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在材控专业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让学生从多方面认识和掌握注射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本文从设计教学环节、丰富课堂形式、优化课程考核等方面出发,强化教学的实践性,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课程有更深、更广泛的理解,并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应用型;教学设计;立体化教学;课程评价
1前言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主要涵盖了塑料成型理论、塑料注射成型原理及工艺、注射模具的结构及设计等内容,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主干课。本文提出针对学生自身特点,根据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该课程教学改革,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2思索教学短板,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改变传统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于教师而言,课本上的知识是较为简单易懂的,有时候会忽略了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与吸收时间,将所有内容全部导出,从而出现了重点不清、满堂灌,学生学习精力分散,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现象。教师有时会将原因归结为现今学生不够往届学生或一、二本学生努力。其实问题的症结在于要转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因材施教,不过分迁就学生,但教学也要符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根据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精神,以“有用、够用、适用”为原则,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该课程总学时为44,其中实验4学时,为中等学时课程。课程本身所涵盖的内容较多、较全,在学时分配上要有所侧重。塑料成型的基础知识和注射成型工艺只需重点介绍与注射模设计联系较紧密的概念便可,如收缩性、流动性、注射过程及成型参数等;塑料制品设计可侧重案例教学方式;注射模具设计是课程的核心,近三分之二的学时将放在本章节。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进度表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文件,但这些文件都是供教师自己授课参考的材料很少分享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的要求,从学生应知道什么、想学什么、发现什么的视角出发,编写了课程每章节的学习指导单,内容包括知识点类型、知识结构、学习目标、辅助资源、布置问题等内容。学生通过指导单的内容,明明白白的学,带着问题去学,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讲授式和引导式授课相结合,开展多方位立体化教学
如今的学生被称为“数字原住民”,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接受信息的习惯趋于碎片化,接受信息的效率也在提高。如果仍然以单线的讲授式进行授课必然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因材施教开展多方位立体化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根据梅瑞尔的首要教学原理,首先创设学习情境,承接先前知识,唤醒学生先前经验。做好教材知识的前伸和后延,提升学生思考的能力,上好绪论课是十分关键的第一步。以前上绪论课时,均是以PPT的形式展现什么是模具、模具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等内容。传统的PPT课件制作模式比较适合单线条时序,缺乏演示时的动态性和视角丰富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将绪论章节的内容改用Prezi制作,这是一个有别于PPT的课件制作工具,将授课内容采用系统性与结构性一体化的方式来进行演示,以路线呈现的方式,从一个内容引入另一个内容,多元化的信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配以教师的引导能激发他们的的开放性思维,引起他们对课程的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其次,解决重点难点。要把精力放在不讲学生就不会,讲了学生还是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上,精心设计课堂内容。以脱模机构设计章节内容为例,重点让学生掌握脱模机构的分类和工作原理,并能够根据制品特性选择合适的脱模方式和设计合理的脱模机构。由于脱模的方式较多,可重点讲解2-3个典型结构,运用flash动画演示脱模机构工作过程,并配以二维剖视图讲解每个工作部件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反馈,对于学生没明白的地方要放慢速度讲解或重复讲解。在讲授的同时,通过巧妙设计系列问题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触发他们的思考深度。对于其它工作原理相近的脱模机构,可采取课堂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上台讲解其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章节内容结束后可采取课堂分组讨论的形式,提前准备几个典型的塑件让学生分析该塑件适合哪种脱模方式,将理论知识应用化,以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最后,引出后续知识点。将先前知识与后续知识串联起来,规划好学习的路径,让学生自己走而不是老师扶着走,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有所提高。本课程涵盖的内容较多,课堂上难以讲完书中所有内容,需侧重于注射模具的讲解。对于与注射模相近的压缩模、压注模、挤出模等内容,学生完成注射模的学习后,能够融会贯通,也易于掌握这些内容。因此,教师不必花太多精力在这些章节,只需花一节课的时间把相关的成型原理及特点,相互之间的区别讲清楚引出知识点便可,其他的内容可让学生课后自学,并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分配了4个实验学时,让学生理论课结束后进行模具拆装实验,目的是将学生对模具的认知从平面化转换为立体化。根据往届学生的反馈,他们做实验时总觉得措手不及,感觉眼前的模具很陌生,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对接不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讲解注射模分类、侧向抽芯机构等内容时将实验室配备的透明模具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带入到课堂上,由老师边拆装边讲解。通过图片、动画、模型等素材多方位的展示和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象化,学生在做拆装实验时才能对应所学,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4重视“工程综合应用”,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实践往往是割裂的两块,有些专业课教师重视书本上原理的讲解,却忽略工程实际应用,造成了课堂教学枯燥、教学内容空洞和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要进行以“应用型”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改革,就要做到课堂与实践的双向联结。教师要将一些典型的工程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向,使之所学与实际应用对接起来。同时,要充分实现知识的应用化,做到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与指导本专业学生参与各类学科创新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班级特色活动”等。学生以注射模具设计核心内容为出发点,选题包括3D打印、快速模具设计及制造等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联结起来,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为后续的毕业设计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课堂不应该局限于教室之中,短短的四十分钟和有限的教学场地,不能满足学生全方位学习的需求,应巧妙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软件,发挥其优势,做好课堂的外延工作。微课程有着“短、小、精、趣”的特点,能在几分钟内对某项知识点进行精辟、有趣的讲解,符合学生学习特性,且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随时观看,学习空间不受限,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在以往的课程中,学生最终的课程成绩是由40%的平时成绩+60%的期末考试成绩组成,对于平时成绩的评定也多是参考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到课率。本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不能仅以考试成绩和简单的平时成绩评定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度。因为作业可以抄袭,学生来到课堂可能在玩手机或者睡觉,这样的评定方式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考虑和分配好平时成绩的具体考核指标组合及权重,多方位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掌握度,将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表现、课外参与微视频内容讨论的表现、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情况等纳入课程考核。
5结语
课堂教学在现阶段仍然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教师要根据学生主体学习方式与思维习惯的变化因材施教,与时俱进的完善与改进课程教学体系,使之能符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并能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后续学习乃至学习迁移产生影响。本文从教学环节设计、立体化课堂教学、课堂外延和课程评价多方面入手,对《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优化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了注射模具的工作原理、构成及设计。这样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令他们对课程内容产生深度思考,提高了对课程掌握度的同时还培养了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作者:梁莉 单位: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叶久新,王群.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70-74.
[3]M.戴维.梅里尔,盛群力,何珊云等.首要教学原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7-13.
[4]赵国栋.微课与慕课设计高级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高尚德.“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J].上海教育,2015,(1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