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医汉语教材中人物形象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提 要】中医汉语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是中国人与中医治疗、保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人对中医的认知,同时也是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将从教材中人物选择、言语交际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的角度进行调查分析,从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医汉语教材;人物形象;中医;药文化传播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中医。中医是一个融哲学、文化、医学于一体的专门学科,外国人学习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中医汉语这一类专门用途汉语的教材和课程应运而生。中医汉语类的教材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对该类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对比、词汇编排、教材建设等方面,如钟心怡(2019)《中医汉语教材的词汇编排与中医专业课程的契合度研究》、周延松(2018)《中医汉语教材建设的回顾与思考》白迪迪、杨帆(2013)《关于中医汉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但对于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却还没有开展。中医汉语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是中国人与中医治疗、保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人对中医的认知,同时也是传播中医文化的载体。在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医汉语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设计对于推动国家、民族形象传播和中医药文化的国际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选择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和2018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汉语听说教程》进行研究,考察中医汉语教材中人物形象的设计情况,探索人物形象设计背后更为丰富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材中人物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的调查与分析
(一)人物选择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1.人物身份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与《中医汉语听说教程》中的人物身份分为三类:AB代号类、主干人物类、历史人物类。AB代号类。多以医患对话为主,所涉及的中医知识都是以患者的具体症状为出发点。如《实用中医汉语·听力提高篇》的第四课《肺腑》的录音三《头发与肾》。病人向大夫介绍自己出现的亚健康的症状,大夫分析了肾脏亏损对于头发干枯的影响。主干人物类。教材中的主干人物主要为留学生,他们作为中医知识的学习者出现在教材中,通过中医医师或中医老师的讲解来学习中医文化。如《实用中医汉语·口语提高篇》的第三课《怒伤肝》的课文一,田中、玛丽与崔淑贞三人针对《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情节开展讨论,进而学习到中医所讲的“怒伤肝”的理论。历史人物类。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大量存在,大多出现在医患故事之中。这类人物的出现,串联起教材中的中医药文化内容,通过一个个古代的经典案例,讲解中医知识。既展示了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将难懂的中医知识融入其中,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如《中医汉语听说教程》的第三十课《医德与医技——大医精诚》的课文一《大医孙思邈》,通过对唐代著名医药学家的医术与医德的介绍,解释了中医所崇尚的“大医精诚”的精髓。2.人际关系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通过统计发现,《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与《中医汉语听说教程》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四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医患关系及其他关系。其中前三类关系都与中医药文化联系紧密。师生关系。教材中的学生和教师的对话大多围绕现实生活中的中医知识展开。如《实用中医汉语·口语基础篇》的第七课《来,见识一下中药房》的课文一,老师带领留学生参观中药房,并对中药房内的中药存放、中药分类等问题进行讲解。同学关系。教材中同学之间的对话也是围绕生活中的中医知识展开的,互相学习与探索。《实用中医汉语·听力提高篇》的第二课《整体观念》的录音二《足浴保健康》中,玛丽与田中对足浴保健进行讨论,进而延伸到对中医“上病下治”这一治疗方法的学习。医患关系。通过医生针对患者具体的病因、病机的解释,作为患者或者实习生的留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中医药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为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也有利于留学生学习的中医药文化。如《中医汉语听说教程》的第二十七课《从一到十数中医》的医患对话《肾阴虚会引起腰背酸痛》中,病人诉说自己近期腰背酸痛的病因,医生讲解肾阴虚导致腰背酸痛的中医知识,并建议其服用六味地黄丸来治疗病症。
(二)言语交际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1.交际主体。言语交际主体是指言语交际这一活动的参与者,在《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与《中医汉语听说教程》中,交际主体主要为老师、学生、医生、患者。老师与医生在教材中扮演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学生与患者则作为中医的学习者、受益者。《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与《中医汉语听说教程》大都围绕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展开言语交际,与中医文化联系紧密。如《中医汉语听说教程》的第九课《病机》的课文二《强身健体练太极》中,通过小贤与欧凡对太极拳提高身体免疫力的讨论,阐释了中医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养生理念。2.交际语境和内容。语境在言语交际中有着重要作用,任何话语交际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在《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与《中医汉语听说教程》中,人物关系主要集中在师生、医患、同学关系上,因此交际的外部环境多设计在校园、医院、宿舍之中。交际内容多以问答形式展开,且每一篇对话都有具体的主题,每个主题都与某一具体的中医药文化内容相关。交际者在中医药学习、治疗等语境下开展与之相关的言语交际。《实用中医汉语·口语基础篇》的第九课《十药九甘草》的课文一交际语境设定在教室,下课休息的时候淑贞咳嗽了起来,于是老师与同学们针对甘草的药性和药效进行了讨论,并介绍了“十药九甘草”这一中医用药知识。
(三)人物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考察发现,这两套教材中人物形象的设计紧紧围绕中医药治疗、养生保健、文化思想展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人物身份和人际关系不够丰富,交际环境受主题内容所限,过于集中和单一。通过交际内容可知,教材中内容基本采用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情节模式。这样会给学生造成枯燥乏味之感。因此,应该积极探索多元的人物关系,设计更加丰富的故事情节,运用跨文化的视角将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的认知放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时代背景中去。
二、教材中人物形象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相融合的建议
(一)人物角色的设计。前文中我们对两套教材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发现最主要的问题是形象扁平,缺乏个性特征。在教材中有中国人,中国民族众多幅员辽阔,受到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虽同为中国人,但也是千差万别的。教材中也有外国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从教材中他们的名字来看,有来自日本的、韩国的、欧美的,他们之间的差异则更为鲜明。他们对中医药的了解情况、认同程度、接受与否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教材中,无论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设计成了完全接受中医药文化和治疗方法的一类形象。《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中出现的主干人物如玛丽、田中、大卫等,对于人物身份背景的说明少之又少,仅仅作为交际的参与者,只是为了完成某一次对话而出现的“主角”。作为串联课文内容的主要人物所发挥的作用仅此而已。中医汉语教材不光是学习汉语、中医专业词汇的书籍,还是承载中医药文化的载体。这些内容是可以依靠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向学习者生动地传播出去的。在教材人物设计时应该遵循自然、真实、丰富的原则。选取现实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人,将他们对中医的看法都如实地展露在读者面前,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代入感。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留学生渴望看到各种各样的中国人,因此教材中的人物不一定要局限在学习中医的学生、前来就医的患者,可以扩大人物选取的范围,选择性地加入形形色色的中国人,这将提高教材中人物丰富性,使学习者透过教材了解中医药在普通人生活中作用和地位。
(二)故事情节的设计。《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与《中医汉语听说教程》中对于故事背景的安排以留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主要集中在校园和医院之中。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比较固定,大多从学生的学习问题或健康问题展开,再进行中医药治疗、知识的解释。教材中多以这种形式展开对话,情节固定,基本都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但实际上不管是对中医疗法的接受、疗效的认可、中医药文化的了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如果将这一过程简单化,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自然性、丰富性将会受到影响,自然不利于教材发挥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作用。因此中医汉语教材需要对故事情节进行精心设计。可以是一波三折,在波折中展现人物对中医药文化的跨文化冲突、思想的转变过程,会使得教材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有吸引力。另外,情节的起伏离不开多样化的人物关系。如果教材中只有教师、学生、患者、医生这几类人物,那么情节的设计势必会很难展开。因此,情节的设计和人物角色的设计要有机统一。设计主干人物,让他们包含多样的社会关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最终用中医药文化这一根主线把他们串联起来,展现更广阔背景下中医药疗法、中医药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作者:白迪迪 袁文冰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