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汽车内饰色彩多元化设计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从用户、企业和技术三个方面介绍汽车内饰色彩的多元化,说明其多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用户需求、市场竞争和技术发展多方碰撞后符合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面对每个方面下应对的庞大信息,在策略部分尝试性提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开放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汽车内饰;色彩;多元化;因素
汽车作为大多数现代人的“第二个家”,汽车内饰空间就相当于“室内”。在1886年,卡尔·本茨申请四冲程汽油机汽车专利,即“第一辆汽车正是诞生”时[1],这个“家”还是露天式的,座椅也只是一个沙发。直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间,汽车车厢的结构经历了从敞篷式到封闭式的转变[2],汽车内饰的设计才逐渐得到广泛关注。随着汽车内饰部件的不断增加,发展到现在汽车内饰设计已经占据了整车设计的百分之六十。对于同等级别的车来说,消费者会倾向于购买内饰色彩搭配更出色的车型[3],因此在汽车研究中对于内饰颜色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汽车内饰的颜色大多为黑色和灰色[4]。但是消费体验时代的今天,汽车内饰颜色的多样化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冷色和暖色、无色和彩色之间的搭配层出不穷,如图1所示。而透过汽车内饰色彩多样化的现象,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具体表达的内容时,可以发现多样化只是汽车内饰色彩多元化的表征。
1五彩斑斓的用户:需求的多元
以人为本,任何设计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在汽车内饰色彩选择中时要时刻考虑人的需求。当人体验颜色时,除了关注颜色表象外,还会对其意象以及审美层面的表达进行感受[5]。清华大学的左恒峰教授更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人对颜色的体验分成了感觉维度、情绪维度和关联维度[6]。因此为了满足不用人群不同维度的需求,汽车内饰色彩需要呈现出多元化。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从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出发,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六个层次,五个公认的层次以及马斯洛在1969年Z理论[7]中提出的自我超越的需求,如图2所示。这些需求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内容,物质上的需求以及精神上的需求,针对不同的需求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内饰风格。
2物质上的需求
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对应人在物质上的需求,在汽车内饰色彩中表现为色彩在内饰中体现出来的功能性,影响产品的可使用性。内饰的色彩会影响用户的安全驾驶,色彩繁杂和色彩沉闷都不利于其驾驶。因此主驾驶区的颜色应该选择有利于驾驶、减少驾驶者疲劳的颜色,这要求颜色不能太过刺激和高反光;而在乘客区则要选择让用户感到平静、舒适、有利于其休息的颜色。对于仪表盘上的各类指示标志色彩应该按照重要程度和在背景中辨识的难易程度进行选择,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明度对比,以突出用户需关注的对象,如黑黄对比。此外,考虑到对眼睛造成的疲劳程度和整体的空间搭配可以适当降低亮度。此外,颜色还会让人产生轻重感、远近感等,如深色会比浅色重和远。在整体的空间上,浅色的内饰颜色会比深色的内饰颜色显得空间更大。在用户具体使用的过程中,颜色的功能性还体现在是否耐脏。一般深色会比浅色更耐脏,但是在内饰颜色的设计中也要根据选择的材料和工艺进行综合考虑。随着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完善,汽车内饰的功能会扩展,甚至使其开始承担社交场所的角色。在这样的空间中,如何构造空间中的色彩,使置身空间中的人在感到舒适的同时展现自己的魅力,如内饰颜色和肤色的对比,也会让汽车内饰色彩更加多样。
3精神上的需求
