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新思路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新思路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建设新思路探究

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时尚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如服装定制的平民化、直播售货的兴盛、时尚博主等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形象设计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调研发现,形象设计领域里的从业者多为服装相关专业人才,在服装专业中培养形象设计能力,对服装教育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扩展学生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需求很有意义。高校人才在校能力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学校规定课时内的第一课堂,一个是课时之外的实践部分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建立知识体系与基础技能,培养专业能力;第二课堂是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和实践,培养就业能力。本文以具体课程“化妆形象设计”为例,从服装专业中一门课的角度,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人才能力培养进行了分析、设计和实践。

一、基于服装专业的课程内容构建

形象设计研究人的外观与造型,是一种包含化妆发型、服装搭配、视觉营销等专业知识的视觉传达艺术,其目标是达到人、衣、形、神的完美结合。形象设计与服装设计两个专业交叉的课程达百分之五十左右,在形象设计专业中,服装是专业主干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化妆与形象设计也是必修科目,同时这两个领域内的从业人员也是交叉性的。“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是我校服装专业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以化妆设计为基础,串联服装搭配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个人形象设计能力。课程性质属于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在课时分配上教师讲课示范和学生实训创作学时分配为1∶3,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实践训练。在课程的大纲内容构建上立足于服装专业,以“总—分—总”三章来构建知识体系:第一章是形象设计概论,在此章节里总结概述形象设计的概念,及其与化妆、服装的关系;第二章化妆技法分解与选取,首先选取化妆通识技法—五官的分解化妆作为基础教学,然后通过生活化妆进一步加强五官化妆的综合应用,最后通过舞台妆中烟熏的技法,教会学生服装T台表演化妆的运用;第三章形象设计知识综合运用,通过形象设计方案制作与实操,串联化妆与先行课所学的服装相关知识。以前本课程教学设计只有第一课堂,课程结束后,总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提升的兴趣和潜力,基于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特别设计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十工作室”的培养模式,从而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培养具有形象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专业能力的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教学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学方法较为抽象,但它是连接前三者最重要的纽带,也是影响教学成果最重要的环节。对于知识结构较为复杂的课程,需要把知识分层级,不同层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按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及知识综合运用四大部分来设计不同教学方法。

(1)基础知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指在网络、移动学习平台、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环节转移到课堂外,由学生利用教材、微课、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课堂知识;课堂上则主要通过深度讨论和互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第二章的一、二节是化妆基础技法,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资源,且大部分学生已有一些自我摸索的化妆经验,课程内容的难度属“易”,学生对自我形象认知最感兴趣,特别适合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在网络查找较为正规的教学资源,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要求认真观看,并布置与之对应的作业,进行简单的实操训练。上课时,先针对同学们课前的作业做点评,指出不足之处与表现较好的地方,在此进行课堂的第一次翻转。随后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示范,学生再次练习,这时要求学生以老师示范的技法为标准,相互点评及修改,在此进行课堂角色的第二次翻转。通过这样课堂内外学生学习时间的翻转,课程中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翻转,将基础实操技法牢固内化,为后面重点及难点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阶段知识教学约三分之一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层级按实操表现、兴趣程度两方面的综合来进行分级。首先教师对学生作业打分,总分为5分;另外学生以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给自己打分,总分为5分;两项合计后分为三级,一级2~6分,此能力层级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学习任务达标;二级6~8分,培养目标是达标后有所提升;三级是8~10分,培养目标是能达到高级水平,并作为第二课堂工作室的培养对象。学生能力水平层级划分是后续进行分级学习、因材施教的依据,学生能力水平层级划分也是动态的,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重点知识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实操型课程当中,重点技法的掌握成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这类知识点中,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各项任务中,学生以任务为驱动,独立或协作完成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与学习,通过任务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可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在此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层级,按照进阶性的“易、中、难”三个层级来设计和布置任务。其中“易”任务层级是所有学生(即1、2、3级)都能完成且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层级是基础扎实的学生(即2、3级)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难”层级是能力特别强的学生(3级)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设置任务的不同难度是能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任务太容易,会缺乏挑战性,任务太难,有些学生则会望而生畏,失去信心。此外还需注重所布置任务的趣味性,可根据学生当下感兴趣的流行元素入手布置。具体如表2所示。

