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是以工作室为平台,将艺术设计课程、实训室和生产实践融为一体,能够解决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以此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效果。以“互联网+”为依托打造“工作室制”的课程体系,使教学更具特色,也更加有科学性;以行业要求、市场经济和职业技能为导向,构建起“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更能充分推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因特网的全面融合,力求让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市场的要求实现“零距离接轨”。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互联网+”。
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国内高校开展由来已久,它一方面推进了教师的知识更新、拓展了教师的技能实践,另一方面增设了学生的学习平台、也加速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在艺术类教学中发挥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实际效果看,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背景下,高校和企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开设工作室,由企业与学校一同实施管理,有利于学生运用所学参与实践,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由于对于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新型模式认识不足,很多学校还是沿用了课堂讲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而陈旧,考核还是以书面笔试为主,以学生的学分高低作为评判的标准;而且,新媒介的功能在教学很少得到体现和实施。此外,受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影响,“产学研”根本不能有效结合,艺术设计企业的要求无法满足。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构建起“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深度融合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行业需求、职业技能为导向,培养起具有设计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能力的学生,让学生在校学习和企业岗位需求达到“零距离接轨”。
一、“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艺术设计市场
“互联网+”是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概念。作为一个时展的趋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全面融合,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态,目的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个角落进行扩散与应用,达到提高创新力和社会生产力。就艺术设计而言,“互联网+”使这一传统行业的主体、客体和路径都变得更加宽泛,并且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视觉传达设计,设计传播途径从过去的以报刊、广播、电视、电影、路牌、橱窗、印刷品、霓虹灯等媒介转变成了以互联网媒体为主,设计形式也更加千姿百态。作为一种与区域经济以及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有必要了解“互联网+”对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而艺术设计教学更应该相机而动,积极培养适应行业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例如,随着电商平台的出现,过去的传统实体店铺购物已经让位于现在的网络购物,那么电商企业所涉及的平台的营销策划、产品包装与广告设计等领域同样需要在艺术设计方面加以跟进,这不但影响着产品迅速更迭改变、更新成长,这也让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工作内容有了巨大改变,我们必须将以往的实训基地、传统企业合作,改变为形式多种多样、就业更加方便灵活的、以他方为中心的电商客户实训团体的打造。
二、工作室教学制是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必须面对的要求
在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中,工作室教学模式最早是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湖南大学等高等院得到应用。该模式是基于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培养实践人才为依托,把学生就业和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入到教学里,学生通过课堂就能了解市场状况,通过自我反思、合作或者向老师请教等措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的范畴从过去的传统媒介为主变成为新媒介为主,设计的形式更加多样,商品的种类更加繁多,设计师不仅要考虑设计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更要对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使设计具有新颖的特质——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艺术和科技的综合体,设计人才不但要具有专业技能,也需要了解和适应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没有全面的素养是无法驾驭的。这给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快速更新的市场形势和岗位技术变化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对巨大的挑战。我国开展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已经进行多年,学校和教师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也有一些改变和突破,但是从实践层面看,学生在毕业以后融入市场环境,却依然存在学不能致用的局面。很多学生反映自己在学校很努力学习,但是学的知识始终无法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的企业实际操作。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应当审视新的业态,寻求新的突破。我们要意识到,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特征,必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工作室”教学模式和互联网全面融合,并以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为导向,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点,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综合能力人才。以广告设计为例,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过程中,广告的载体形式早已跳出报纸、电视的限制,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产品不断普及,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媒体、多屏幕兼容时代。对于广告设计者而言,一方面用户需要即时获取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用户行为习惯呈多元化趋势,更加难以捉摸,广告营销将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广告设计的技术和内容的综合性、互动性、数字化、时空自由性、灵活性和娱乐性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主动更新教学模式、积极创立新的教学平台,培养更适应产业需求的新型艺术设计人才。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构建
构建“互联网+”教学环境下“工作室制”教学新模式,就是充分利用因特网平台、推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因特网全面融合,同时以工作室为媒介,把艺术设计课程、实训室和生产实践融为一体,解决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薄弱环节,以此达到真正顶岗实习目的。而“互联网+”为依托组建“工作室制”课程体系,则力求使教学更具特色,更加有科学性,以行业要求、市场经济、职业技能为导向,让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接轨”。
