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平面设计中视觉美学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平面设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对现代企业宣传、经济商品销售等起到促进作用,也影响着消费者在产品购买中的行为。当前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或美学元素,包括文字、图像或色彩等内容,多种元素通过拆解、组合与拼贴,可以塑造出具有现代观感的视觉审美形象。本文主要从平面设计的审美要素与标准入手,对多种平面素材进行搜集、构思与组合,传达出企业产品或外在形象的主要特征,提高平面设计的主题性、层次性与可观赏性。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美学;审美元素;构建
前言:
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主要在西方平面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而表达出独具特色的审美观感、文化底蕴。现代化平面视觉形象的设计,通常包含企业标识、会议模板、商业海报、产品logo等内容,存在文字、图像或色彩等设计元素,通过不同图形、图像的色彩搭配,进行企业商业化传播中艺术形象的传达,来提升平面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1平面设计中视觉美学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1.1平面设计的视觉美学概述及发展状况
平面视觉设计源于19世纪晚期的美术设计,英国艺术家皮特•蒙德里安在平面设计中,主要通过使用格子形式,进行工业广告内容的设计与印刷。随后20世纪平面设计开始快速发展,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平面设计,逐渐出现在日常消费品、工业产品、电影海报等的形象设计中,甚至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准的设计机构。从平面视觉设计的概念理解来看,平面设计的视觉美学,指的是以图形或图像为依据的组合设计,主要利用不同的符号、线条、图像或文字,对原有单一化的视觉形象进行改革创新,将多种视觉元素组合成具有审美价值的内容。而“美学”则是一种对外在事物的认知或感受,视觉美学既依托于形式又超越形式,能够展现出地域视觉形象的意识形态、审美价值观。报纸、杂志、海报或产品包装等的平面设计,都存在着特定的格式要求、内容组合规范,设计人员只有把握不同传播载体的美学要求,进行设计语言、设计内容的准确选择,才能保证平面形象设计的规范性和美学观感。
1.2平面设计视觉美学的主要特征
我国平面设计的视觉美学,是在创意设计的内容或作品中,加入多种具有现代视觉观感的美学元素,比如对传统中国符号、西方视觉元素的原始形态,进行功能性、审美性的抽象化创新,尽可能提高文字、符号或图像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效用。现阶段我国平面设计美学,仍旧处于不断学习与发展的阶段,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1)平面视觉设计美学的冲击力、感染力强。平面设计主要利用图像、色彩等构成要素,作为企业品牌、户外广告或产品形象的设计元素,其中图像为平面设计的内容传播媒介,多种碎片化、抽象化图像元素的组合,能够构成丰富、协调的视觉空间结构,以产生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强。而色彩为平面设计最重要的隐性语言,将色彩引入到企业形象或产品对外宣传中,可以传达更加具有冲击力、立体鲜活的视觉观感。(2)平面视觉设计美学的艺术、审美效果。相比于传统单一化的文字信息,平面设计所传达的视觉元素更加丰富、生动,无论从色彩选择、图像要素排布方面,都有着协调的空间结构感。不同元素在空间中的密切组合,以及色彩亮度、饱和度、对比度等自由调整,不仅能使受众了解不同产品的价值和功能,而且带给人一种现代感的艺术审美美,并提升普通民众在商品选购中的审美品位。
2平面设计中存在的主要视觉美学要素分析
2.1符号及文字要素
现代平面设计主要由点、线、面等部分构成,设计人员在利用多种线条符号、语言文字,开展的平面视觉符号设计,会对符号、文字要素进行恰当的变形与处理,来得到较为抽象化的平面设计形象。当下某些企业的平面视觉设计,就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甲骨文,山、水、雨、火等看似如同曲折图案的文字,被运用到报纸、杂志、海报、宣传页、公告栏或产品包装的设计中,一方面起到对企业形象或产品内容的解释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加强整体平面设计具有的艺术美感。在文字或符号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通过符号大小、形状、颜色及位置的确定,展现视觉信息传达的规范与文化创意,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合理的平面设计表达。
2.2图形或图像要素
平面图形或图像中存在不同的色彩、元素,相比于有固定笔划、形态的文字元素而言,图像内部的平面、线条更加自由化,不会受放置空间、传播载体的制约,因此能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快速传播。首先图形或图像的主体部分所占位置较大,能更加直观、鲜明进行设计中重要内容的表现。特别对于那些过于抽象化,无法使用文字表达的视觉感受,通过利用具有层次感、主次分明的图像,可以更快速吸引到普通受众的目光,使其更容易理解平面设计要表达的内容。譬如某些平面图像具有三维视觉空间感,这些图像在文本或信息表达方面,有着更强烈的光影明暗变化,可以传达出设计人员或产品本身的更多特性,包括视觉呈现中的情绪、文化内涵等,最终达到突出平面设计作品主题的目的。