(3)难点知识采用案例模拟性教学。难点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针对难点知识教学时,首先对相关难点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把难点知识直观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接下来掌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技法实操的难点可以再通过模拟性案例进行实操训练,观察需要模拟案例的特征,然后动手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性案例可分组进行,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则正好可通过两人一组的方式为对方化妆造型,一人模拟一个案例,通过两个案例的深度参与,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法的掌握。在实操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因为有真实案例作为参考,学生也容易发现问题,往往提出的建议也是有参考价值的,这样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难点的认知,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4)课程考核采用项目驱动教学。项目驱动型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协作的方式制定计划,团队协作完成整个项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大作业是整个课程检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部分,以项目为驱动,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整体的学习成果。课程大作业考核可以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课程的前两周进行,并通过两人一组的协作方式来完成。项目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实践性三大特点,开工作室实践项目—华泰珠宝广告形象设计放性是为学生的创作留出空间,综合性是能运用课程的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实践性则是要注重社会需求与实用性。如在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大作业的项目是:根据你的客户的需求,设计休闲、职业、社交三个场合的个人形象。在此过程中,一般实施步骤如下:1)和模拟客户沟通,确定项目2)进行项目的相关准备3)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4)指导学生的实施过程5)项目成果展示交流、评价通过知识分层级,不同层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第一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建立本课程对应的知识体系与基础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也有更好的了解,为接下来多维度课堂设计打下基础。

三、培养就业能力的多维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应用课堂习得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职业人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本课程第一课堂结束后,为能力水平层级3的学生特别设计了“第二课堂——工作室”。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评级对第二课堂的设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非常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表3是某行业的人才分级表的一部分,本课程第二课堂的培养目标是将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培养到行业人才2~3级水平。

(1)“类企业”的工作室。项目实践是第二课堂的核心内容,实践可分为校内项目实践和校外项目实践。化妆与形象设计涵盖的服务内容主要为化妆、服装搭配两大方面,在我们艺术类本科院校中,校内实践特别多,各种活动的演出是实践练习的绝佳机会,同时学校层面对学生第二课堂有相应的学分制度,学生参与实践可获取相对应的实践学分;校外实践一般要求更高更严格,对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桥梁过渡作用。采用“类企业”形式的工作室,按照企业的形式设计工作室名称、愿景、文化、人才评级及相关奖惩与晋升制度,以团体的形式参与项目实践,建立一定归属感和规则意识,给学生营造一种准职场环境,为进入社会企业就业打下基础。

(2)技能培训与项目活动相融合。通过社会实际项目活动来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实践:1)每接到一个项目,一般尽量组织全体成员对项目中涉及的技能做示范及集体培训;2)根据培训的情况挑选最终参与项目活动的人员,对具体工作进行分工。在这样氛围中,工作室成员能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协作,也相互竞争,在具体实战中又能够进一步检验实践能力;3)项目结束后再组织全体成员进行工作分享与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整参与整个项目的过程,实践技能与社交能力得到拓展与提升。第一课堂是砂石,第二课堂是水泥,多维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二课堂里,实践项目与就业形成有机联动,为社会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持续性、不间断的专业能力养成。企业某一具体工种的核心技能往往与大学专业某一门课程相对应,如服装版型设计课程往往是服装企业版型设计师所需技能形成的核心课程。但是一门课程有限的第一课堂时间形成的往往是基础技能,最多对应到人才评价分级表的水平1,而且课程一结束,相关能力的培养就几乎停止了。工作室培养机制有效地填补了传统课程结束后到学生就业之前的时间空白,填补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成长空间与时间,形成了持续性、不间断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本文从微观的课程建设及教学设计出发来探讨人才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第一课堂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夯实基础操作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水平能力层级划分;在第二课堂,以人才评价分级表为指引,通过工作室模式提供项目实践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总之,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多维度设计,学生进行水平能力层级划分和人才评价分级表指引,达成因材施教、多能力层级培养、对接社会新需求的目标。

作者:林芹 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