路径选择。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地方普通院校与“985”“211”等重点高校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各类高校特色发展成为一句空话。推行工作室(工作坊)制,有利于打破传统系、部制的局限,实现专业交叉融合,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其次,工作室制对于学科建设、师资水平提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对于民办高校来讲,由于本身资源不足、教育投入的局限性,办学基础仍显薄弱,加之科研经费偏少、教师待遇不理想等因素,很难吸引高素质教师,使得教师素质和能力成为限制民办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之一。现有师资在教材建设、课程改革方面很难做出实质性的改变,仍在沿用学术型课本,配套的特色教材及精品课程建设尚不能满足应用型转型的需要。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加以解决。在工作室中可以让不同职称的教师同上一门课,“以老带青”,优势互补,共同钻研,编写一批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并建设一批精品课程,从根本上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瓶颈。再次,工作室制可以整合和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过往的教育改革构建了校内外教学实践实训基地、艺术采风、市场调查、设计大赛训练等多重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阶段性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然而深入研究发现,实践教学虽然形式多样,占总体学习时间的比例也有很大提高,但从提高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视点来看,这些实践教学呈现出各行其是的散点特征,每一阶段或每门实践课程的内容互不联系,仍是一种以课程训练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支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转型。而专业教学工作室,可以对某特定专业方向,根据学生能力进阶,建构系列化、多层次的实践课题,一根主线,循序渐进,使学生成为掌握以专业技能为核心,附加策划、营销、管理等综合知识的实战应用型设计人才。最后,工作室制可以提高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打造高层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以往的校企合作中,高校教师总是跟在企业后面找课题,帮助企业进行一些局部改进,这种下企业找课题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需求,必须紧盯世界发展前沿动态,密切结合本地区发展形势,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资讯优势、智力优势,形成自主开发,把产学研由“配合企业创新”逐步向“引导企业创新”转变。

三、民办高校工作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过渡,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所占比重也随之发生改变。匹配产业结构升级、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等教育也就成了占比重最大的一类高校。近年来,有不少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加大力度推行工作室制专业教学。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设计教育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工作室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仅仅成为部分高校教学改革的点缀。工作室的三大职能:专业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与地方企业合作也常常被割裂开,有的工作室只完成教学任务,相当于普通的教研室;有的工作室只上一些实操课程,相当于一般的实验室、实训室;更有的工作室只对外承接设计任务,与教学全然无关,学生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有学者指出,“艺术设计工作室应该涵盖组织教学、承接项目、促进科研三大基本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组织教学,但是,国内目前的工作室在这个关键环节中普遍‘失位’,工作室几乎不能承担教学功能。”并且认为其原因主要是“静态教育模式与动态工作室模式的冲突”[1]。我们分析认为,这固然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但是细究起来,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高校专业工作室类型的单一性,这在地方民办高校中显得尤为突出。在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本身的局限,很难由一种类型的工作室全面承担“教学、实践、服务”三位一体的职能,民办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本身偏少,教研科研任务繁重,而中青年教师头脑灵活,与社会联系较多,在专业实践上大多有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在以自愿为前提的工作室组合中,富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教师更愿意自己挑头干。针对民办高校的这种现实,我们提出构建体系化专业教学工作室的设想,并进行了初步实践。根据人员组成与工作任务的不同,组建三种类型的工作室:教授工作室、专业工作室、课程实训工作坊。教授工作室由正、副教授牵头,组合一定数量的其他职称教师组成团队。教授工作室需要承担课程群建设、日常教学、科研、对外合作等工作,在育人方面,注重对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倡教授工作室开设一些前沿性设计讲座;专业工作室,相对来讲是以某一专业方向为主导设立的,如户外家具工作室,其特点是专业方向十分具体,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牵头,聘请企业的专业设计师或高管,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完成系列化的具体设计课程教学,同时可以对接企业项目,为企业提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设计方案,重在使学生掌握某个专业方向的设计知识和技能,以点带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课程实训工作坊则主要承担具体的、单一的技能型训练课程,如首饰工作坊,它不一定与企业项目对接,可以以市场为导向,设计一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直接制作,培养学生某一专项的实操技能,在教学团队中可以聘请工匠或一线师傅,将具体的生产过程、工艺、材料等诸多内容贯穿到教学活动中去,为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展开的创业活动提供技术支撑。以上三种层次的工作室(工作坊),从设计方向上有一定的独立性,业务内容不重叠,但是在教学功能上具有系统性和互补性,从不同层面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教授工作室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专业工作室主要培养学生对某一专业方向知识技能的掌握,而课程实训工作坊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服务社会层面上,不同层次的工作室也各有侧重,教授工作室应该从服务整个社会的角度,更多地承担一些跨专业、综合性、引领性课题,专业工作室和工作坊则重点服务具体的行业或企业。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产品数字化、消费网络化的进程,设计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产品开发与产品形象设计为起点,后续产品商标、产品品牌的系统策划及产品包装、产品展示设计、产品广告宣传等全方位的、综合性的设计服务市场业已形成。这对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提出新的要求。未来的设计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较强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这些都要求当今设计教育必须是多维度的。不同类型的专业教学工作室正是对这种时代需求的回应。而这种分层次的工作室体系,未来还应着眼于工作室之间的联动与协同效应,形成合力方能打造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彭艳,王波.工作室制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运用中的问题[J].艺术教育,2010(2)

作者:杨晓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