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绿色设计理念在建筑室内设计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发展,对于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绿色设计理念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室内绿色设计就是强调了室内生态环境的健康与舒适,使人和环境得到和谐的相处。本文将介绍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环境中的运用。
关键词:绿色设计;室内;理念
1“以人为本”的绿色设计理念
“以人为之”的设计理念的核心就是将人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和利益,并以此作为设计结果的衡量目标。这就要求室内设计者要结合房屋居住者的实际情况,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并结合环保、健康、节能等实际问题来创造舒适绿色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节能是绿色设计理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装饰材料,比如大理石、铝合金等材料。但同时也要注意使用材料的安全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装饰材料的更新也是层出不穷,但有些化学材料虽然外观优美,使用方便,但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应谨慎使用。
2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原则
室内绿色设计也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使居住环境舒适的同时,最大可能地为居住者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趋向于自然的环境,使得居住者能够达到放松身心的要求。
2.1节约原则
在实际的建筑室内设计过程中,要合理规划室内空间各界面的装饰设计,要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同时考虑材料的合理使用,做到不浪费建筑装饰材料。
2.2重复使用原则
选择材料时,要在满足居住者需求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有效选择,可以实现多次利用。也可以结合室内的具体情况,对旧物进行充分的改造,实现资源的充分反复使用,节约资源。一些室内建筑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老化、损坏、色泽变差、功能不全等各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商用空间,要进行再次的装修使用,势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设计师可以对原有的室内存留物进行合理的利用,通过设计是一部分原物融入新的设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浪费。
3绿色设计理论下的建筑室内设计思路
(1)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只有当拓展室内空间设计美学、范畴,利用新型材料、新科技来平衡和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设计时应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少用能源,不用能源,使用可再生资源去设计,比如阳光、空气、电、风能等,采暖、通风、制热等尽可能去做到环保。比如墙体的设计,能减少能量的损失,也要能够有效地隔热,这样才能保持能量,减少暖气和空调的使用频率,节约资源。(2)选用无污染、可再生的装饰材料。在材料选择方面,可以使用低碳漆涂料、自然活性生态地板,尽可能用地砖来代替大理石;在家装方面,尽量使用太阳能产品、节能灯泡等节能产品。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去降低能源的消耗。一些不太注重坚固程度的地方使用轻钢龙骨、石膏板等轻质隔墙材料,少用黏土实心砖、射灯、铝合金门窗等资料浪费比较大的材料,也可以从侧面降低工程的碳排放量。(3)解决室内空间设计中造型、材质、色光、室内工具陈设、绿化艺术等方面的材质安全、生态问题。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采用灵活搭配的室内用具,解决设计中造型的问题,有机的组合了空间。在材质、色光方面需要注意:①多层夹心板。夹心板是由木材制作的,这关系到森林的滥伐,应避免使用。而且夹心板的VOC含量较高,少用则会减少甲醛释放量。②涂料颜色。使用涂料应尽量避免使用颜色深的,因为涂料颜色越深,铅的含量越高,对居住环境有危害。③壁纸。尽量用一些纯木浆为原料的壁纸,或者一些二次再生原料类的壁纸,较环保,例如秸秆类壁纸和天然胶粘剂。④瓷砖。瓷砖是由陶土制作的,陶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且瓷砖需要烧制,这就需要到另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煤炭,在设计中应少用。墙面可用软性瓷砖,而地面可用复合材料的地胶材或者竹木地板来代替。在设计选材中,要尽可能地选用当季的和当地的材料,建材行业的原材料在采集、生产制造和运输时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能够做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不多。
4绿色植物的应用
植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绿色植物可以有效地吸收室内材料中的甲醛等有害气体,净化室内的环境,给人带来舒适的感觉。植物的样式也比较多样,盆栽、景观绿植都方便种植在任何层数,阳台、室内、屋顶都可种植,既装饰了环境,又给人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绿色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观念,对于建筑设计的发展模式和方式,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的本质就是回归自然,使人和自然资源融为一体,设计师要充分理解绿色设计的内涵,积极的扩展绿色室内设计的宽度,推进室内设计的发展,自然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
参考文献:
[1]徐文,江其珊.绿色设计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1):12
[2]熊建辉.中国绿色建筑与设计施工体系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34):45.
作者:张正保 单位: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