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会视觉形象设计探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育运动会视觉形象设计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育运动会视觉形象设计探讨

一、体育赛事的视觉设计内容

1.会徽的设计及运用;

2.吉祥物的设计及运用;

3.体育项目图标设计,如:游泳、跳水、射击、篮球、体操、举重、帆板等;

4.大会视觉识别系统,如:事务用品:运动员参赛证书、委员绶带、工作人员制服、节目单、门票、奖牌、火炬、领奖台等;办公用品:信纸、信封、请柬等;环境标志:全运会导示图、公共图标、火炬接力图、运动员村图、比赛场馆图等;纪念品:纪念章、纪念币、纪念邮品、其他纪念物品(衣着制服等)。

二、体育运动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的原则

1.承继原则

艺术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文化是其核心属性,运动会形象设计艺术是多元文化交叉、融合的产物,具备多元文化属性。(1)本土文化的一脉相承事实上,运动会的举办是对丰富多彩的运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借用图形符号语言将其物化成各种视觉艺术形象,如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招贴、工艺品等。因此,在运动会视觉艺术设计中体现运动文化的“一脉相承”尤为重要。纵观历届运动会,其视觉艺术设计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运动会文化传统,并加以挖掘与重构,使其脉络清晰、结构有序、形态统一。(2)本土文化的交叉融合运动会的举办,对于运动会本身来说是其文化形态和精神理念的传承与发展,而对于举办者来说,则是一个展示本国本土文化、历史、风俗以及科技发展成果、艺术设计水平的国际大舞台。

2.创新原则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人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本性推动了人类艺术的进步与发展,进而促进了设计成果的更新换代。形态创新则是艺术设计中最直观的创新手法,主要表现为造型的不断翻新。对于运动会视觉艺术而言,其形态设计的实质是对各种造型符号进行编码,综合奥运的实际功能需求,传达其外部特征。同时,讲求审美准则即形式法则的运用:如均衡、对称、统一、韵律、节奏等。此外,在材质上要因材制宜,减少人为的雕饰,充分发挥材质的自身优势且辅以人性化的色彩。

3.趣味原则

运动会原本是游戏,而游戏都是有趣的,在参与这种有趣的体验时,人们都会获得快乐。在运动会视觉艺术设计中运用些趣味性的造型或使用方式,可以极大地增强运动会的游戏特征,同时使人在欣赏运动会视觉艺术时获得类似于参加比赛一样的愉悦体验,进而产生舒畅的情绪,强化运动会整体视觉形象的亲和力。

4.系统性原则

运动会形象不是一个单一的要素结构,而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的大系统。首先,运动会理念系统内部具有层次性,一般可分为运动会核心理念、运动会基本理念、运动会具体理念。基本理念是在核心理念指导下运动会的各个方面或环节的一系列理念。具体理念是对基本理念的具体细化和操作化。运动会理念体系的三个层面是缺一不可的,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次,运动会形象三大系统要进行有机地整合、协同。运动会理念要协同统一,运动会理念是运动会的精髓和灵魂。运动会理念要有效地贯彻、融入到运动会行为活动和运动会外在形象中去;运动会行为活动要自觉地体现、贯彻运动理念;而就运动会外在形象而言,应当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和视觉传递系统,将运动会的理念和行为活动等传递出去,以体现运动会的个性与特色。除此之外,体育运动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的原则还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增强民族个性与尊重民族风俗的原则、规范性原则等。

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19世纪末,从一开始,奥林匹克就与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到奥运建筑、场馆设施,小到会徽标志都无一例外地需要设计。设计将奥运系统中大大小小的元素有序合理地连接成一个整体,并且这些有独特风格的设计,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文化魅力和底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是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表达着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和对2008年奥运会的信心和承诺。2008年,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奥运盛会中,令人感受到北京是一个既有古典风韵、又具时尚气息的城市。2009年1月20日,辽宁获得了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承办权。这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结果,是辽宁省近年来加强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建设的结果,是这些年辽宁省体育运动成绩突出的结果。通过承办本届全运会,可以有效地促进辽宁省经济增长,提升全省社会文明程度和良好形象,提高辽宁省城乡建设的现代化水平,推动辽宁省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总结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等盛会,使很多原来默默无闻的城市,走进人们的视野,所带来的城市的知名度攀升,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之后的城市高速发展的事实,都真切地告诉我们全运会这一契机的重要性。体育盛会都有令人难以忘记的形象设计,视觉形象的传达效果远远高于语言和文字,也正因如此,在全运会将要来到辽宁沈阳时,沈阳的视觉形象工程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作者:聂阳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