(一)以“互联网+”背景构建“工作室”艺术设计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工作室模式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工作室为桥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艺术专业技能所必备的能力培养为方向,建立职业型、任务型的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组成通常是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性课程三部分组成,所以在以“互联网+”平台构建“工作室”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基于岗位需要求,在学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学习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政治、语文、英语等科目,这些课程作为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起到“为专业建设服务、为素质教育服务、为终身发展服务”的奠基作用。因此,教学内容应该与岗位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在讲授时,并不一定要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而要以够用、实用为原创,严格按照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需要去精选理论知识。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传授什么。例如,建议公共课老师在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可刻意挑选含有艺术设计方面内容的文章,如黄琪翔的诗作《忆齐白石老人》等文章,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艺术,领悟大师的精神。
2.根据工作过程,进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学习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与网络延伸,拓展了当前艺术设计的维度。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要突出工作室的特征与目的,围绕工作任务,以岗位职业能力为要求,以虚拟项目或者技能比赛为载体,让艺术设计课程内容和工作项目实现动态联系。例如:建筑动漫设计专业,课程中包括了众多的知识,如建筑构造、建筑虚拟设计、室内装潢和园林景观设计等相关知识。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上,将专业基础课按设计思维训练、表现能力训练和创意开发训练的要求进行设置,让学生熟练掌握PS、CAD等软件,同时还要让学生从以往的二维、三维学习向多维方向发展。如“艺术设计基础二”,主要以材质肌理、空间结构、形态量感、立体形态、形态光影、光影色彩的构成训练为主,意在锻炼学生三维立体形态的基础造型能力。3.以企业岗位项目为引导、典型作品为载体,开展任务驱动的“工作室”教学以企业岗位项目进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教师的再创业,而“再创业”的教师也应当具有管理运营、设计实践指导、营销策划、计算机技术和工艺技术等综合能力,并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学生的管理与学生的指导。但课堂教学过程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放在第一位,把教材的侧重点转移到“市场导向”中,通过设置项目,分配任务,以实际物体向学生传授有相操作的要点,尤其是一些技术规范、工艺运用技巧等,使得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岗位项目,有效的完成项目各个环节的作业内容、作业要领以及考核方式,从而达到能力锻炼学习的教学目标。
(二)以“互联网+”背景构建“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训室”的教学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一般多从事广告策划、园林设计、室内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影视动画等艺术设计活动。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艺术作品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人们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更加讲究精神文化深层次需求;艺术设计要全方位地运用信息化技术,做好信息化的设计,包括三维数字动画设计、虚拟现实设计、数字媒体设计、数字化艺术表现设计、界面设计和感性评价设计等方面。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高端技能为研修的原则,从“客户需求——信息收集——设计——加工——装配——调试——试验——设计的成品——销售领域——反馈”等各个环节做好实训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训基地”的教学应把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实训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更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把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精品课程资源和在线课堂作为载体,以现代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方式,让“互联网+”融入到课堂信息化教学与课程建设里。在实训环节中,教师与学生通过视频及网络技术将教案、课件、微课等教学资源进行随时录播,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对实训现场清楚了解,并能掌适时指导,学生也能利用大屏幕对艺术设计过程进行详细观摩。将“互联网+”融入到课堂信息化教学与课程建设里能够转变学生观念,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把实训课堂转变为高职学生创新设计的平台和解决问题的课堂。
(三)以“互联网+”背景构建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管理模式
“互联网+”下的工作室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突出工作岗位需求、以实践能力为主线,培养出有牢固理论基础和强有力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胜任艺术设计管理和服务等相关工作的综合性专业艺术人才。因此,艺术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管理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依照企业的特点及优势,建立产、学、研项目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科研创新平台为结合点,并带动产、学、研有机融合,让艺术设计教学真正做到为企业实际生产服务。具体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就预先进入企业角色——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以市场项目为导向,通过认真筛选与当前社会密切相关的“真题”,让艺术专业学生在现实艺术设计环境中亲自实践,亲身感受现实的设计条件,清楚了解企业项目的实际运作状况,更加明确认识设计目的与设计定位——因此,在艺术设计工作室实践管理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学分制的方式进行管理。艺术设计工作室负责人根据学校的管理规则制定教学实践工作,并对学生的实践项目和创业做好统筹安排,按照项目成果、创业成果给出一定的实践学分。学校艺术设计系部也可以按照工作室的项目产出情况,统计艺术设计工作室老师的教学工作量,这样可以有效实现产教相结合、促使教师和学生双向地参加到艺术设计实践中去,实现有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的目的。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还可以整合“艺术设计工作室+电子商务平台”的模式,这样可以更加确定合作两方的责任范围。学校艺术设计工作室能实现对学生有关设计专业知识的讲解、指导,并对有关人员实现常规管理,还能对负责项目进行有效控制、指导与实施操作,和社会企业一起搭建起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就业的平台。而电子商务平台作为一个为企业或者个人提供网上交易洽谈的网络平台,既是客户群体,又是培训企业,可以完成为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给予项目技术指导、提供项目来源等任务。
四、总结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与行业岗位无缝接轨的实践教学环境,这不仅仅是尝试、更是一个突破。但是,对工作室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建制和管理等问题,还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无论过程如何,构建起“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都会充分推进“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和因特网全面融合,让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市场、消费心理、品牌定位的要求实现“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庞松鹤.高职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
[2]冯明兵.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与“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6(10).
[3]刘清丽.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4]李莉.转型升级形势下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24).
[5]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作者:陶玲凤 吴志诚 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