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设计理念下平面设计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绿色设计理念下平面设计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绿色设计理念下平面设计运用

摘要:

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设计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绿色设计对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绿色设计作为平面设计中体现绿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施的当今仍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研究绿色设计理念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对平面设计实践和视觉体验进行分析,让平面设计遵循合理的发展秩序,达到促进平面设计与人类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

绿色设计;视觉体验;协调发展;平面设计

一、平面设计和绿色设计概述

20世纪20年代首次出现“平面设计”这一术语,著名的美国设计师威廉•艾迪逊•德维金斯最早使用平面设计的称谓。平面设计曾有多种称谓,如装潢设计和装潢艺术等,直到1970年之后平面设计才真正成为国际设计界通用的设计术语。平面设计,顾名思义,是指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设计活动,其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二维空间中的诸多要素,如文字的使用、图形和色彩的搭配等,通过将这些元素相互穿插和布局进行设计。当然,平面设计还包括对字体元素的设计、摄影技术的融入、版面编排等。平面设计主要的功能是利用各个设计元素准确地传达观念、信息,所以其核心内容是合理安排各个设计元素。绿色设计也被称为生态设计或环境设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反消费运动。这一运动主要是由著名记者帕卡德对当时美国汽车工业的生产带来环境巨大污染进行抨击而引发的。从狭义上讲,绿色设计通常指以运用绿色环保技术为前提进行产品的生产和制作,减少、回收、再生是其所遵循的三大重要原则,其目的主要是对传统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从而使创造出来的产品既能够满足基本要求,又可以获得可持续的运用。从广义上说,绿色设计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包装设计、宣传和营销等环节。

二、绿色设计理念的发展趋势

首先,伴随着人们对绿色设计理念的全新理解和认识,人们在消费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将生活中的消费品定义在自然化发展的方向上,希望能够享用纯天然的食物,居住在绿色的大自然中,等等。在产品设计中,可以将绿色设计概念引入产品的包装宣传,强调对自然色彩和天然材料的运用,采用全新的绿色设计风格,让产品在包装设计上真正体现出回归自然的特点。这逐渐成为绿色设计理念发展的趋势之一。其次,随着市场上平面设计产品种类的增多,许多产品出现同一化的弊端。产品设计缺乏独特的设计理念,这是因为设计师在设计中无法另辟蹊径。设计师如果想要使自己的产品在众多产品设计中脱颖而出,可以借用自然环保理念,给产品设计带来绿色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最后,在我国正逐步实行节能减排、绿色设计的背景下,设计师要充分根据自己对绿色设计的全新认识和独特见解,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充分融入产品包装设计,避免对市场上同类产品设计进行大量的模仿和抄袭,一定要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绿色设计理念进行重新定义,探究消费者心中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从而有效地进行设计,使绿色设计观念深入人心。

三、绿色设计理念在平面设计中的实施策略

可持续发展观念基于简单资源循环这一古代朴素认识,其形成的缘由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其充分体现出人类活动的发展过程,是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综合认识,贯穿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两大重要主线。因此,我们应当遵循平衡、优化、自制和协调的原则,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目前,人们对相关绿色设计观念的关注和认识还远远不够,平面设计师应该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彰显绿色设计理念。其一,在进行绿色设计的同时树立整体设计理念,采用容易再循环利用的材料,在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处理,或研制新型的环保材料,对材料的生产、使用、处理等方面进行协调。其二,加强对绿色设计观念的宣传工作,让每一位公民都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宣传教育中应包含环境危机和危害环境的讲述与包装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说明,并对企业进行环保理念的普及。其三,注重体现绿色包装的作用。企业应当树立正确的宣传产品和品牌的理念,在设计方面重点突出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如,如果产品获得绿色标志,则应在包装中予以重点说明。

结语

虽然迄今为止,绿色设计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在每位设计师和消费者的心中,其已经形成了重要的发展趋势。平面设计师应在强调保护环境、循环再利用、以人为本、健康设计的理念基础上对产品设计进行改良,真正将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到产品设计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维护人类家园奉献一份力量。

作者:陈艺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贾昕妍.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设计.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何祖顺.产品绿色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