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美术馆建筑空间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弹性化设计概念是由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通用空间”理论衍生而来。所谓的弹性化空间设计并不是指一种不同于常规的设计方法,而是指设计满足建筑功能的多样变化需求的空间包容性能。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这种弹性变化的过程即为弹性化空间设计。本文通过探讨弹性设计出现的必然性,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空间弹性的呈现类型以及影响弹性化空间的要素,说明在美术馆建筑中弹性设计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弹性空间既提高展示空间的利用率,同时营造良好的观展空间。通过这种方法,便可以使美术馆创造出能灵活应对各种展示活动的自由空间。
关键词:
弹性化空间;包容度;美术馆;展览职能
0引言
文化建筑的发展大多代表着一个时期一个地区的人文发展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前沿。美术馆做为艺术博物馆成为艺术的表现载体,其空间特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着改变。20世纪末,从西方国家开始的文化策略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生长,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经济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例如,至200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90亿元,占GDP的6.8%;上海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45.7亿元,占GDP的6%①。作为文化产业链核心的美术馆的社会属性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美术馆的空间限定与单一封闭的分区的弱点逐渐显现。取而代之的是在空间模式与功能策划更加具有可变性和容纳度的弹性化空间设计方法。弹性化空间作为“通用空间”理论的延伸试图解决美术馆空间多样化的需求,将弹性思维带入设计之中,从而实现美术馆与城市、观众、展品的有机结合。同时促进美术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1美术馆的发展历程
美术馆作为博物馆的一个分支,是一个“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来保存以及展示在文化以及艺术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机构②。”美术馆直译为ArtMuseum或者MuseumofArt,也就是艺术博物馆。美术馆强调沿袭了博物馆的公共性、服务性和非营利性。美术馆的称谓在人们深入了解美术馆的特性之前,容易在字面上遗漏“博物馆”的本性。在全球化经济文化的带动下,美术馆的经营体制与形态、运作的内容及方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过,关于博物馆的本质是没有变化的。早期的美术馆或博物馆蓬勃发展开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当时的美术馆大多是由传统建筑改造而来。传统建筑从宫廷贵族的私有财产转向面对公众开放,成为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凡尔赛宫、英国的大英帝国博物馆等,这些古典建筑本身就是无价的艺术财富,经过修缮改造演变成为国家级的文化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开始了现代建筑的探索。经济的复苏激发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一些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美术馆应势而生。这时的美术馆更加注重建筑本身的空间功能与流线,运用新材料突出建筑时代的进步。例如德国斯图加特美术馆、美国华盛顿美术馆等。这种既能沿袭传统又能体现现代思维的建筑形式在当时深受公众认可。20世纪末,美术馆的空间形式与建筑表现也越来越丰富。文化产业在各国迅速兴起,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层出不穷。例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建筑成为了这一时期美术馆的典型代表。在当代,数字科技引领的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文化空间的展示手段之中,新的科技手段在挑战传统的同时也为美术馆展示空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2“通用空间”的思考———弹性化空间设计的原型理论
