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1+X”证书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X”证书模具设计和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1+x证书制度对技术技能人才有了新的评价依据,高职院校必须重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模具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与“1+X”证书试点工作不适应的现实障碍,从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1+X”证书制度引领教师提高技能、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新内容、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探讨了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1+X”证书;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0引言

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继取消了大批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原先对学生开展的“模具工”、“模具设计师”等工种的技能考核处于停滞状态。201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1]。“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合格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毕业证书和一个或几个反映职业技能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的出台让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水平评价又有了新的依据。教育部已经批准并公布了四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中有一些与模具专业对应以及模具专业相关的机械类、数控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应该抓住机遇,加快课程证书融合,提高模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1“1+X”证书制度对模具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X”证书制度引导模具专业教学改革

模具技术发展和更新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也要求模具行业技术全面提升,促进了模具企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1+X”证书制度提倡和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增强未来岗位“迁移”能力。所以“1+X”证书制度具有鲜明的导向性,为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2“1+X”证书制度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技能水平

“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模具设计类岗位及模具制造类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明确要求,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模具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向导”,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自我职业技能水平有准确认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

1.3“1+X”证书制度促进院校与模具企业紧密结合

全国开设模具专业的院校较多,模具专业建设离不开当地模具产业的发展,模具专业推行“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模具技术技能人才。为了能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相适应,要求试点学校加快模具专业教学改革,专业培养方案对接职业岗位,课程主动对接技术进步,达到产教融合更加深入、校企合作更加紧密的目标[3]。

2“1+X”证书制度下模具专业教学的现实障碍

2.1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衔接不紧密

目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熟悉模具生产全流程,培养通识人才。尽管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提到了毕业生就业面向模具设计、模具零部件加工、模具装配和调试等工作岗位,但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浅尝辄止,致使学生到模具企业的岗位只能简单应对,不精通,增加了企业再培训的负担。与模具专业相关的“X”证书有多种,如“拉延模具数字化设计”、“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多轴数控加工”等,这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都是围绕某一职业岗位而展开,而该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分布在几门课程中。目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仍然是以单门课程的内容呈现,缺少对标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的综合能力课程。

2.2具备“教、评、鉴”一体化能力的教师缺乏

学生参加“1+X”证书考核的通过率依赖于教师的水平,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仅要达到或高于职业技能等级的水平,而且还要承担技能等级培训、考评、鉴定工作。由于“1+X”证书目前处于试点阶段,教师对提高适应“1+X”证书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也鲜有能自觉深入研究“1+X”证书相关政策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教师。因此,具备“教、评、鉴”一体化能力的教师缺乏,制约了“1+X”证书培训和考核的实效。

2.3校内实训设备达到“1+X”证书考核要求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一般都建立了满足实训教学的硬件环境,但是“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体现的是企业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4],模具专业的每项“1+X”证书均要求有对应的设备或软件作为学生培训和考核平台。目前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开展“1+X”证书培训、考核的设备条件,即使有的项目可以用现有设备替代使用,但是由于设备长期使用和老化问题,有的设备早已达不到精度要求。而新设备和软件的采购即使经费满足,仍然面临项目立项、场地规划、财政部门审批等工作流程,有的高职院校不得不暂缓或推迟“1+X”证书试点工作。

2.4“1+X”证书配套培训教材滞后

在教育部已批准的四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中,仍然有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没有正规的配套培训教材。一方面因为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组织主要是企业,对编写教材不精通,需要联络高校承担编写任务,工作流程较长;另一方面即使教材编写完成,但出版周期较长。在“1+X”证书培训工作中,教材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有的高职院校模具专业教师也尝试总结实操经验和技能大赛样题编写了校本实训教材,但是这类教材对“1+X”证书针对性不强,缺乏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同时由于缺乏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与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契合度也不高。

3“1+X”证书制度下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

3.1对标“1+X”证书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1+X”证书制度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校层面,组织专家团队研究和分析职业技能等级标准,针对本校的“1+X”试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的研究论证工作,为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调;在专业层面,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和参加实践,了解“1+X”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二级学院层面,组建模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中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应占有一定比例,与专业教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模具专业,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选定2~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模具专业学生的考证方向。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这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职业岗位作为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并在每门课程中细化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强课程整合,建设符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的综合能力课程,以实现课证融通目标。例如模具专业所对应的“拉延模具数字化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生能运用数字化设计与分析软件完成冲压零件的CAE分析、冲模的数字化设计等工作[5]。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企业中模具设计岗位使用数字化设计与分析工具的要求相符。模具专业必须建立《冲压模具设计》综合课程,将冲模设计基础知识与UG建模、计算机辅助分析(CAE)融合为一体,以培养学生具备CAD/CAE一体化的冲模设计能力。

3.2以“1+X”证书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模具专业相关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作为人才储备,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模具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达到“1+X”证书的教学要求。(1)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持续培训工作,将教师定期派到企业实践锻炼作为常态化工作,促进教师通过接触企业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展能力范围。(2)通过专家讲座、报告会的形式,提高教师团队对“1+X”证书制度背景、意义的认识,理解和把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涵,主动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开展教学改革。(3)将“1+X”证书考评员资格作为“双师型”教师的条件之一,以此引导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于“1+X”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3.3校企协同育人创新“现代学徒制”教学内容

国内较多高职院校模具专业都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相比较常规的校企合作,由于学生具备“准员工”身份,企业对“现代学徒制”具有更高的积极性。模具专业在教学方面要积极创新,可以将“1+X”证书纳入“现代学徒制”教学体系,将学生获取一个或几个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以此促进学生加强实践训练。学生获得某个职业技能证书后,反映了其具备从事特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就业后可以与企业相应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这也是企业所希望的。校企双方紧密配合,共同开展“1+X”证书培训和考核工作,具备条件时可以将课堂转移到生产一线,不仅可以发挥企业先进设备优势,同时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也可以担任培训教师,提高了实训效果。

3.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可以打破校内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一线脱节的时空障碍,模具专业教学团队应积极申请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如果有项目作为保障,不仅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能申请一定项目经费作为开展工作的资金保障。教学团队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有关模具设计、模具分析工艺等新技术的教学资源,在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环境中拍摄“模具加工”教学视频。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向学生介绍模具行业的最新技术和设备发展状况。实训教材建设也是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方面,结合学校实训条件和企业先进设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1+X”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模具专业实训指导手册等,其中应加强案例分析和插图展示。自编教材以活页形式呈现,可以随着企业设备和技术更新而随时增补。

4结束语

“1+X”证书制度的试点,是国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1+X”证书试点工作在高职院校已经开展并将继续深入,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必须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1+X”证书制度对高职模具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将“1+X”证书作为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对于缩小模具专业毕业生技能水平与企业对应岗位技能需求之间的差距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张信群 于仁萍 贾秋霜 单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烟台职业学院 潍坊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