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传统商业的融合,构建起数字经济下的未来商业新场景。互联网+背景下,综合院校如何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融入新场景的应用体系中,激发大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从商业新场景需求、学生学习需求、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和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等多层次、多角度提出人才培养新方向、新思维,探讨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机制。
关键词:互联网+;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新场景;校企协同
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迫在眉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号召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1],高等院校作为整个经济社会的人才摇篮,不断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提供智力支撑。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意见》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2]2018年9月,教育部正式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由此,专创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逐渐成为国内高等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点。所谓“专创融合”,既要体现“专创融合”之“专”,即将专业知识技能作为教学的基础,夯实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培养出基础知识过硬的专业型人才;又要体现“专创融合”之“创”,大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培养出敢于突破“旧”限制、创新进取的开创型人才。因此,探索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当下国内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一、以问题为导向的新场景应用模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其本质在于在原有思想、理论、制度等基础上,提出更加新奇的奇妙构想以及更加有效的解决路径,以此来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业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基本方式,其本质在于以创造商业价值为目的,创建企业组织并发展组织,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创新是创业最根本的基础和灵魂,创业是创新的落地体现和价值延伸[4],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推动,共同成就。可以说,没有创业,创新的价值无法落地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而没有创新,创业就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无法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的社会生产活动。当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和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举措[5]。总理曾多次强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6]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现行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下的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未能较好发挥其创新精神、提升其创业能力,高等院校校内教育“所给”与市场外部环境创业“所需”无法深度匹配。研究和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互联网+背景下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
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产品设计专业是一门集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然而当前的专业课程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出综合院校学科优势背景相结合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第六学期、第七学期黄金时间的优势,也未能充分凸显出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性与实践性特征,尤其是在专业项目课程设计层面,课程目标较为模糊,与社会深度接轨困难,整合资源优势欠缺,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方式单一、有限,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成果转换、实践能力提升造成了诸多问题:其一,课程设计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课程设计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可以从更高的层面统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而创业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创新,还必须具备团队协调、组织,对财务、工商、税务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应用;其次,市场调研与开拓、投资与融资更需要专业化运营,目前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充当了全能角色,无法发挥其专业优势和精准运用,更发挥不出学校的综合型特色优势。其二,专业教育内容较为单一。目前产品设计专业教育内容单一,主要局限在人文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等传统本专业知识的学习范围和应用范围,未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缺乏对创新、协调、实践、组织等综合能力的考查。单一的专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的知识头绪杂乱、不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而且被动接收知识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学习兴趣低,思考深度浅。其三,专业的融合和跨度存在壁垒。双创教育涉及跨学科的综合应用,产品设计专业尤其强调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实践能力,要求产品设计专业的同学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创新、实践、组织等综合素质,这对于当前高等院校以单学科专业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长期形成的专业壁垒为双创团队不同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有机融合增加了阻碍,短板效应凸显,不利于培养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其四,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渠道。成功将成果转化,是创新创业真正成熟和落地的重要标志。当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所设课程不具备有效的成果转化渠道,也缺乏市场应用对接环节,对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而言,如何提供行之有效的渠道和环节,将学生的创新作品转化为创业成果,并实现其创业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是双创教育亟需改善的薄弱环节之一。其五,考核评价体系单一。当前,包括产品设计专业在内的多数专业教学考评由任课教师一人担当,这引发了多方面的弊端和不足,既会造成学生所受教育领域单一,知识面不足,同时欠缺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氛围不足,这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双创教学效果,也相当程度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因此,在第七学期中的专业项目设计课程中,必须将与企业的浅层次“联姻”升级为深层次融合。其六,未能形成长效机制。为确保专创融合教育的有效开展,当前我国多数高校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展,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这些方法和模式基本未形成稳定的长效机制,缺乏可持续性,为双创教育的长期深入推进增加了障碍。
三、互联网+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
当前,产品设计专业乃至国内高校大多数专业都客观存在以上问题,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突破点便在于攻克这些难点。笔者结合近年来国家与地方相关政策、社会背景与发展趋势以及高等院校现状和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从以下八个角度提出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机制,且这些新路径和新机制均满足四个原则:一是导向性原则,即专创融合教育需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应用人才作为最终导向,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和综合素质;二是有效性原则,不仅要追求“有效”,还要追求“高效”,最大程度地减少无用功,寻求高质、高效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三是可行性原则,即专创融合教育必须在执行层面具备高度可操作性,否则即使是再好的措施也只是无根之木、无水之源,无法得以落地实施;四是长效性原则,即所有新路径和新机制不仅要坚持导向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还应确保导向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是长期的、可持续的。
