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媒体资源助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利用媒体资源助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利用媒体资源助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催生了大量的媒体资源。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来推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文对利用多媒体资源推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利用多媒体资源推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举例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分析,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媒体资源;化学实验设计;化学问题;实验步骤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人们获取各种媒体资源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目前,各个行业领域已经广泛运用各种媒体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其中在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学习中,学生们利用媒体资源来进行化学实验设计,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化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水平。

1利用多媒体资源推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的意义

1)丰富大学化学实验课程内容。由于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时间相对有限,学生们难以在特定的时间内充分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在实验方法和相关知识结构的把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1]。大学教师可充分利用相关媒体资源,对大学生实际实践过程中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进行合理设计,以有效开阔学生视野,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2)充分弥补学生在化学实验课程预习中的不足。化学实验设计是大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难点部分,但大部分学生对这方面还没有深刻认知,在化学实验课前也没有进行充分的预习。而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则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充分提高学生的试验预习效率和效果。

2利用媒体资源推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可运用的媒体资源所涵盖的化学知识应符合大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在经过自己充分的思考、查询以及探究之后获得实际所需要的答案,进而有效激发学生们参与化学实验设计的热情。2)可运用的媒体资源所涵含的化学问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出发,进行全方位的思考。诸多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在不同层次范围内获得不同的化学实验以及相关方法与结论,并在多层次探讨之后,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2]。3)媒体资源在化学实验设计中的应用,应将设计内容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出来,应高度重视将所用媒体资源问题与学生所学化学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促使学生在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探索未知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根据相关化学理论知识积极进行自主思考,主动探索相关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在现有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

3实例分析

3.1媒体资源的运用

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充分展示自我、积极发表自身观点提供了基本平台,例如围绕生活中的稀奇事物所进行的激烈讨论等。其中有个关于蛋清刻字的现象,受到很多网友的热议。针对这个现象,可通过相应的化学实验设计来进行分析和探索[3]。

3.2化学实验设计

设计前准备:查询相关媒体资料,获知蛋清刻字的基本原理,即醋酸在溶解蛋壳后,一部分溶入到了蛋白内。鸡蛋白主要组成部分是氨基酸,在弱酸环境中会发生水解现象,生成多肽等物质,其中的肽键与铜离子相遇就会发生络合反应,从而使蛋白表面出现紫色或蓝色字迹。根据这个原理,可自行设计相应的化学实验[4]。具体如下:实验材料:生鸡蛋1个、硫酸铜溶液、醋酸、毛笔、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打火机。实验步骤:第一步,将生鸡蛋表面污渍清洗掉并擦干;第二步;使用毛笔蘸取适量醋酸,在蛋壳表面写字,写字时应避开鸡蛋的气室;第三步,醋酸挥发基本结束后,将鸡蛋置于稀硫酸铜溶液内开煮;第四步,将煮熟的鸡蛋冷却,然后剥开蛋壳即可看到蛋白上印有的紫色或蓝色的字迹,但蛋壳表面无痕迹。

4结束语

总之,利用媒体资源推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对学生化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大高校必须深刻认知到媒体资源推动化学实验设计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利用媒体资源推动大学化学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利用媒体资源,合理设计化学实验,不断巩固和探索已知、未知的化学理论知识,从而促进自身化学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希.网络教育资源在化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38):140.

[2]周洁.光影声色,点缀精彩课堂—网络媒体资源在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报告[J].化学教与学,2016(3):48-50.

[3]赵红昆,杨恩翠,李娜,等.化学综合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信息化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7,20(3):94-96.

[4]刘军红.高中化学教育中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10):162.

作者:侯海霞 单位:安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