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理论下美术高考评价方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元智力理论下美术高考评价方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多元智力理论下美术高考评价方式

摘要:多元智力理论倡导注重学生多元发展与培养,其内涵与素质教育的追求不谋而合。结合美术类专业的特殊性,该理论应用于美术高考评价,充分展现了其多元化、个性化和独特化的评价特征,通过综合素质培养、美术考试评价形式以及评价内容方面的多元探索,助力于美术类学生创新精神的提升和实践力的发展,为江苏美术高考评价体系的建构助力。

关键词:多元智力;美术高考;评价方式

美术类专业具有鲜明的特性,该类学生在培养与选拔过程中,需要不同智能或同一智能但表现形式应结合特定的评价体系给予评定,将其输送至能够发挥其自身特长或优势的学习平台。当下,美术类专业包含纯艺术和应用艺术两大类别专业,其虽有共性,也具备各自明显的个性,都需运用视觉空间智能,但又表现出不同层次。因此,在该类学生培养与选拔过程应注重教育的多元化、差异化、创造性,以便将其有效地引导及培育成才。

1多元智力理论与美术高考评价特征

1.1多元化发展

多元智力理论显著的特征体现在人的能力是多元化的,且主体不同能力也各有所长。体现在学生培养过程,应针对同一目标群体倡导开发多种评价方法,可通过多个培养目标、评价内容和指标,动态、多元地追踪学生发展过程,记录学习收获,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变化。体现在结果评价时,应注重多元和区别认可相结合,弱化同一标准衡量与评定,促进创新人才选拔。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无法做到像其他学科那样统一评价标准:首先,专业学习需要多元知识结构支撑、实践的积累、差异化引导;其次,结果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多元评价[1]。

1.2多样化选择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开发每个学生的多种智力,为学生创造性地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以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为根本。美术高考评价也应关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利用好学生这一宝贵的资源,应用科学的教育手段挖掘和激发更多学生创造的潜能。除此之外,当下社会发展市场所需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越来越受考生的关注,从多元化提供发展路径来看,不应该让单一的考试方式牵着学生走,以免被动接受美术高考评价,错失多样化发展路径。

1.3创造力塑造

多元智力理论评价观认为个体智力具有独特性,是学生发展的原本状态,具备创造性的前提。美术学科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意义和价值。差异化培养是尊重学生天性和培育创新创造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帮助学生发挥特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因此,集聚科学和多元的美术高考评价体系,才能兼顾美术考生的共性与个性,助推贯穿于体系化的美术教育,为其提升艺术创新创造力。

2现行美术高考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2.1以应试为导向,忽视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美术专业统考以绘画来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且占高校招录分数比例权重较大,呈现出美术考生绘画基本功过硬,文化成绩不算太差,就能顺利通过美术考试进入大学,催生了“艺考热”现象。同时,助推了校外美术培训学校快速生长,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遍布于全国各地。这种应试化的模式使得大多数美术考生来不及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最后将绘画这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变得程式化,使得美术高考评价偏离了美术教育的方向[2]。不但如此,以应试为目标的美术教育片面强调知识带来分数、助力升学等功利性价值导向,使其忽视了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2.2过于秉持传统,缺失接纳艺术创新的勇气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专业统考近些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因为美术学科的特性,其作品表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绘画方式、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绘画风格和特点不尽相同,存在着个别性。就现行的美术高考评价来看,主要应用于统一却又模糊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考生的学习成果,难以凸显差异化评价。从考试内容来看,全省美术专业统一考试科目为素描、色彩、速写,考试内容主要延续人物头像、静物默写、场景速写,过于单一。从评价标准来看,美术作品表现形式、手法多样,评价标准过于注重共性,个性呈现效果不突出。

2.3考试分类粗放,缺少美术高考多样化选择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高校专业设置越来越趋于市场需求。调研结果证实,大部分美术专业的考生也越来越关注艺术设计类专业,但当前的省美术统一考试还普遍以素描、色彩、速写为主要内容,只有单独组织校考的一些美术院校涉及设计专业分类考试[3]。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的设计专业招考时,并无针对性考试,直接导致报考设计专业的考生对当前繁多的设计专业分类概念模糊,缺失职业认知,以至于进入高校后难于与人才培养模式顺利衔接。

