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生制在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导生制在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导生制在图形设计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导生制”的形成与发展

“导生制”是18世纪末由英国的安德鲁•贝尔(An-drewBel1)和约瑟夫•兰卡斯特(JosephLancaster)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也称“兰贝制”或“级长制”。它的本质是学生教学生,即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先向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令其转教其他学生。这种教学形式的产生主要是针对初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经费和师资紧缺时的状况,令学生教学生,曾为英美两国普及初等教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导生制”和我国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新的方法所替代,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扩招,各地在新建大学城,由于大学城的校址大都选在市郊,而专任教师居住地一般位于市区,这样受交通方式的制约,教师一般就成了一种随班车而来,坐班车而去的“侯鸟”。

这样师生之间就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导生制”又被重新研究起来,被移植到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领域。从2007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将其应用于外科实验、技工实训、摄录编实验等操作技能较强的实验课程教学中,而将其应用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导生制”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研究,旨在解决教学中的存在一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所理解的“导生制”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挑选班级中学习成绩好、有责任心且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辅导学习进度慢的学生,通过同班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二、“导生制”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实施———以《计算机三维图形设计》为例

笔者在所承担的《计算机三维图形设计》课程中应用了“导生制”教学模式,依据自身实践,总结了“导生制”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组织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

实施“导生制”要做的准备工作分为两个部分,导生的选拔和以导生为核心形成学习小组。导生的选拔是”导生制”实施的关键,导生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成败。因此,在《计算机三维图形设计》课程中,导生的选拔不能在学期初进行,教师要通过几次课的讲解、示范和辅导,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发现哪些学生对该课程饱含热情,领悟能力较强,接受程度较快。让学生们自愿报名做导生,然后选择计算机操作熟练、表达能力强并且乐于助人的学生做导生,并以这些导生为核心,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组以4-5人为宜。在课上每组学生围坐成团,便于组内交流学习。

2.教学实施

由于《计算机三维图形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练操作相关的三维设计软件并利用这些软件进行专业设计,依据此目标具体教学的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掌握软件操作为目标的基础知识学习,采用案例法,由教师讲解并演示,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并掌握;第二阶段是以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专业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由教师布置相应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在第一阶段的教学实施中,导生要协助教师辅导组内的同学,解决同学遇到的操作障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反映给教师,由教师协助解决。在课下导生还要负责组内同学的作业检查,督促小组内成员完成课堂作业并自觉强化所学知识。在第二阶段的教学实施中,导生要组织组内的同学,协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设计任务。在整个课程实施中,导生的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完之后,导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过程中,要指导小组内同学,答疑解惑,及时发现同学的错误并予以纠正,如有问题,向教师反映,协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是在课下,导生要辅导并督促小组内同学进行扩展练习或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负责组织开展教学,巡视、监控整个课堂,及时与导生沟通,解决各小组遇到的普遍问题。

三、“导生制”教学模式下的人际互动

在“导生制”教学模式下,遵循自愿组合的原则,以导生为核心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艺术设计专业2011届学生1班和2班一起上课,共有学生56人,指定导生14名,每4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共14组。各学习小组之间形成一种交叉网状关系,如下图中所示,图中实线表示关系较强、联系较多,虚线表示关系相对较弱,联系较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是教学过程中全部人际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而在“导生制”教学模式下,由于导生的介入,极大地丰富了人际关系的内涵,并使人际交往呈现出多种形态,主要包括导生与组内学生之间、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组内学生与外组学生之间、导生与导生之间、导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所有学生之间的关系形式。导生与组内学生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导生是在履行教师的职能,解决本组同学遇到的学习障碍,督促他们完成学习。而学生则在导生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发现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解决。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体现为普通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助关系,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组内学生与外组学生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弱,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是存在的。

导生与导生之间的联系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相对较弱,但在知识运用阶段教师布置任务、评价教学时联系较多。导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较紧密,导生的导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要不断地向教师反映本组同学的学习进度和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师也要及时地和导生沟通,检查每位导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协助导生解决各类突发事件。教师与各组内学生之间联系也较为紧密,因为在“导生制”教学模式下,教师从繁重的重复工作中解脱出来,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来设计教学,有更多的精力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于他们的学习过程有更多的了解,在课堂总结时更能切中要害,抓住主要问题。可见,采用“导生制”教学模式之后,学生与学生之间协作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加强了。

四、实施“导生制”应该注意的问题

“导生制”的实施要制定合理的计划,不能仓促运行,有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

1.导生的选拔与考核

导生的选拔采取自愿的原则,但是一旦成为导生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就要积极地为同学服务,不能敷衍。导生的考核要由教师和小组内学生一起来进行,依据导生在工作过程中的履职情况,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小组成员对导生的评价对其进行考核。对于表现积极、工作有成效的导生要予以认可,对他们付出的劳动要予以奖励,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增加这一项目,在年终评优中占一定的分值。而对于不称职的导生也要及时更换。

2.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

笔者采用的“导生制”教学模式只是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教师仍然要按教学大纲设计好每一堂课,讲授并演示相关的操作,全面巡视和指导,引导和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教师要主动与导生及时沟通,发现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全面做总结指导。导生只是教师的助手,能力再强也是学生,因此,教师还要亲自检查每一位导生的操作是否规范,讲解方法是否合理。采用“导生制”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解决重复问题的负担,但是对教师的组织协调、宏观监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设计之外,还要考虑对导生的管理和培训等,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

五、结束语

笔者在艺术设计专业2009届和2010届学生的《计算机三维图形设计》课程中实施了“导生制”。为了做比较研究,每届学生分两个班上这门课程,一个班作为实验班级采用“导生制”,另外一个班作为对照班不采用“导生制”,在教学过程中对比两个班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进度,在课程结束时对比两个班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对实验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于“导生制”实施的具体体会及建议。通过实践证明,”导生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导生制”是一种能够兼顾全体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非常适用于操作技能课,借助于导生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教师从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任务设计和评价中来。

作者:马凤娟 孙秀丽 吴鹏飞 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石家庄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