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治理中的色彩设计策略初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街道治理中的色彩设计策略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街道治理中的色彩设计策略初探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更新也迎来了大规模、高质量的发展。街道治理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环节,但是规划设计者在致力于空间改造时,容易忽视对色彩的统一规划设计,从而导致城市色彩出现混乱或趋同的现象。文章从街道治理的视角出发,通过调查和分析现存问题,提出街道治理过程中的色彩设计原则,进而探析不同构成要素的色彩设计策略,以期为街道空间治理提供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街道治理;色彩设计;设计策略

街道可以看做城市的“毛细血管”,既是城市空间与社会行为的传导器,亦是城市更新的重点之一。在空间向人们传递的各类信息中,色彩是首先抓住人眼球的信息要素。但是,近些年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城市缺少本土特色。有学者认为,城市特色消亡在色彩方面主要有两个体现:一是“灰”,各地新建建筑的色彩大多是白色和灰色为主,整体上白茫茫一片或灰扑扑一团,没有精神;二是“花”,部分新建建筑用色大胆,色彩饱和度和明度较高,给人过于强烈的视觉冲击[1]。对于城市中的视觉色彩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例如,王岳颐引用城市空间与色彩的相关理论,建构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操作框架,侧重于在宏观层面上弥补现有城市色彩规划体系的不足[2]。王鑫通过对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的考察研究,得出一套推荐色谱,尝试搭建起一个城市街道色彩评价体系[3]。孙旭阳对中外若干典型地域性城市色彩进行了分析,尝试以规划控制的手段实现传统地域色彩在现代条件下的传承与转化[4]。此外,还有部分学者、设计师展开了对城市主色调、区域色彩设计、城市色彩规划等问题的讨论。微观视角下的色彩设计主要集中在界面色彩的控制或历史街区风貌等方面,对于街道治理中的色彩要素研究相对较少。

一、街道色彩现存问题

我国街道在治理更新的过程中,由于对更新速度的盲目追求,往往忽略了自身特色的营建,使街道色彩形象受到较大影响。街道是由若干要素围合而成的,其色彩设计应集中在对色彩的对比和统一关系的把控上。由于对这两种关系的把握不足,造成了当前街道色彩出现以下问题。

(一)整体色彩缺乏关联性

关联性主要是指色彩之间相互配合达到一定的相似性,从而使街道色彩统一和谐。例如,提起白墙黛瓦,人们便想到温婉安静的江南小镇;希腊圣托里尼的白墙蓝顶和碧海蓝天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这些深入人心的建筑和街道,都是因为其色彩和谐统一,与周围环境相融合,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果街道中的各类建筑都趋向于追求个性,想从周边环境中脱颖而出,招牌、小品、景观、铺装等的点缀色彩滥用,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例如,一些商业街路边的各式广告招牌,使用各种高饱和度的颜色,或是多种颜色闪烁变化的LED灯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这些色彩不分主次、轻重,没有关联性,给人留下杂乱的印象。当街道的色彩越来越多时,街道的秩序感、领域感、独特性便开始消退。

(二)街道色彩缺乏识别性

良好的街道色彩设计承载了当地的特色和文化,能够更好地彰显城市形象,对城市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个领域都在追求现代化,这也导致各地街道的地域性、可识别性在无形中被削弱。尤其是建筑材料受到地理位置和技术的限制大大降低,“千街同色”的趋势愈发严重。例如,近些年一些地方开始推行仿古建筑,以期复原当地的历史风貌,徽式建筑的白墙黛瓦遍布各地,其结果是这些不伦不类的建筑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而且无法与历史建筑相融合。街道的色彩缺少了识别性,城市便失去了特色。

(三)色彩与空间关系不协调

街道给行人带来的空间感受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高宽比、轮廓线等,这些与空间产生直接关联的要素备受设计师的重视,而往往容易忽略色彩要素对空间感受的影响。例如,若在以休闲为主要功能的街道大面积采用冷色系,其收缩性和后退性所带来的疏离氛围会影响到行人的闲适心情,进而对街道空间的功能性产生影响;若在较为狭窄的街道采用暖色系,其膨胀性和前进性的特点会让空间更为压抑。这种不协调的色彩与空间关系是因为没有充分考虑街道空间氛围的营造,导致街道空间结构特征模糊,进而造成了街道交叉口色彩印象不佳、街道垂直界面色彩混乱等问题。

二、色彩设计在街道治理中的价值

通过对街道色彩现存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色彩设计的不成熟会降低街道的审美品质,而且不利于街道的特色形象塑造和使用者的空间体验。所以,良好的街道色彩形象,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会带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提升街道整体形象

街道的色彩设计是其空间外在形象的重要表现。统一的色彩设计可以使街道中的建筑、小品、景观、设施融为一体,从而构成完整的设计语言表达,总体色彩在统一中体现生机与活力;或是突出某一色彩要素,利用差异性打造街道特点。这种色彩的协调或对比设计都是重要的视觉创意,其构成了人们对街道的第一印象,有助于街道的形象塑造。

(二)降低街道治理成本

对街道进行更新治理,既是为了使其形象和功能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也是为了让街道在发展的同时能充分保留地域特点。一味地拆除重建会破坏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风貌,而且投资较大。从色彩治理的角度介入,可直观地改善和提升街道面貌,同时降低前期投资和中后期损耗、能耗、维护等管理运营方面的投资,从而节约治理成本。