3构建多元的江苏美术类高考评价方式

3.1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化探索

3.1.1注重美术考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美术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仅依靠专业技能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创作者作品的内涵,制约着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作为美术考生,学习的过程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不能忽略文化素养的提升,要端正学习态度。作为美术教育者,不断转变为提高学生理解力、鉴赏力、审美判断力的教学模式,从而拓宽学生眼界,促进尖锐洞察力和分析力的形成。作为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美术考生专业技能与文化课程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提升对文化素养的要求,促使考生及教育工作者摒弃不良的美术学习观念,发挥其“指挥棒”作用。

3.1.2推进美术院校生源基地建设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和中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建立“双向衔接式”的美术培育机制,即构建多元的美术类高考方式,需要美术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与高等美术教育方式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嵌入和大学阶段人文素养培养的延续。高等院校与高中学校的联姻,将高校资源引入生源基地学校,指导开设大学先修课程、职业规划,帮助中学进行美术师资培训、学历提高,加强信息互通、联合研究,共同促进高质量发展。

3.1.3加强校外美术专业素养培训的规范性

校外美术培训学校是美术教育的补充和延展。调研发现,当下考前培训机构参差不齐,缺少各方认证与监管。针对考前培训的种种乱象,应由省级权威教育部门牵头,依托工商税务设立美术培训机构认证;通过行业协会、高校组织监管力量,实行动态评级认定,向社会公布认定结果。聚集各方资源和力量助推美术培训机构良性发展,为美术考生艺术之路导航引路,发挥基础教育和高校美术教育互补的作用。

3.2考试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探索

3.2.1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

美术高考功能影响着高中美术教育教学、高校选拔人才以及人才个性化成长等方面,更应强调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一方面要发挥高考内容改革导向作用,建立综合性、体系化,兼顾个性化评价的美术专业统考,为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美术教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要发挥职业生涯引领作用,建立多样化、立体化评价体系,引导考生结合自身特长科学地选择高校开设的专业,对未来的个人发展规划与决策提供充分依据,进而有助于高校选拔适用性人才。

3.2.2建立完备的选拔机制

近年来,国家提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改革方向,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人才选拔的“立交桥”体系。尤其是在美术生高考方面,更加注重专业统考发挥的选拔作用,优化专业统考内涵,并行“校考”方式,兼顾个性化人才选拔。探索职业教育人才选拔机制,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3.2.3增设设计专业分类考试

探索针对高校专业建立专业分类考试,分为绘画、师范类专业考试和设计类,让设计类专业考试成为统考的补充,进一步丰富考生选择。专业统考参照文化考试实行“3+1”模式计入考试总分,以素描、色彩、速写三科必考课程,报考绘画、师范类专业加试美术理论,设计类的专业加试创意表现,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加试考核,也可以同时报考,发挥自身特长,增加选择机会,对高校而言更趋向于科学选拔人才[4]。

3.3考试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探索

3.3.1探索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探索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一是在坚持科学性、规范性、客观性的原则下,建立健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针对美术考生建立学习阶段艺术理论与实践、艺术成果交流展示等综合素质的考核;二是以省美术统一考试为形式的结果性评价,通过多样化题型,融入学习导向性和职业导向性考核内容,全面铺设技能考点,确保考核内容对考生日后的应用有益。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结合,从专业学习到高考到发展,全方位助力美术考生发展。

3.3.2考试内容的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

传统的科目考试内容和默写式的考试方式很难多维度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不利于美术高考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导向作用的发挥。为更好地考核考生的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要将传统的技能测试转化为技能应用的测试。例如,考试的内容可增加选项,素描可增加主题表现、色彩可放宽色彩表现工具、速写可加入场景描绘等,拓宽运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标准中可加入技法表现的考量。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多级专家评价机制,既能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又能进一步提高选拔机制对于专业基本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效度。

参考文献

[1]于猛.我国美术高考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16(4).

[2]尹少淳.当代美术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4.

[3]杨志明.高考招生多元评价的区分效度———兼论“拼盘式”和“跨栏式”多元评价方案[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5).

[4]张燕.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价值、困境及出路[J].高教学刊,2017(7).

作者:陈海鹏 郝辰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