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为市场输送优秀人才。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高职院校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树立全人教育观,提升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协调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传承工匠精神,提升人才专业性,培养“能出精品”的艺术设计人才;就要渗透创新意识,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市场导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
随着创意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创意驱动的艺术设计工作越来越离不开创新型复合人才。只有培养市场急迫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才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率,才能够赋予企业创意工作新的能量[1]。然而,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上,现实的情况是,学校通过理论教育、专业实践、专题创新等形式实现了对学生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但由于过多关注学生的基础能力,因而缺乏对学生的“全人”教育及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培育[2]。
一、树立全人教育观,培养“协调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
面对市场多元化、全球化发展,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协调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将受到市场欢迎。这一类人才往往在智力、心理、人格、情感、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全人),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充斥在网络中,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也应树立“全人教育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学习、进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为市场输送“协调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能力、思想观念、情感沟通、人格魅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促进其各方面的协调发展[3]。第一,培育健康价值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弘扬先进价值文化,帮助学生树立的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要科学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观。艺术设计作为培养创意人才的专业,毕业就业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市场策划等部门,从事创意驱动型工作。因而,高职院校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基于培养计划引导学生明确专业特色、对口就业市场,使学生对就业市场中的目标企业和岗位有基本的心理认知,不盲目就业、不好高骛远,建立科学的就业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去向。另一方面,价值观是一个人对是非对错的认知,也是学生内心本质的价值判断依据,其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从情感沟通、职业规划、思维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道德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第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高职院校,许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对艺术设计专业及岗位的认知,对于设计作品的审美价值、商业价值没有辨别能力,在设计创作和评价上人云亦云。诚然,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创新和创意的学科,该专业的学习者须具备灵活的思维和开阔的视野,对多元文化和观点有自己的认知,能够独立完成艺术设计作品。所以,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独立思考能力至关重要。独立思考能力来源于专业化的素养和能力,而专业素养则体现在艺术设计观念上[4]。艺术设计观念是指个人对于艺术创意、设计创新的思考和实践,其作为艺术设计者设计实践和艺术创新的“指导性”理念,指引着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可见,独立思考、形成专属的艺术设计理念具有导向作用,因而,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拥有大量的课余时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展览馆等学习平台不断丰富认知,提升独立思辨能力;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类艺术设计创新活动、艺术设计比赛,通过设计理论学习、设计思维训练与艺术设计实践,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设计作品的能力。第三,建构可持续成长的学习能力。“全人教育”内涵非常丰富,只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全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应当是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人,其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成长为市场需要的人才,成长为能够为市场不断创造价值的人才。可持续的成长能力既包括立足于实践的理论学习能力,也包括立足于已有理论、设计作品的实践经验积累能力。为了培养市场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方法的建构,使其成为学生的竞争力[5]。例如积极引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课程讨论、项目参与等方式,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访谈、数据搜集等工作,不断提升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进而建构可持续成长的学习能力。
二、传承工匠精神,培养“能出精品”的艺术设计人才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艺术精神。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工匠精神”作为企业进一步提升效益,实现高层级发展的重要精神内涵。毋庸置疑,市场需要“能出精品”的艺术设计师,要想在市场上创造精品,艺术设计师就必须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通过精雕细琢,打磨出精品。因而,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实践中必须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进而实现技艺的完美融合,赢得市场青睐。一方面,助力学生建立“钻研”意识、“精品”意识。教学是帮助学生建立专业领域框架和研究思维的教育行为,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化技能和素养的过程。艺术设计虽然是一门注重实践的专业,但是课堂教学亦不可或缺,因为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基础性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快速提升专业化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层面,应当不断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研究能力的建构,不断钻研学问,提升职业竞争力。比如通过前沿教材、精品讲义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讲授,能够使学生获取艺术设计领域的前沿理论知识,建构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有助于学生建立“钻研”意识,为未来钻研艺术设计理论奠定基础。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应该在专业技能上引导学生精益求精,锻造设计精品。例如引入实验教学,将手工绘图、电脑绘图、动画制作、视觉设计、美学理论等相关课程结合起来,将艺术设计的技术性、原则性、艺术性等融合起来,并通过设计创作实践,不断优化设计作品,锻造设计精品[6]。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好榜样作用——在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精湛技能的同时,与学生共同探讨与钻研,提升自身的艺术设计能力与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搭建深入学习平台,培育学生“专研”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主体和行业内部都在进行快速的变化,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应是动态的,尤其是随着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设计理念和方式的新要素不断涌现,因此,高职院校应搭建深入学习平台,培育学生“专研”精神,积极培养学生的深入研究和“专研”能力。所谓深入研究和“专研”,即在艺术设计领域内,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动向,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更为科学的专业领域细分,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开设工业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化的分支和培养路径,让学生能够按照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专业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设计创作和设计研究。
三、渗透创新意识,培养“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人才
创新是改革的路径,也是发展的源泉。在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对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艺术设计领域,创新体现了设计作品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人才竞争力的体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应响应市场及政策号召,不断渗透创新意识,建立创新实践体系,通过实验、实训、比赛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一批“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人才。一方面,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引领创新创业的国家政策,高职院校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之中。(1)学校可通过举办校内创新性研究课题申报、创业计划大赛、创意设计大赛等形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和展示自身创新成果的平台。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众多院校之间的联合活动,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赛事,并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的“互联网+”创业创新大赛、大学生广告节等创新创业领域的大型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7]。(2)在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支持下,艺术设计专业院系、教师,还应积极邀请艺术设计领域的专家、业内精英来讲座,与这些专业、精英人士进行对话与沟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3)学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争取参与艺术设计领域的学术论坛、广告传媒行业论坛等校外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与行业内部人员的接触,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进一步拓宽自身的艺术视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领和活动,可培养学生关注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意识及创新、创业意识,为其成为“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人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深化创新实践。实践是学生获取技能感性认识的重要方式,也是积累专业经验和进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现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与创新体系下,学生既是一个艺术设计的学习者和传承者,又是在市场需求下不断进行艺术创新的创造者。如何将“创新设计”(有创意、有创造性的设计作品)变成市场认可的设计成果,是文化创意就业市场最为关注的。因而,高职院校应当在实践层面通过多样化的实践途径和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利用实训实验过程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在校内实践上,建设匹配艺术设计学科特点的实验室、研究室等硬件设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计软件和系统,以便于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充分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操作过程结合起来,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设计创作与设计实践。在校外实践上,积极扩大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建立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平台,扩大企业实践在学生实践学分中的比重,将企业实践作为学生提前进入到职业环境的重要过程。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逐渐将在校期间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实践经验、培养的创新能力,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真正成为“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优秀人才[8]。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对于优秀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艺术设计领域市场导向的人才应是“协调发展”“能出精品”“有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通过引导学生成为“全人”,可提升艺术设计人才的职业能力;通过将工匠精神、专研精神、钻研精神等内涵融入人才培养实践中,可提升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水平;通过多元化的创新与实践体系,可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卷.基于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9):193-194.
[2]侯建军.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贺州学院人才培养为例[J].大众文艺,2014,(5):254-255.
[3]孙斌.基于创新型CG人才培养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3):158-159.
[4]谢姬.基于市场为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品牌研究,2015,(5):182-183.
[5]秦亮,李涛,李存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专业教师+行业设计师”的协同合作[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7,(6):101-104.
[6]陈艳,姜冰,谷庆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公司+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7,(2):134-137.
[7]杨雨佳.新的就业形势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2):118-119.
[8]黄梅荣.基于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的艺术设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7,(22):54-55.
作者:罗元 单位:山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