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德里安绘画风格的色彩设计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蒙德里安绘画风格的色彩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蒙德里安绘画风格的色彩设计论文

德里安前期(1908年之前)的创作因其风格并未定型而处于学习摸索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其作品仍属于具象绘画范畴。蒙德里安1872年生于荷兰阿姆斯弗特,其父是小学教员并擅长素描,其叔父是职业画家。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的蒙德里安不断从荷兰传统绘画中汲取养分,逐步摸索创作理论,从而建立自己的风格。这一时期,蒙德里安的作品皆为具象创作,其色彩运用上以写实为核心。在蒙德里安职业绘画生涯前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荷兰的“海牙画派”。“海牙画派”核心人物J.伊斯拉埃尔斯、W.梅斯达、J.H.韦森布吕赫等秉承的色彩反映自然真实的诉求,在蒙德里安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反映。蒙德里安此时的创作内容以荷兰的自然、田园风光为主,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森林、河流,都成了画家描摹的重要对象。如他在1907年完成的作品Naturediedwithsunflower,向日葵成了画面的主角。画作中的向日葵正处于自然的枯萎中,其中少许鲜亮的黄色花瓣晃动着人们的眼睛,会令人误以为这是梵高的作品。而更多的花瓣则由黄色向橙黄转变,在尖端枯萎的部分更是变成了褐色。花瓣中间的葵花盘则呈现出深褐色,显示出成熟葵花子的颜色。在葵花旁边,与其相称的是巨大的叶片。叶子与花瓣类似,翠绿的部分显现出一些生机,而更多的是枯萎的黄绿色。蒙德里安在对色彩的处理上,尽量接近自然真实的状态,这使他的画作如照相般真实。但这种对色彩真实的追求并不是蒙德里安的常态。他在追求真实的色彩表现的基础上向着艺术表现力更强的方向转变。在自然色彩的基础上,蒙德里安加入了主观色彩,这使其画作的冲击力更加强烈。对故乡荷兰的情感,是画家创作的重要源泉。而荷兰田园风光的集中体现———风车,更是成为蒙德里安乐此不疲的创作主题。盖因河畔的巨大风车,是蒙德里安具象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类。如,画家于1905年创作的MillInTheEvening,色彩在写实中加入了情感因素。在夕阳的映照下,黄褐色的堤岸和低矮的房屋、树木成为画面中暗色的分割区,在这条分割区的上下两面,分别是画面的两条亮色带。下端是河水映出河岸和天空的倒影,由远及近呈现褐色、橙黄、淡金的色彩变化,河水泛起的涟漪成为这些色彩的分隔线,美妙而富有动感。河岸上端的天空同样层次分明,中间是淡金的薄云,与河岸相接的天空为灰色云朵,画面上沿同样是灰黄色的淡淡云朵。画面中最突出的无疑是那巨大的风车,它屹立在河岸与天空之间,木质的风车条幅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风车的背面则与黄褐色的河岸融为一体。画家选取风车背光的角度进行创作,由此带来的是风车轮廓与天空产生强烈的对比,二者色彩的巨大差异既有黄昏中的光影效果,也是画家刻意为之的。与大地颜色相近的风车近乎融入其中,仿佛整个河岸都是风车基座,更加凸显出风车的平稳。

