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色彩视错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通常所说的色彩视错觉指的是,在人们对物体进行观察活动时,由于参考错误的参照物或基于经验主义而造成的错误感知。一般情况下,歪曲的视知觉往往都有比较固定的视觉倾向。如果将这种色彩视错觉有效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就能有效地增强设计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欣赏者提供更加强大的视觉效果。
二、色彩视错觉的形成原因
受心理、生理等多种因素影响,主体在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产生变形,造成知觉与实际背离,加上光影、形色等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容易造成色彩视错觉现象。下面将通过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两方面对彩视错觉的形成原因进行阐释。
(一)外部影响因素
1.图形自身具有炫目效应
在某些图形中,往往由于图形之间的强烈对比而产生炫目效应,形成强烈的视觉刺激,使眼睛在图形的细微变化与重复中,很难对其基本的条理与倾向进行有效掌握,造成一种强大的闪烁感,时间久了会造成眩晕现象。光渗错觉充分运用这一原理,使作品能在纸上闪耀,给受众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
2.客体本身所存在的多义性
许多观察客体往往能在一个整体中为观察者提供多层的内容与含义,这就容易使观察者产生视觉上的错觉现象。通常情况下,当人们对事物建立起一种知觉,其他的知觉线索就会处于一种完全被忽视的状态。而一旦进行知觉转换,原先成立的知觉就会被搁置起来,使原先被忽略的知觉线索占据整个知觉系统的主导地位。因为人们不能同时进行两种知觉的解读活动,所以非常容易造成视觉错觉]。
3.强烈刺激造成视觉错觉
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强烈的视觉刺激停止的瞬间,会在人的眼睛内遗留下一道清晰的痕迹,通常把这种效果叫做后像。很大程度上,后像的产生是因为神经兴奋而遗留下的痕迹作用。由于补色对比对视觉造成的强烈刺激,使视觉自身想要寻找一种缓冲色调进行调和。如果找不到这样一种色调,就会形成具有倾向性的色彩幻觉。如果能对视觉后象进行合理利用,那么就能有效增添设计作品的感染力。
(二)内部影响因素
1.心理影响因素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大量视觉错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影响造成的。当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时,很多时候眼睛还没有真正的看清事物的样子,大脑就已经完成了对事物的判断活动,且通常情况下这种判断是错误的,进而会引发视觉错觉。
2.生理影响因素
人们的眼睛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通常需要先利用光的反射完成事物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再由视觉神经将影像传入大脑,然后对其加以分析判断和有效解读。因此,人的视觉产生往往需要眼睛和大脑共同参与活动,所以说人眼对事物的合理感受,以及视觉神经的功能作用都是产生视觉错觉的重要原因。
三、色彩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一)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感染力
平面设计通常需要运用色彩与图像的有效结合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其自身必须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特点才能受到更多关注。在平面设计中,色彩视错觉的应用主要包括空间错觉、光渗错觉、色彩错觉等。这些视错觉应用能有效增强平面设计作品的感染力,激发受众对作品内容的好奇心,进一步提高受众对平面设计的认识与兴趣,有效提高信息传达的效果。
(二)实现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在平面设计中充分运用色彩视错觉,能有效促使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实现。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环保设计理念倡导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产品的造型、功能结构等方面,而忽略对色彩进行合理有效的使用。在进行包装的平面设计时,通过选择恰当的颜色与展示内容,能有效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更加舒适的心理环境。同时,巧妙地将色彩视错觉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在确保包装设计环保性与经济性的基础上,使包装设计更具美观性。目前我国很多包装设计过于追求奢华效果,使包装材料在进行设计时耗费了过多财力与资源,如果能从色彩视错觉方面思考,实现材料工艺的合理简化,就能促使包装设计更加环保。
(三)提高平面艺术的表现力
在平面设计中合理运用无彩色,能充分展示色彩视错觉的艺术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平面艺术的表现力。在色彩视错觉应用过程中,最关键就是要求设计师能对无彩色进行灵活恰当的运用,以实现平面设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其中,常见的无彩色主要包括白、黑、灰等。在运用色彩视错觉进行包装设计时,有效运用无彩色不仅能使产品更具时尚感,同时也能有效衬托作品中的有彩色,使得各种颜色更加恰当的调节与搭配。合理运用色彩点缀与对比设计,可以进一步提升色彩感染力,有效降低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抗性,进一步强化作品视觉冲击,提升作品视觉表现力。
四、结语
将色彩视错觉有效运用到平面设计中,不仅能提升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与艺术内涵,也能为受众带来更高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引发受众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让受众充分领会平面设计内涵,感知图像魅力。同时,色彩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变化多样的,对色彩视错觉的表现手法进行有效掌握,能为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其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
作者:石羽丰 陈阳 单位:贵阳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