“通用空间”是由世界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真对功能与形式关系的理论。“通用空间”也称为“一统空间”,通用空间理论反驳了路易斯•沙利文的“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提出了建筑的形式不变,功能亦可改变的观点。1958年密斯在与诺伯•舒尔茨的谈话中提到“建筑物的服务目的是经常改变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去把建筑物拆掉。因此,我们要把沙利文的口号‘形式服从功能’倒转过来,去建造一个实用和经济的空间,以适应各种功能的需要③。”通用空间的理论核心是运用大跨度结构体系为具体空间的操作基础,在大空间之内区分空间以形成简易又多变的功能分区。在之后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密斯将这个理论应用反映在了具体设计中。以伊利诺理工学院克朗楼为例,克朗楼可以容纳300名学生同时使用,空间采用低矮的灵活隔断进行分割。把通用空间的概念引用到不同功能需求和不同体量的建筑中,密斯将一些附属空间如洗手间、储藏间、技术用房等空间要与主要功能房间独立分割出来。它们被放置在楼层中的某一个位置,或许直接使用建筑中的某一层。而主体空间变为一个完全自由暴露的无结构自然空间。于是,那些变化丰富,多种多样尺度感的空间能使人们感受到空间纯粹的独立性。
3弹性化空间的三种模式
在通常的建筑设计之中,设计者习惯从建筑的造型、体量关系、平面布局等方面出发,确定出空间的具体概念以及规定其空间功能与属性。在美术馆这样空间需求多变的设计当中,固定化的设计呈现出了缺乏适应性及可变性等弊端。从而无法满足在空间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需要。本文所提出的弹性化空间设计策略是特别针对于美术馆的空间需求以及使用改造发展而来的设计策略。
3.1大空间策略
实现空间的灵活使用方法之一是利用大空间的尺度作为空间基础。在充分的空间之内用分区、隔墙、家具等方法进行灵活多变布置。空间的具体特性除了取决于空间本身的大小尺度以外,还取决于二次设计中空间的分割方式。大空间的必要条件是大跨度结构体系。由伊东丰雄设计,在2001年的日本建成的仙台媒体中心是大空间结构的经典案例。仙台媒体中心虽然是属于办公建筑,但对于美术馆的空间组织有很大的启发。伊东丰雄在设计时放弃了传统的柱子,改为使用螺旋形管状结构。电梯、楼梯、设备都藏在直径为2m-9m的管道内。使用空间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扩展。这样一个盒子空间,内部没有柱子、梁、窗户、门等常规的建筑构件,而是一个重叠组合的空间,所以非常自由。
3.2组合空间策略
空间组合是任何种设计中都要考虑的设计因素之一,往往空间的不确定性就存在于组合方式的千变万化。大中型美术馆的陈列室通常不止一个,陈列室之间的空间关系决定着展览空间的弹性。一般意义上的过渡空间是指连接陈列室与陈列室之间的交通空间,往往不在陈列范围之内。若是将过渡空间扩大理解为中间展厅,这个空间就可以成为展示空间的备用区域。并且预留空间可以共用为两个展厅以上的公用弹性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空间过渡方式不宜以“门洞”的尺度来限定,开敞的连接更适宜组织不同空间之间的转换。空间组合不限定层高,不同层高的建筑成组出现可以提供不同展品选择的可能性。
3.3空间自身的弹性
任何空间都是由限定因素围合而成,空间本身不变但是内容可以改变整体的空间感。创造出空间自身弹性的关键在于利用装置来填充或是改造空间的弹性。在美术馆设计中,若是将观众的路线规定好,动线过于严格将丧失观众对于展览空间的探索。在弹性化空间设计中,强调了自由与包容。并非固定流线适用于所有陈列的布局。所以空间的模糊性也带来了弹性的可能。另一种方式是利用陈列架、陈列展台的不同排布改变空间的呈现方式。可以移动和旋转的装置一方面适用于展示品的定期变化,另一方面改变着观众的行走路线。以上列举的三种弹性空间模式是为了提供几种选择,而往往这几种方式是相互渗透配合使用,各自发挥其优点创造出更适应性更强的空间。
4影响弹性空间的因素
4.1模数制的空间
模数是在建筑设计中控制尺度倍数的一种基本方法,模数在保证施工精准度,材料尺寸标准化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原理,将空间转变为模数制度控制下,不仅仅在柱网尺寸和层高尺寸控制倍数,而是将空间理解为1X,3X,5X......等按基本空间单元组合而形成的空间序列。模数化的空间无论从空间分割和空间组合上都有利于增加空间变化的灵活度和可行性。在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设计中,设计团队采用模数化的设计方法,运用独立墙体形成的“伞拱”悬挑结构为单元空间,将其组合为不同尺度的展览空间。这种模数化的结构统一了空间的尺度,同时净化了室内空间。展示中可以灵活转化的空间提供了改造的便利性,可以适应不同展品变化的需要。清晰明确的结构性空间不仅模糊了空间之间的界限,并且形成自然的过度区域,实现了一种直白轻盈的质朴感。
4.2清晰灵活的结构体系
在美术馆设计中,考虑展示空间的结构选型对空间的适应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常,大跨度空间是指在横向跨越大于等于60m的各类空间结构。其中包括网架结构、网壳结构、膜结构、悬索结构等基本空间组合结构。在弹性化空间设计中,无论采用何种空间结构,要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便需要结构空间的清晰合理、易于组合和分解。在建筑设计中将主要空间与配套空间结合结构体系合理设置。1965年,哈布瑞恩(NicholasJohnHabraken)在荷兰建筑师协会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将住宅的设计与建造分为“骨架(support)”与“可分开构建(detachableunit)”两个部分的一套理论研究,成为SAR理论④。通用所谓骨架是指房屋的主体结构,而可分开构件是指后期可以灵活安装的灵活隔断。现在这一理论不仅在住宅设计中适用,在美术馆设计中,将固定不变的部分进行标准生产的方式进行建造,需要灵活布置的空间形成可变体部分。