1909年之后,蒙德里安加入了“通神学协会”,其创作由具象开始向精深超验的领域进发,直到1917年。这一段时间是蒙德里安创作的中期,也是其风格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他由具象逐步走向抽象,并在抽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时期他作品中的色彩,也从对自然事物的真实描绘向表现抽象精神发展。1911年,蒙德里安游历到巴黎,这里是世界的艺术中心。各种艺术思潮汇集在这里,使艺术直觉十分敏感的蒙德里安不断受到冲击。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派。在构图和用色上,蒙德里安受到立体派的启发,构图趋于简洁,而色彩也较为单一。如画家于1912年创作的《灰色的树》,就是这一转变的代表作。整幅画作被灰色的氛围笼罩,遒劲的树干和粗枝以黑色粗线条描绘,而枝干之间的空隙则被灰绿和灰白填满。灰绿色是叶子的颜色,而灰白色是天空。画作中,树枝一直延伸到画框边缘,仿佛欲破框而出。从这幅作品,观者可以发现蒙德里安创作风格的转变。从早年写实的风景和人物,逐步走向对自然的外在形式的脱离。树的形态仍然可以看出其自然生长的秩序,但线条已经趋于简化,细节处的雕琢也几乎见不到了。画作中留有的是画家对自然秩序的思考,构图上虽稍显凌乱,却又不是“披头散发”,这种画法正在坚定地迈向其将树木简化为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灰色的运用虽有些单调,却使整幅画作产生了纯净均衡和稳定之美,这也许正是画家所追求的对抽象精神的描绘。对立体派的接受,使蒙德里安在艺术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对立体派接触得越深,蒙德里安的不安感觉越是强烈。1914年,蒙德里安返乡看望病重的父亲,一战的爆发使他停留在荷兰,这使他有机会反思立体派创作的得失。他发现自己所要呈现的艺术境界并不能通过立体主义来实现,“立体派没有从它自己的发现里引申出逻辑的结论,它没有把抽象发展到它最后的目的即‘纯粹实在’的表达”[2]。于是,蒙德里安努力寻找适合自己艺术理念的表现手段。最终,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极简构图以及黑、白及三原色的色彩运用成为他找到的出路。如《海堤与海构成十号》(1915),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十字形成为画面的基本元素,它们彼此相互分离。而画面的色彩则是由表现沙滩的淡黄和表现海面的灰白构成。接近自然真实的色彩还原固然能带给观者事物的原貌,但却缺少了艺术的情感力和冲击力。蒙德里安意识到仅仅将自然色彩精妙地还原到画布上是不够的,他需要的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创作中,并通过作品将这种情感传达给观者。于是,这幅作品中,海面与沙滩在色彩渐变中边界模糊,融为一体,恰如从画家长久凝视的眼中见到的景象。而观者也能体会到画家在面对大海时的宁静与安详。

1917年后,蒙德里安的创作风格固定下来。他将自己在艺术领域的探索归纳在《绘画中的新造型主义》中,并将自己的风格命名为“新造型主义”。“新造型主义”除了以水平垂直交叉的十字线为标识外,在色彩设计上,则完全以黑、白及三原色等纯色为形式语言。色彩此时已经失去了具象写实的功能,转而成为画家表现抽象精神的手段。色彩给观者的影响,也更趋于带给人一种韵律感,从色彩的跳动可以察觉出画面与音乐相通的感官。这一时期,蒙德里安的技艺臻于完善,他的“红、黄、蓝构成”系列也成为自己的标签。如《红、黄、蓝构成》(1921)中,矩形的三原色色块在黑色线条的主宰中,成为跃动的音符。色彩内在的节奏与旋律,构建了画面的唯美与和谐。画作在形式上更加单纯,只有垂直线和水平线,而用色上也同样趋于极简。1940年,为躲避战火,蒙德里安来到了纽约。在这里,因为心境的变化,画家在对色彩的处理上也发生了变化。如1942~1943年间创作的《百老汇爵士乐》,三原色成为画面的主宰,尤其是明快的黄色,一扫之前其画作中黑线条的严肃、沉闷。不仅传统油画斑斓的色彩设计被彻底抛弃,就连之前画家一直运用的严肃而高贵的黑色线条也从画作中消失。黄色线条成为贯穿画面各个部分的纽带,它有规律的跃动代表着百老汇的繁华和热闹,就像那些戏院明亮的灯光。红色和蓝色构成的大小色块,出现在黄线条分割中的矩形空间或是黄线条本身上,构成如爵士乐般律动的感觉。画作在视觉上产生了高度的和谐之美,蒙德里安仿佛找到了通往纯粹抽象的钥匙。

综上,蒙德里安的画风经历了从具象走向抽象的过程。也许是“格子画”的光芒太盛,以至于人们都忘了他还从事过具象创作。与那些在具象绘画中毫无建树转而发展抽象绘画的所谓画家不同,蒙德里安在具象绘画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底。追寻内心艺术灵感的指引,蒙德里安最终走向了彻底的抽象。在画风转变过程中,他对画作色彩的设计也经历了从具象写实向表现抽象精神的变化。回顾抽象大师的成长历程,无论是对于普通读者还是研究者,都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张吉成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