(一)构建系统化、多学科的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双创教育的重要载体,完善高等院校的课程体系,对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就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而言,一是要加强与“双创”相关的课程建设,开设具有本院系特色的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并在专业课程之外,补充创业理论课程和企业运营管理课程,帮助学生打好双创理论知识基础;二是要促进创新创业课程与传统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深挖其实用价值,提升学生创造能力与竞争实力;三是要整合全校资源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科交叉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建设有机交叉、优势互补、科学合理的双创课程群;四是学习过程化考核和学习成果考核并重,将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考核内容,与其他考核内容共同构成最终成绩。
(二)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授课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线上教学逐渐兴起,成为信息时代“互联网+教学”的新兴教育形态[7],具有教学形式丰富、时间空间自由、学习方式灵活等诸多优势,是当下及将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授课模式。一是要拓宽教学渠道,充分发挥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相互融合,通过微课、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学,并通过线下同步教学监测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学生学习成果;二是要引入多元师资,提升双创教学质量,针对双创教育的实践性特征,除本校优秀师资外,聘请知名校友、成功企业家、专业人才等做客线上课堂担任双创导师,传授双创相关经验,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实践帮助。
(三)加强定制化、小组式的服务团队建设。除了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综合型高等院校还应整合全校资源,充分发挥其综合学科优势,在教学“管理者”、知识“输送者”的身份基础上,灵活增加创新“引导者”和创业“服务者”的身份,组织校内各领域相关人员建设起一支定制化、小组式创新创业服务团队,以满足双创人才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的所需所求。具体而言,一是要消除专业壁垒,重点开发一系列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融合类课外活动与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双创能力;二是要加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精细化创新创业指导,不仅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财务、工商、税务、法律等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更要针对性地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相关指导和帮助。
(四)实践为王,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产品设计专业既涉及艺术创作,又涉及技术创新,还与市场环境紧密相关。产品设计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离不开强有力的实践支撑,只有尊重市场需求,以实践研究为路径,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才能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市场、引领市场的双创人才。对产品设计专业而言,尤其要利用好第六学期、第七学期的黄金时间走出传统课堂,加强实践环节,大力开展项目教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加到校内老师或校外企业的独立科研项目中,在科研项目的参与和研发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面临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育思路,加强高校与企业两种资源和优势要素的合理配置、全面共享和有机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8]。以校企协同科研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锤炼夯实基础,积累经验,寓教于研,学以致用,培养出具有市场视野和市场价值的实践型双创人才。
(五)完善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考评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2]由此可见构建和完善双创课程考评体系的重要性。课程考评是教学的“指挥棒”和“试金石”,对提高双创教育质量具有反向推动和指导作用,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倒逼教学模式优化和创新,从多维度完善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课程评价体系,是综合院校产品设计专业培养双创人才的可行路径。一是要兼顾考评内容的全面性与针对性,既要考评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和个人综合素质,更要针对性的考评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将学生的双创成果转化作为重要考评标准;二是要兼顾考评形式的实用性与丰富性,除传统课堂考试之外,还应结合创业调研报告、毕业设计、、所获专利、参赛奖项等实际情况进行考评,同时,增加项目路演环节,将其作为重要考评形式;三是要兼顾考评主体的专业性与多元性,从任课教师独立考评转变为多主体共同考评,引入项目团队负责人、双创导师、用人单位相关人员、辅导员、第三方数据机构等具备前瞻性、专业性和建设性价值的多元考评主体,形成更综合、更全面、更客观、更有效的课程考评体系。
(六)培育一支高质量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实施主体,高校师资队伍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有机融合的最终成效。纵观当前高等院校,专创融合教育改革虽已逐渐步入正轨,但专创融合型的师资队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方面,亟需得到解决。因此,培育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专创融合教育改革得以顺利实施开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当前双创教育最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一是要利用高校各方资源,建设一批既具备基础教学和科研能力,又具备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还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的专创融合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优秀指导团队;二是要对专创融合师资队伍展开大力的、持续的培训,除定期的课程培训之外,还应进行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提倡专创融合教师与本校教师跨专业交流、与其他高校教师跨校合作,同时深入企业项目积累实践经验。
(七)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大学生和教师作为高等院校双创教育最重要的两个主体,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就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和创业主观能动性较低;就教师而言,工作责任不明晰,奖惩机制不健全。高等院校可结合校内实际情况,从精神层面、资金层面、职业晋升层面等建立健全有效的鼓励激励机制,确保更好地推进双创教育的实施和开展。具体来说,一是要借助校园公共传媒平台,以丰富多彩的宣传方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宣传教育,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和谐健康的创新创业环境与氛围,点燃学生的双创热情,形成“以创新为乐,以创业为荣”的主流共识;二是要成立专门的双创教育管理部门,并设置相应的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奖状奖金奖励,不仅可以确保学生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持续学生的双创热情,防止中途“夭折”;三是要对优秀的双创教师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及晋升倾斜,以提升双创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工作激情,多方面确保双创工作“一以贯之”。
(八)持续深入探索专创融合长效机制。高等院校双创教育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系统、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很难毕其功于一役,不可一蹴而就。不管是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考评体系的完善,抑或是服务团队和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校企协同育人和鼓励激励等机制的创新,教学授课模式的升级,都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将其贯穿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流于形式主义,需要将方方面面都落到实处,“常抓不懈”、“长战不止”地形成常态化的双创长效机制;不仅如此,高等院校还应该摒弃“一劳永逸”的心态,始终保持以探索和创新、挑战和突破的精神,持之以恒地不断深入推进专创融合,保持新鲜活力和旺盛蓬勃的生命力。
四、结束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展必然趋势,不仅对我国经济转型有着重大意义,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对我国高等院校双创教育提出了更系统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改革要求和更艰巨、更长远的挑战,就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双创教育的核心在于构建一套科学、系统、全面、长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双创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针对综合院校设计专业而言,可以通过不断构建和完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授课模式,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和服务团队建设,坚持以实践为本位,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途径,畅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并形成专创融合长效机制,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符合社会需要、满足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双创”事业提供人才后备力量和不断注入活力。
作者:王红胜 黄应娥 吴慧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