4.3建筑的生长
建筑的生长通常是指在例如学校、医院、博物馆、图书馆等有功能性扩展需求的建筑改扩建处理手法。这类建筑一般在建造时不仅考虑当下的空间规模,同时具备发展的眼光预留或拟建出未来建筑增加空间。美术馆空间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容器”,更是艺术本身的一种呈现方式。当美术馆出现更多空间需求时,就要求原有建筑有良好的扩展形态作为关联节点。美术馆建筑的生长有三种生长方式:第一,X轴生长即水平生长。其中有分支生长、轴线生长、单元体生长、网格生长等四种模式。第二,Y轴生长即垂直生长。垂直生长是在空间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在竖向上增加建筑。这要求建筑技术例如基础承重、结构体系等有足够的条件得以支撑。第三,建筑组合。原有建筑无法进行改建或是加建的情况下,要实现增加建筑的使用空间又要保证建筑的整体性。在用地允许的情况下,在临近的区域加建新馆。例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与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同样也用到了第三种建筑组合的方式解决了建筑生长的问题。今日美术馆的2号馆和3号馆分别在2008年-2009年补充建设。
4.4材料构建的可替换性
美术馆的室内装饰一般遵循简洁有序的效果,为了充分考虑未来构建更换的可能性,材料和构建应当尽量选择标准化定型设计。材料的使用寿命也当选取耐久性较好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在美术馆的设计中,并非所有材料构建都要使之容易拆卸。区分可以拆卸的构建和不可以拆卸的构建可以保证建筑细节的品质与整体感。
5总结
弹性空间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多种空间诉求或是为空间转化提供未来的可能性。多种功能在一个空间中实现,既实现了空间的适应性也为业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在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今天,中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仅为30年,空间的多种用途也成为了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一种措施。在空间设计时不仅仅考虑现在的需求,更为未来的使用做好准备,这也正是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作者:孙烨 白旭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注释:
①数据来源: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性[J].经济地理,2008。
②196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美术馆的定义。
③参考:刘先觉《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④参考:张守仪.SAR的理论和方法[J].建筑学报,1981。
参考文献:
[1]杰弗瑞•艾布特著,李行远译.博物馆的起源与发展[M].意林出版社,2014.
[2]王熙元.展会空间设计[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3]张子康,罗怡.ART美术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4]珍妮特马斯汀著,钱春霞,等译.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5]黄光男.博物馆新视觉[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6]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赵晨鹿.弹性空间设计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0(4).
[8]郑涛,张星鑫,王征.浅析建筑空间尺度的顺序和弹性[J].四川建筑,2010(12).
[9]吴琨.由密斯的通用空间谈起[J].南方建筑,2006(09).
[10]刘照国.论弹性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信息科技,2009(9).
[11]王明贤,包泡,等.中国美术馆建筑设计新论[J].城市环境设计,2011(11).
[12]王澍.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J].时代建筑,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