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下的导视系统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底蕴下的导视系统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市本身具有自身特色,城市中的古都风貌是中国历史文化体系中的宝贵遗产。南京明城墙的分量与形象足以承担起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城市的特色标志,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景观,同时也是南京历史的见证。笔者通过对明城墙现存导视系统做实地调研,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南京特色的文化底蕴,对其做完善设计,使其体现南京市的地域文化特征及精神内涵。

关键词:南京;城市标志;明城墙;导视系统设计

一、南京城市的解读

本文通过对南京城市的地域及文化分析来定位城市标志。南京市从古至今2700多年的历史沉淀使南京演变出独有的文化特色,良好的环境为地域建筑和文化的产生奠定了条件。南京众多名胜古迹被一条环城70里的“古城项链”串联成线,成为现存规模最大的城市景观——明城墙。城墙内外流动着600年来南京百姓的生活景象,这些景象像一幅定格的图画,使南京明城墙从体量与形象上均符合成为南京城市特色标志的标准。

二、明城墙相关知识解读

1.明城墙的历史及价值

在距今六百多年的南京城墙历史中,明太祖朱元璋采纳军事家朱升的意见,历时28年时间建成了由皇城、京城、宫城、外郭城四座城垣组成的明代南京城墙。从历史价值来看,作为三代帝王都城城墙的创建在中国古代的建都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建造中运用的风水术为中国城垣建造史上增添了独特的一笔,其建造思想与维修工艺可为建造皇宫作参考,具有示范作用;从现实价值来看,作为南京特色名片的明城墙是贯穿南京各大景点的纽带,也是南京生态系统的主骨架及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对其的保护也反映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

2.明城墙元素简述

南京城门共三十一座,俗称“里十三,外十八”。“里十三”为京城13座城门,“外十八”是指外郭的十八道城,初计划为十六城,因计划告废,只留下一些城名和土堆。明城墙城砖主要运用条石和砖头,即使经过600多年风雨侵蚀仍保留坚硬如铁的特性,城砖上刻有人名,使得每块城砖责任到人,质量得以保证。城砖铭文中的字迹按类型可分为“文书式”与“民间式”,前者字体工整流畅彰显文人气息;后者字体稚嫩有着村野之气,而字体中最具神韵也难寻其根的则是民间式的书法艺术,较于传统的字体,民间字体更为随性洒脱。南京城墙景观是由城墙、城门、城楼、瓮城等元素组成,给人悠悠古韵之觉。它的建造与山势地形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南京特色的山水城林,独特造型与精巧工艺手法的运用反映出当时建造的艺术风格、工艺与审美。

三、明城墙导视系统调研

对明城墙的内城与外郭进行实地调研,选取内城的明故宫、汉西门、清凉门、石头城;外郭的燕尧路段。分析导视系统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设计具有特色的明城墙导视系统。

1.内城

对南京市的明故宫遗址公园与清凉门、汉西门、石头城等地进行实地调研。

2.外郭

南京外郭,也被南京人称作“土城头”,约建于1390年的洪武年间,处于四重城垣的最外层。外郭将钟山、雨花台、幕府山等一并包裹其中,原长约一百二十里的外郭,现如今城门均已无存,但有些地名还保留着,并有约六十里遗存可通过考古寻其踪迹。实地调研为燕尧路一段,其中已看不到外郭的遗迹,标牌只有车流指向牌,无外郭特色导视牌等。

四、明城墙外郭导视系统设计

外郭较为荒凉,街边植物较多,现代性设施较少,为了符合其古朴的感觉,搭配深木色与米白相结合从而将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宜。材料上选用深咖色木板及米白色木板相结合,用灰色石材收边,营造色彩与材料的和谐。运用人工材料与天然材料的结合使其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使得导视牌不会特别突兀,给人以朴实的历史悠久的感觉。同时为了体现城墙的特色,其整体形式采用方正的四边形,选用雕刻的感觉,用凹凸的形式突出城墙是中国历史的烙印,体现其历史悠久。雕刻的米白色木面配以深咖色木面使得文字显示清晰明确,起到醒目的导视作用。将外郭LOGO放入导视牌中,使得导视牌更具有辨识度。其辅助图案为内墙城门的轮廓,提醒人们城墙的历史。尺寸上,对不同种类的导视牌设定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视觉高度,使得游客方便对其阅读和被其引导。

五、总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导视系统在功能上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优化着城市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的标签。明城墙作为南京的活名片,在导视系统的设计中也应根据其文化底蕴来升华自身价值,通过对城市文化底蕴的挖掘,让南京的城市文化在设计中得以体现,使得设计不仅在外观上符合南京明城墙的历史文化气息,也从内涵上更具有价值与意义,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更要将对城市特色的理解代入设计中,从而继承传统并发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沈家祺 邵晓峰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