2.3多元化色彩要素
色彩指的是平面设计中的颜色,包括主体、背景及其他要素的颜色,色彩明暗、深浅与对比度等,直接影响着观看民众的内心感受。平面设计法色彩搭配,通常会将主体颜色作为最重要的颜色,配色则起到衬托主色的作用,设计师可以根据商品类型、商品功能属性、广告创作主题等,进行平面设计色彩的选择与搭配,例如暗色调给人冷感、浅色调给人暖感。而在同一视觉环境中,塑造多个对比度较高的色彩或色调,能够产生极大的反差与视觉冲击感。著名画家修拉绘制一幅《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就对整个平面图像做出明亮、黑暗两个部分的描绘,明亮区域的色彩更加鲜艳、明丽,黑暗区域的色彩则更加冷静、克制,如同成年人的世界一样稳重含蓄。因此运用多元化色彩要素,进行平面宣传品、产品包装的设计,应针对产品功能、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设计,才能完成具有感染性、冲击性的视觉传播。
3平面设计中视觉美学的构建与传播策略
3.1加强符号元素拆解与同构进行视觉美学构建
多数平面设计都会将文字等符号元素,与图像进行结合设计,但其并不是简单的堆叠文字,而是将原有的字体符号进行拆解、组合与同构,形成一种具有统一视觉观感的美学形象。首先字体、意象等符号的平面设计,会根据图像中图形元素、色彩的走势,对现有的笔画进行增加、删减或替换,并调整字体的位置、大小、明暗程度等,来得到更现代化艺术化的视觉呈现。比如著名设计师黄海的电影海报《影》,就对“影”这一文字进行拆解,形成一段段不连续的断片,而在杂乱的黑白色彩背后,“影”中透出了一个提刀的武士,从字缝间游走出隐匿在暗处的影子。其次,字形同构也是平面设计中常用的视觉表达,上海世博会会徽的平面设计,就使用汉字“世”的字形同构,将书法创意文字“世”,与“三口之家”的流线型人物形象进行结合,象征着世界和谐、家庭和睦的思想理念,带给人一种富有活力的、和谐的艺术审美感受。
3.2运用具象或抽象图形元素进行视觉美学表达
平面设计中线、面元素的构形,主要分为直接的具象元素、间接的抽象元素两种,不同碎片化图像要素的凝练与结合,形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平面设计特征,完成简单却蕴含深刻文化内涵的视觉美学表达。首先以具象图形作为元素的平面设计,通常用于企业标识、产品包装及器物的设计中,苹果公司、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标识,都是将现实中存在的事物形象,作出具有辨识度的图像描绘,比如苹果被咬一口的亮色标识、百度的“熊掌”图标、阿里巴巴的“人像”图标,能够展现某一企业或产品的内在属性、文化理念等。其次,抽象的图像或符号元素,是对原有图形或图像的重新构思与组合,其打破普通民众对某一企业或产品的固定形象,实现平面设计中图像硬性线条、软性线条的巧妙搭配。如著名香港设计师陈幼坚,所设计的“MRCHEN陈茶馆”、“竹叶青”等的标志,就是对现实文化意象的抽象表达。其中“MRCHEN陈茶馆”采用佛手的简化造型,以线条勾画出整个标识的视觉形象,茶叶被放置在手指中间。而“竹叶青”标志设计,则是对泡开茶叶的抽象化描述,“竹叶青”平面形象的设计以青绿色、黑金色为主,传达出中国传统茶文化高端、典雅的视觉美学感受。
3.3选择多样化色彩提升平面设计的视觉冲击感
色彩在平面设计表达中,具有与文字、图形同等的视觉表达作用,甚至色彩元素对普通消费者的视觉冲击力更强烈。当前企业形象宣传、商品包装等的平面设计,主要根据不同的设计主体,进行色彩亮度、饱和度、对比度等的选择与调整。譬如对于日常贴身用品、消耗品的平面设计,往往使用白色、红色、粉色、青绿色等亮色,带给人淡雅、柔和、亲密的美学感受。而对于男性用品、工业品的宣传或包装设计,则使用黑色、灰色或蓝色等冷色调,来迎合男性阳刚、硬朗与沉稳的外在形象。比如橙汁、芬达等饮料的黄色、橙色色彩设计,会向人们传递一种亲切、甜蜜的内在感受,相比而言咖啡则会采用深红色、灰色的包装,让人联想到醇厚、苦涩的味道。因此从不同色彩的视觉美学来看,运用相似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主色调,能够表现商品统一的内在属性,使目标受众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某一视觉色彩中存在的隐含信息。
4结语
平面设计中所涵盖的视觉美学观念,需要通过色彩、图形和文字等元素的组织与协调,才能表达出不同企业形象或产品的功能、审美价值。在文字或符号、图像、色彩等视觉语言的传播过程中,设计应注意不同类别元素的恰当配合,准确对文字、图像中的元素进行增加、删除与重组,并选取具有视觉吸引力、冲击力强的色彩,以丰富观众平面图像观看中的审美体验,并得到具有统一视觉观感的平面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贺慧芳.探讨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现代装饰(理论).2015(06).
[2]刘继莲,王文藜.平面设计的表现与设计师的职业素质[J].中外企业家.2018(23).
[3]方佳.探究近视与平面设计模糊性的关系[J].中国民族博览.2018(11).
[4]徐嘉嘉.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平面设计教育改进策略[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2).
作者:高铁 单位: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