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自我超越的需求属于精神上的需求,对应汽车内饰色彩中的情感性。色彩是不同波长的光进入人的眼睛而产生的视觉感受,它本身并不具备情感性。但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普遍经验的作用,会形成不同心理感受[8],颜色的情感性就能被体现出来。因此,用户在挑选产品时会根据自身对每种颜色的情感价值进行判断,进而选择产品[9]。色彩的情感性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为了能够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很多研究者都引入了感性工学,通过语义差异法、量表法等对颜色意象进行研究。在汽车内饰中进行具体的颜色选择时,颜色意象体现在设计者会根据特定的人群定位综合考虑人群的性别、年龄、文化、宗教、教育背景等多个方面,以对进行主题设定,在主题确定后再根据意向词汇对颜色实行综合选择。对于社交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会产生商务风、运动风、轻奢风等风格;对于自我超越的需求,会产生未来风这种体现科技含量高的风格,也会出现回顾历史将科技融合在过去之中的复古风格。未来科技风,在色彩选择和搭配上偏向简洁,以浅色为主,为了突出科技感还会和氛围灯等进行搭配设计。在复古的风格中,体现的不仅仅是沉溺于过去,而是站在现在的点上对过去的回望以及对未来突破的渴望,因此它也可以被归纳到自我超越的需求中。一个典型的体现复古风的内饰设计是CarlexDesign的蒸汽朋克版MINICountryman,蒸汽朋克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一种乌托邦式幻想,魔法和科技、想象和现实并存,表达的是拼凑美学。因此它本身就既是一种复古又是一种反叛,既是对过去的一种沉沦又是对未来救赎的一种渴望。为了体现蒸汽朋克的风格,内饰的主色调为古铜色,奠定整体复古的基调。座椅、座椅背板和方向盘两侧依次使用咖色、复古深色木纹以及深咖色木纹,再结合不同的材质和工艺,体现出蒸汽朋克的拼凑美学,如图3。
4争奇斗艳的企业:设计的多元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2019汽车销量排行榜,2019年全年累计销量达2576.8辆,同比下降8.1%。下降的原因有中美贸易战、经济形势等因素,也有汽车市场逐渐饱和的因素。汽车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汽车内饰的设计也已经变得相当成熟。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是一件事物发展的方向。内饰颜色从最初的黑和灰走向现在的多元化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在汽车内饰颜色的发展进程中,市场竞争为促进企业推动内饰颜色多元起到了重要作用。
5色彩营销
商品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可能会引起其对该商品的关注,继而产生是否决定购买该商品的意愿,这就是美国营销界总结的“七秒定律”。在这七秒钟里,颜色因素起的作用为67%。因此,在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内饰颜色的多元化是企业对消费人群多元化的一种应对措施,目的是以用户的审美需求为突破点,引起用户对商品质量、功能的关注。除此之外,一个车型中不同的内饰颜色,也可以增加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和为挤进市场提供策略方案。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外汽车企业就开始重视汽车内饰颜色对整个汽车品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早些年对于内饰颜色的设计只是交给内饰造型师,这对于零部件复杂的内饰设计来说确实可以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但是却增加了色彩设计的盲目性[10]。直到近几年,为了适应色彩流行趋势的变化,各大车企才纷纷建立色彩设计团队,根据色彩趋势对内饰颜色进行设计。色彩趋势一般与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带有流行趋势颜色的产品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时代性。但由于汽车从设计到生产,会跨越三年左右的时间,所以很多机构和企业都会对颜色进行预测。因此,经过多方博弈碰撞后的色彩,在进入汽车内饰颜色设计之前就有了丰富的基础。之后经过对消费者、技术和社会等的考量,汽车内饰颜色设计自然迸发出活力,朝向多元发展。
6颜色故事
在重视体验、用故事打动消费者,引起消费者共鸣的当代。一种被设计师精心选择的颜色可以是一首歌,或珠圆玉润、余音娓娓,亦或激昂顿挫、声动梁尘。生活酸甜苦辣,构成百味人生;颜色红橙黄绿,造就十光五色。不同的颜色除了可以直观地引起消费者的感受之外,还可以通过颜色背后的故事引起消费者共鸣,如图4,以潘通的2021流行色为例,在疫情严重的当下灰色和黄色,被解读成代表希望的“灰黄”。MINI联同杜比和SONY一起联合一支H5,其中以“颜色是一首诗”为主题,将车身的颜色与诗文创作相结合。原本绿色即绿色,蓝色即蓝色,颜色体验对于消费者来说大多流于表面,好看不好看都是可以根据经验直观地进行判断。而被赋予诗句的颜色,让绿色变成了英伦绿,一种复古,一种对时间、对流行的思考;蓝色变成了加勒比蓝,一种对自由,对无忧无虑的向往,如图5。相比较于汽车外饰,内饰可以让用户全方位置身于被设计的场所中。当用户处于这种封闭的私密空间时,让人更容易沉淀下来去思考和体会,颜色的故事也会更容易直击用户心灵。这种将颜色和故事结合起来的手法,让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提供了出奇制胜的工具,也在另一个层面上增加了汽车内饰颜色设计的可能性。
7花样迭出的技术:工具的多元