(三)营造街道情感氛围

人们在街道中行走时,相比于建筑材料、广告招牌设计等要素,色彩带来的冲击力往往更直接和强烈。例如,在挂满红色灯笼的街道中能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在绿色植物茂盛的街道中感受到轻松闲适。从视觉心理的角度来看,色彩可以诱发人们的情感,有助于发挥设计在信息传达方面的优势,能够凸显街道的情感氛围,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

三、街道色彩设计原则

街道色彩设计受到地域、功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提升街道形象、降低治理成本、烘托情感氛围的价值意义。因此,在遵循上位规划的前提下,为使其价值最大化,笔者提出以下街道色彩设计原则(表1)。

(一)人本性原则

人是街区空间的主体,并且对色彩有最直观的感知。不同的色彩环境带给人不同的感受,如色彩的冷、暖,华丽、质朴,活泼、庄重。因而,色彩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在空间设计时,可以对某些局部色彩进行重点处理,同时考虑使用性质及条件,突出重点和主题,强化街道的空间气氛,要充分考虑人的感受。

(二)地域性原则

随着街道更新、城市立面更新等一系列整治行动的开展,很多设计手法出现滥用的趋势。例如,商业街区对灯牌的大肆使用,历史街区对古建筑的一味模仿和复刻,这些做法没有考虑到人文地理因素对环境色彩的影响。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习俗和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因素导致不同地区的居民有着千差万别的色彩喜好。因此,设计师要进行地域性研究,凝练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风格和色彩,以此创造出独特的色彩环境。

(三)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色彩设计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满足一时的审美需求,而是要考虑到前期投入、后期维护等问题。墙面和地面作为街道空间的界面,是街道色彩的主要表现载体。外墙涂料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材料,装饰性良好、施工简便、便于更新换代。地面设计在兼顾质感和美观的同时,应考虑使用坚固耐用的材料,以保证耐久性。

四、街道色彩设计要素

在进行色彩设计时,应该对街道各个要素统一协调规划,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来看,主要分为四个设计要素:设施小品、绿化景观、街道路面、建筑界面(图1),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进行处理。例如,流动性强的商业街道应将重点放在节点、线性要素设计上;注重观赏性的历史街道要更加关注界面设计。

(一)设施小品

街道中的电话亭、售卖亭等都属于公共设施,此外还有为街道增加创意和特色的建筑小品,一件雕塑或是装置艺术作品可以成为街道中的亮点。设施小品是街道治理中色彩设计的重要因素。例如,杭州南宋御街的活字印刷小品(图2),不仅丰富了街道空间层次,而且石材和金属的冷灰色调延续了古街的风格,符合当地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其成为南宋御街的重要景观节点,吸引了游客驻足观赏。

(二)绿化景观

通常绿化和水体可以赋予空间休闲、安静的气氛,将植物的色彩融入街道治理中,通过良好的景观设计营造街区的生态氛围,既符合可持续性设计原则,又容易取得成效。一方面,绿化景观色彩随着季节而变化,街道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另一方面,植物与不同建造材质相结合,对街道各个角落进行装点,从而形成局部微生态环境,不仅生态价值较高,而且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三)街道路面

街道路面的色彩大多通过铺装展示,既能美化道路环境,又能增强道路的特点和可识别性。铺装的色彩要注意方向的引导,根据场地面积选择合适的材质,通过色彩与材质的组合突出空间特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商业步行街之一,两侧的建筑风格和建造年代各不相同,形式和体量上呈现多样化的面貌。为了在这种无序中体现秩序感,设计者以一条深红色的“金带”将步行街的各个部分串联起来,休息座椅、广告灯牌、景观雕塑、绿化树池等都集中在金带上。红色很好地与其他铺装颜色区分开来,既划分了休息区域和步行区域,又具有较强的方向引导作用。

(四)建筑界面

建筑是街道空间中最重要的实体要素,建筑群的立面构成了街道的立面。因此,建筑的色彩基调会对街道空间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界面设计上,应恰当运用和组合不同色彩,协调好空间与色彩的关系,从而对街道空间的塑造起到积极作用。南宋御街是古代临安城的中轴线,如今是杭州知名的商业街。2008年,当地政府开展了对南宋御街的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对街道进行全新的改造设计,色彩设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南宋御街大部分建筑都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其建筑整体色调以冷色调为主、暖色调为辅;材料的大部分色彩以本色为主,追求自然风格,整条街的色调和谐统一。整治之后的街道延续了历史风貌,在色调和风格上保持一致;在形式上加以点、线、面多种层次的点缀,使整个街道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感(图3)。

结语

从街道治理的角度来看,色彩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控制视觉刺激与舒缓之间的平衡,使街道环境和谐统一,又能避免呆板单调。随着人们对色彩认识的深化,色彩设计作为一个街道治理的低成本手段,已经逐渐被推广运用。街道色彩不仅表现在建筑色彩上,街道本身所具有的亲密的尺度、丰富的细节等特点,也为色彩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因此,设计师应在多种维度上综合考虑地理气候条件、社会人文历史等,并利用各种新的技术、材料,通过和谐的色彩设计塑造良好的街道环境,进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作者:王涵 王振东 胡雪松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