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场所精神是人在空间中定居的精神意义所在。该文从通过对场所精神理论的简要研究和论述,以新型城市综合体为对象,从公用空间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类,并对其场所精神的塑造进行简要分析和探究,得出场所精神塑造的一些基本手段,以期为这种体量巨大功能复杂的建筑中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实现追求解决之道。
【关键词】场所精神;公共空间
1理论基础——场所精神
场所是有人活动的空间。任何人工营造的空间都是为人的活动所服务的,反过来,人的各种自然和社会活动又对空间产生着影响——使其成为“场所”。从更为完整的意义上来看,场所的概念应当是特定的地点、特定的建筑与特定的人群相互积极作用并以有意义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整体[1]。因此,场所就不仅具有建筑实体的形式,还有其精神意义。
2研究对象——新型城市综合体中的公共空间
(1)对象的选取——城市的逐渐发展,使得商业建筑仅仅提供物质消费的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一站式的商业综合体已逐渐成为包含商业、办公、居住、观演、展览、娱乐甚至运动等综合各种不同的业态的超级建筑综合体或建筑群体,成为新型的城市综合体建筑。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公共空间,由于城市商业综合体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这些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往往具有相同的空间属性,承载着人的各类活动。商业综合体中公共空间的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品质,因此,公共空间是新型商业综合体的精神核心所在。(2)对象的归类——在众多类型的公共空间中,按照空间形式的不同,可大致分为:街道式空间(线性)、广场式空间(面域性)和院落式空间(点状)。街道式空间主要出现在商业建筑群体中,由一系列线性排列的商业界面相对围合而成,在一些体量较大的单体建筑中,街道式空间也是一种营造场所感的重要方法。广场式空间是商业综合体中较为常见的公共空间形式,依靠广场较大的尺度和空间自由度,成为整个建筑公共空间的结构组织核心,或者各类线性空间的节点。院落式空间一般形式是在一个较小的面积内,不仅包含一定的活动功能,同时还有一定比例的景观元素,是一种场所感较为强烈的公共空间。
3商业综合体建筑中场所精神的具体表达方法
在商业综合体中,公共空间的塑造不仅是自然环境、人工环境本身的塑造,更深层次上是为人在其中的“居住”提供心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一定的空间成为场所。通过三个不同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场所精神的在各类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的表达方法。(1)楚河汉街——街道式空间的典范。楚河汉街位于武汉市沙湖与东湖之间,全长1.5公里,是纯商业性质的街道空间,因此也属于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在尺度方面,街道两侧的建筑多为4到5层,高宽比约1.5,形成了类似于传统老街巷的空间尺度;在建筑风格方面,由武汉市老建筑街道界面变化而来的建筑,风格各异而体量相似,形成了连续而又韵律感的线性商业界面;穿插于其中的四个小广场,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的院落空间,还有中国传统元素结合人居尺度的场景设计。(2)武汉天地——广场与建筑和交响。武汉天地参考上海市太平桥地区规划改造方法,将老城区居民区改造成为新型商业片区,建筑的改造与公共空间的塑造都体现了场所精神的内涵。在其中心广场的设计中,圆形的展览建筑作为广场的焦点,一定程度下沉式于广场平面,采用传统的材料质感和温和的立面形式,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尺度感,为人的活动提供主要的地位;旱喷、植被在其中点缀,是对自然环境的模仿塑造,增加了自然亲和力;一些居住遗迹作为小品被保留下来,作为记忆的载体。这些元素使得广场成为附近居民、游客寻找武汉记忆、感受现代生活和谐共生的场所。(3)群星城——院落式空间的集成。群星城是武汉市较为典型的新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整个建筑围绕一个巨大的中心剧场式广场环绕展开。在建筑的各层,引入各种自然环境元素的院落构成了建筑中公共空间的次级系统。院落层叠的总体布局使得整个公共空间形成了立体园林式环境,营造出自然与都市共生的精神空间。在每个院落中,小型乔木、灌木、草坪、水景等自然元素和木质铺地、石板路等人工元素相得益彰,营造出身处自然之中的场所感受。以上的三种公共空间,虽然形式各有其特点,营造场所精神的方式也各自不同,然而其关键之处都在于利用建筑、材料、空间特性、和自然环境元素的相互配合,给人与建筑、环境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使人感受到参与感、认同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场所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赋予了场所其精神意义。在环境变化中保持场所精神是一种积极而富于创造性的活动,尊重和保持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完全固守和重复原有的具体结构空间和特征,而是一种对历史的积极参与,人们在参与中获得了牢固的存在根基,而这正是场所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
4结语
商业综合体建筑是当今城市建设的新出现的建筑类型,而且其功能、空间、业态越来越发复杂,逐渐接近成为“超级城市”的一种雏形结构。公共空间作为提供人多样化社会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在这类建筑中直接影响到其建筑与环境品质。人的各种社会化活动,是基于对于所处空间的定位和确认而展开的。场所精神理论中人对场所的感知和体验是场所环境塑造的重要内容。场所精神的塑造是赋予公共空间精神意义的重要手段,只有创造出在特定时期对特定群体保持方向感和认同感,并最终形成归属感的场所,才能使人与建筑和环境三者和谐共生,使人在空间中更好的定居。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任尚炜 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