颜色并不是一个实体,需要依附于材料和工艺才能得以体现。汽车内饰的构件有座椅、仪表板、地毯、安全带、中控板、方向盘、门板、遮阳板、顶棚以及各类开关把手等部件,涉及到的材料可分为面饰材料、缓冲材料和内饰件骨架材料等3类[11],每一类里面都有更多的类别,以至于其中单独对应的工艺更是不胜枚举。当多样的材料和工艺结合不同的色彩时,汽车内饰的色彩设计似乎有无限可能性。针对产品外观表面的设计,发展出了CMF设计。CMF作为工业设计下的一个延伸类别,是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的简称。其中位于首位的颜色,在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的发展过程中有了更加多样和复杂的视觉效果。在材料上,汽车内饰所用的材料实现了从最初的大多为天然材料向人造材料远远大于天然材料的转变。如今天然材料如头层牛皮、黑桃木等由于材料的稀缺昂贵所以大多只停留豪华车内,其他车型中人造材料应用多。天然的材料受本身特性的限制,在颜色表达上并不能随心所欲。但是相对于人造革和织物这类人工产品,颜色不再是禁锢产品美感的枷锁,而且这类材料价格较低,性能上也并不会差于天然材料。近几年来,汽车内饰中也增加了其他的材质,如BMWX5中的挡杆为水晶,水晶本身带有的晶莹剔透的颜色对于营造车内奢侈感起了重要作用。在颜色、材料和表面处理工艺中,颜色对消费者的影响最大,材料是物质基础,最后的表面处理工艺可以为颜色以及材料质感的表现锦上添花。现在汽车内饰中常用的工艺有搪塑、喷涂、模内转印、模内嵌膜等。总体上,材料及这些工艺的的发展对与汽车内饰颜色的多元表达提供了工具。
8策略
多元化最直观的解释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汽车内饰设计中的运动风、科技风、轻奢风各种“篮子”是由用户、市场、文化、科技等多个层次编织的,面对不同的设计定位、企业文化以及社会风向,对于不同层次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在庞杂的信息中找到满足多方要求的配色方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图6为商务科技风的大众威然和轻奢风的哈弗初恋。大多色彩设计师都会凭借经验和知觉进行感受、理解后进行设计。这种色彩的设计,需要对颜色有良好的感受力、敏锐的社会动向洞察力以及最重要的对消费人群的了解,门槛较高。据此,本文尝试建立汽车内饰色彩多元设计的框架。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以前面提到用户、企业和技术这三个层次进行思维推导,对文化和环境等因素暂时搁置。从消费人群出发,面对不同的需求可以用Kano模型和深度访谈等定性方法对其确定,将量表法和因子分析法结合对需求进行定量研究,确定其权重,梳理清楚目标人群中对汽车座椅颜色关注的重点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知识背景等影响结合生理学、心理学对其在汽车内饰颜色的识别、接收、处理等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设计。在确定完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之后,意味着对目标人群对内饰颜色的需求有了全方位、多层次了解,下一步根据企业文化和营销策略进行设计。企业除了生产商品之外还要给商品制造卖点,对于企业来说可以顺势而为,跟着流行走也可以另辟蹊径,培养自己的受众人群。在汽车内饰颜色的设计中顺势而为意味着对社会趋势要有准确地把握。流行色的来源有服装、家居、化妆品、环境、社会大事件等,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限制于汽车的生产周期,汽车内饰颜色的设计要想符合几年后的潮流,需要更全面的考量。另辟蹊径是一种态度,对于没有影响力的公司,风险高而且很难推广。但是对于知名度高的企业,从自身企业文化出发,结合企业品牌色或与其他品牌进行跨界合作,颜色本身无疑就是一张名片。在技术上,本部分主要集中在表现颜色的材料和工艺。在CMF设计中,传统材料相较于高新材料的创新空间往往更大[12]。传统材料,如铜、棉麻、木材,对于通过材质的组合、纹理以及颜色的选择搭配将质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给用户全新的感受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戎小捷在他的《陌生+熟悉=美》一书中曾经提出陌生与熟悉说,这一美学说被论证符合“模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这三大传统美学理论[13]。中国流行色协会的流行色趋势中提到“复杂的色彩来自混合材质”,通过材质增肌色彩、通过色彩改变内饰材质的表现,某种程度上是在创造美的形式。另外考虑到工艺,“传统材料”未必是真的传统材料,以应用广泛的塑料为例,可以通过转印等技术实现和木纹表面一致的效果。此外,有些工艺如阳极氧化对于改变亮度,材料质感的表现也有很大的作用。图6大众威然和哈弗初恋内饰风格
9总结
如今,Z世代的消费能力在增强,对家庭消费观念的影响也远远大于千禧一代。面对和之前用户完全不同的消费心理,企业如何通过材料和技术使呈现出的内饰颜色表达出他们对个性、创意以及体验的追求。据此,被企业操纵的、以材料和工艺为依托迎合消费者的汽车内饰颜色自然呈现出了多元化。而透过社会这个大环境,向更加细微的人群、企业和技术中观察时,会发现内饰色彩这种受环境光线影响巨大的非实体是由更加多元的实体所支撑的。
作者:郭青艳 吴双全 何灿群 单位:河海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旷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