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数码摄影课程教学方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数码摄影课程还存在摄影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满足不了教学实践的需求,教师无法有效掌握新设备、新技术,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数码摄影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为引导,尝试以下改革措施:加强数码摄影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以改进教学理念;开发和使用数码摄影虚拟仿真系统,以改进教学方式;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改进教学模式;培育和支持学生摄影社团活动,以推动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摄影课程;教学方法
为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创新驱动发展。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标志的新经济风起云涌,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2017年2月,教育部拉开了新工科建设帷幕,连续推出“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形成了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此背景下,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理应以此为契机,改革创新实践教学理念、模式,为新经济的发展培养高质量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类专业大都开设数码摄影课程,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课程内核及实践内容、标准是基本相同的,该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搜集素材来源、进行数字化艺术创造、呈现设计成果的重要课程,因此,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数码摄影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数码摄影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如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产品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室内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设计、陶瓷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品设计、动漫设计等都开设了数码摄影课程。[1]与摄影与摄像艺术专业不同的是,这些课程摄影理论教学内容较少,和专业衔接的内容相对较多。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为例,产品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产品摄影,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设了服装摄影与摄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建筑摄影,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开设了摄影艺术,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了摄影与摄像、数字化影像设计,动漫设计专业开设了摄影摄像B、微电影制作等。以上课程为本科生必修课,个别课程为限选课,还配实习课程,每门课程一般在32学时以上。数码摄影理论课程通常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由任课教师主讲摄影的基础知识,数码相机的原理、功能及使用技巧,摄影作品的构图、色调、影调分析,并根据专业的不同来确定人像摄影、静物摄影、风光摄影等的侧重点。数码摄影实践课程一是由摄影实验室提供专业级的数码单反相机,选用的品牌大多为佳能、索尼、尼康等APS-C半画幅数码相机。每班根据人数组成摄影实习小组,在实验教师指导下每组学习使用一台相机。二是由实验教师指导实习学生在室内摄影棚进行人像或产品的拍摄,需要使用专业摄影灯光器材、背景架、摄影静物台、微型影棚等。三是根据课程需要,由任课教师带领实习学生在学校校园、附近景点进行风光、人文、建筑等外拍实践。四是对学生拍摄作业进行点评分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保证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由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在理解摄影理论中的光学、机械、审美等较难的部分时会有困惑,一些学生在上完理论课后对摄影原理、摄影鉴赏理论仍然是一知半解,对数码相机功能的使用还是半生不熟,无法尽快投入接下来的摄影实践课程。摄影实践课程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摄影实验室的硬件建设满足不了教学实践的需求。这是因为专业的摄影摄像实验室投入高,设备管理和维护费用大。同时,数码摄影摄像设备更新换代极快,经费、场地的限制使得大多数摄影实验室无法及时更新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课程效果。二时教师无法有效掌握新设备、新技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对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轻视,另一方面是实验教学人员更新知识、技术的主动性不强。同时,教师没有对艺术设计相关专业进行知识补充,无法有效对接摄影实验课程与专业课程,在辅导学生实习时显得能力不足。三是实践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只满足于让学生拍出清晰、曝光基本准确、构图基本合理的照片,对提高学生的数码摄影实践应用能力和利用摄影技术进行创新创业的意识不强。这些问题导致教学脱离实际、脱离社会需求,偏离培养合格的适应新经济形势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教育目标。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数码摄影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教育部颁布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指出,强化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彻底解决大学生实习实训难问题,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是课程重点突破的方向之一。数码摄影课程教学改革可以此为引导,尝试以下改革措施:
(一)加强和促进数码摄影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以改变教学理念
