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色彩平面设计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美术色彩平面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美术色彩平面设计论文

一、中国平面设计现状

对于当代的平面设计,仔细斟酌就会发现其中对中国传统美术色彩的运用只是简单的点缀添加,而缺少对传统色彩深层含义的品读与贯通。也就是说,当代平面设计过于追求世界化、新奇化,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运用,从而缺失了中华艺术的厚重感。因此,平面设计的发展要学会对传统美术色彩进行深入地分析与体会,再通过巧妙合理地与世界化元素组合重整,让传统美术的意蕴融入到设计中来,从而形成具有中国底蕴和中国特色的平面设计。

二、中国传统美术色彩

中国传统美术色彩是中国传统美术作品的要素之一,它的构成受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思想所影响。其中的五色体系就是用五种色彩将世间万种色彩概括分类,使得色彩分类化、条理化、也具体化。这五种色彩就是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体系与儒家的学术相结合,把这五种色视为权威与尊严的象征,而这五种色为基色相互调和所产生的颜色如黑白调和的灰色则代表的是卑微。这就使得色彩跟社会的阶层有了很大的关联,如皇帝的衣服和发饰,用的就是黄色。在民间传统中,用红色代表吉利喜庆,如新娘出嫁之时穿的就是红色带绣的嫁衣。而在道家的思想里,崇尚黑白两色。因为黑白两色是色彩的两个极端,代表着“有”跟“无”这两个事物发展的极端,这样一个概念正好与道家认为的“有无相生”的观念相符合。另外,道家追求“寡欲”,色调是简朴淡雅的,因此,黑白两色正能符合道家人的色彩追求。中国水墨画境界多是由灰色构成,它的发展是受道家色彩所影响的,因为灰色就是由黑白两色混合后调制而成。中国传统色彩还包括佛家的传统色彩。佛家的色彩大都绚丽,盛唐时候的壁画就能说明其色调的运用。它的色彩运用一般采用冷暖色调的对比来突出画面的辉煌。因此,金色、朱红、青绿等色彩为多。这些传统色彩为今后中国的艺术事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传统美术色彩在中国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色彩的运用对于平面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创作者需要了解每种色彩带来的感官感受。以下就是传统美术色彩在中国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五色带来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由上述对传统色彩的内容分析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对于万色的五色概括,这五种颜色的应用不止对传统艺术有重要作用,对于现代平面设计更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五色的象征性在平面设计上的运用对感官和心理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如黄色带来的高贵、红色带来的祥瑞、黑白两色隐示的不祥之意等给了设计作者充分运用的空间,通过色彩给不同的设计作品赋予不同的含义,让欣赏者能够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美观感受。除此之外,这些色彩的象征含义在作品中的运用还可以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色彩的“有无”思想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道家对于黑白两色是具有推崇之意的。因此抛掉儒家对于黑白两色的不祥之意,我们可以引入道家的思想,即白的虚无之意、黑的玄妙之意运用到平面设计中去。因此在与其他色彩的搭配使用中,白色有了简洁、纯净之感,黑色则有了高贵、厚重之感。白色可以为雪花、白云等大自然的特定景观的代表,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白色也能够把大自然中特定景观的感受带到画面中来。而黑色,在笔画勾勒中具有简约、清楚的特点,在水墨画中更加体现它的浓重之彩,单调中不失典雅。这些色彩上的感官感受给欣赏者带来的体验必定是独一无二、独具特色的。

(三)色彩相互调和构成的色素意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这一方面主要是在于通过五种基色的相互调和而形成的色彩的应用,世间万物色彩繁多,由五种基色调和出来的其他或绚丽或温和的色彩相互搭配,能够更加显出独特的感受。在所有色系中,根据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可以分为冷色系和暖色系。如蓝色和紫色则属冷色系,红色和黄色则属暖色系。两种色系的相互搭配运用,形成强烈的色相对比。这也是传统色彩中最常运用的手法,如盛唐时期的壁画色彩绚丽,并非都是由红色、黄色等暖色系造成的绚丽感,而是通过冷色系与暖色系两种色系形成一种鲜明和强烈的对比,从而给欣赏者带来绮丽的感受。

四、结语

中国历史发展悠悠几千年,这几千年的历史沉积下来的传统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巨大的宝藏,是我们可以尽情挖掘和运用的。古代人民对色彩赋予的含义和千百年来形成的色觉感受,是我们在平面设计里面可以传达的中国气息。我国的传统美术色彩的发展也是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它也经历着一个纯色到多色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古代艺术家对于色彩的运用正是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在传统美术作品中,对于色彩的运用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思想和观念。因此,在世界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艺术设计也在逐渐地走向世界。而对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平面设计来说,如果合理并充分地融入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必将能在世界艺术舞台上获得独具一格的特色地位,还能向世界展现我国美术设计的技术水平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

作者:朱亦军 单位:湖北青年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