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对学生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它是一门主要研究人类创造性行为的学科,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由于起步比较晚,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课程结构不合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不明确,各高校在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该文分析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构建。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教学模式;培养探索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在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必须关注的重点。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对设计者创意要求比较高的专业,优秀的设计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勇于表现创新精神。艺术设计正是基于设计者本身的创新能力发展起来的,因此,艺术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时,要着重激发人才内在的创造力。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时,首要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想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索问题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条件及教学设备,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环境。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来看,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模式单一。由于我国艺术设计行业起步较晚,相关艺术专业在高校设置的时间较短,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在专业教学上存在独立意识缺失的问题。一些高校的艺术专业课程直接借鉴国外的教学理念,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艺术教育体系,教学模式不符合我国的传统文化特性。因此,在教学时,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高校甚至不具备开设艺术专业的条件,但是仍然开设了相关方面的课程,由于直接模仿其他学校艺术教育体系,没有自身独特的教学模式,这种同质化的教学体系,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也无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无法激发自己潜在的创新意识。二是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一些高校的课程设计仍然遵循固有的教学观念,没有与先进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相结合。这种课程设计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缺乏创新性。部分高校的艺术教学制度存在漏洞,教学环节只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在人才培养上,部分高校没有形成共识,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缺乏明确的定位。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远的目标和眼光,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具有综合性。此外,教学体系定位不明、教育理念模糊不清,无法突出不同高校之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性。模糊的人才培养宗旨,导致课程结构设置缺乏合理性,不利于培养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1.教育模式以创新为核心
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必须从教学理念、办学思想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建设符合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各艺术高校之间要达成共识,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适当调整高校艺术课程,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灌输,而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当下,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由于公共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比例不协调,专业课程只占总课时的很少一部分,从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同时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不断加强艺术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
2.教学平台以创新为核心
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所在地区的行业情况相结合,探讨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充分借助行业优势,积极探索艺术设计行业与其他行业间的交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彰显教学特色。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教学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理念。要将艺术教育与艺术设计行业联系起来,专业培养需对应社会需求。近年来,艺术高校的教师积极参与实施各类设计项目,学生在课内外直接或者间接参与。让学生及早接触真实的设计项目,可以在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中国的艺术设计行业由于起步比较晚,目前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高校的艺术人才培养虽然近几年的招生规模持续扩张,但在教学培养上,整体质量仍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岩,王志忠.提升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会实践路径探究.大众文艺,2014(10).
作者:孙冰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