虽然数码摄影课程有完整的教学系统,摄影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和专业,但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的数码摄影课程更应该注重与设计专业课程的融合。因为艺术设计者在创作过程中,摄影是最能够精确地收集素材的工具。中外许多艺术家,不论是创作国画、西画还是设计插画,采风时都会拍摄照片,将照片作为素材,与写生结合起来创作作品。[2]更重要的是摄影课程与设计课程充满共性,比如:都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摄影艺术讲究的色调、影调与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色彩构成”有共通之处;摄影课程的构图知识、透视知识也和设计构成课程有密切关系。此外,数码摄影作品的后期处理也与计算机辅助图像设计、版式设计等设计专业课程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打通这些相关课程教学界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例如:讲授设计构成的教师在讲解色彩、构图方面的知识时可以融入对摄影作品的分析;摄影课程涉及色彩、构图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印证设计构成、色彩构成课程中学习过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摄影实践课程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进行摄影,比如结合某件商品的包装设计来收集、拍摄素材,让学生仔细思考符合包装设计要求的素材拍摄方法与拍摄对象。又如在摄影课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课程的融合中,学生可以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提取颜色来设计服装和首饰。此外,设计专业必修的Photoshop软件教学课程被分为版式设计、平面设计等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也应该和摄影后期修图课程融合起来,因为版式设计中经常会涉及摄影图片的处理技术,摄影作品的最终出图也会经常运用到版式设计的知识。
(二)开发和使用数码摄影虚拟仿真系统,以改进教学方式
科技改变生活,也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解决数码摄影教学中学生对理论不熟悉、对操作不熟练的问题,同时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场地、设备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VR技术,在数码摄影教学中推广使用虚拟仿真系统。教师在使用摄影虚拟仿真系统过程中,要让学生观察、了解相机模型,掌握相机主要部件和功能,并仿真调节焦距、测光,学会快门使用、光圈调节,如此,学生无需接触相机实物就可以先行掌握相关摄影器材保养、拍摄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还可以建立虚拟仿真室内摄影棚,不论是人像摄影还是静物摄影,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仿真的三维场景自主尝试设计光线、景别,移动人物、静物的位置和角度,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效果掌握理论和操作要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虚拟仿真教学的趣味性和多变性还可以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的热情,培养学生艺术创造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对提高教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优化教学模式
高校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归根结底是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造成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和社会职业需求的不对位。[4]所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不断调整,走在业态、产业发展的前列。艺术设计人才要面对的是变化更迅速的媒体、设计、时尚等行业,因此,更应该加强与社会、行业、企业的密切沟通,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一是高校要密切与摄影、媒体等企业的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建立实训基地实践相关制度,从经费、培训教师到实训流程都实现制度化、标准化,真正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二是和有条件的摄影企业、媒体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高校要对每年双选会的参会企业用人情况进行分析,与艺术设计类、摄影类人才招聘量大的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企业提供定制式人才。学校侧重人才前期理论知识、艺术素养、摄影基础技术知识的培养,企业负责完成对学生的实训,采用现代师徒教育制一对一地进行实际经验的传授,使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例如每年珠三角地区服装企业招聘大量服装设计人才、服装宣传推广人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对接这些企业,针对企业提出的时装摄像知识技能要求安排课程。学生在校掌握基础摄影理论知识和摄影基本技能后,到对接企业,跟随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拍摄项目的学习,取得第一手的实践经验,实现在岗位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
(四)培育和支持学生摄影社团活动,以推动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
华中科技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先生在《工科何以而新》一文中谈到“非正式学习”问题,他认为真正善于学习的关键,可能在于课堂之外。[5]未来的“新工科”应该把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纳入教育者的考虑之中。而学生自主组织和领导的摄影协会、摄影兴趣小组等恰恰是一个非正式学习的最好载体。学生因为兴趣而加入摄影社团,因此学习的动力是原发的,不是被动的,知识的输入性就强。社团活动不仅可以迅速提高学生摄影实践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协调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可以培育和支持学生摄影协会等社团组织,依托社团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甚至帮助部分高水平学生实现成果转化。一是鼓励、支持摄影社团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摄影知识讲座、摄影技能培训,帮助社团与本地摄影协会取得联系,聘请资深摄影师为学生带来最新摄影资讯和摄影技艺。二是鼓励和支持摄影协会举办摄影比赛,遴选优秀作品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竞赛项目,如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创新。三是鼓励和支持有较高摄影水平的大学生进行创业训练,推动成果转化。新工科建设已在路上,高校特别是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摄影课程的教学理应顺势而变,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新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芶雁.高校非摄影专业中的摄影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6):145-149.
[2]聂辉.摄影基础与设计基础课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7(18):197-198.
[3]白利,张枝.虚拟仿真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9):101-103.
[4]王师琪.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12):64-65.
[5]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4.
作者:李继红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