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寺空间设计理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汉传佛寺空间设计理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汉传佛寺空间设计理念

一、汉传佛教与汉传佛寺概述

(一)佛教与汉传佛教

公元前五至六世纪,佛教诞生。它由释迦摩尼创立于南亚次大陆,后以大乘佛教的形式将佛学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其中,汉传佛教作为北传分支经西域入中原,后又入东亚地区,而南传分支流入东南亚及西南地区。佛教传进中国内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说法很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袁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

(二)汉传佛寺的发展

据《事物纪原》记载,白马寺是汉明帝时期的第一佛寺院。初始,它是编译佛经和传播佛陀的教育机构。作为一门学问,翻译经文和撰写经文是佛学传播的两件要事。自入中土以来,随着交流的加深和积淀,佛学历经数代,逐渐形成以“佛法僧”为核心体系的汉化佛学思想代表。佛寺,作为承担佛学活动场所,是重要的佛教发源地和传播地。从佛寺空间的发展来看,早期它经历了从南亚次大陆佛教僧侣的“精舍”到汉代佛寺雏形初现的“官邸”,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舍宅”,从隋唐时期“组群”的型制,到宋代的“伽蓝七堂”再到明清的“院落”,汉传佛寺的空间发展经历了由置入到初现,再由初现到发展再到繁盛,直至融合的历史发展。

二、汉传佛寺的空间布局与样式

(一)汉传佛寺的空间布局

汉传佛寺的空间布局是探究以殿、楼、亭、塔、台等建筑物和构筑物为对象的佛寺空间布局样式和规律。其方法是采取主从结合、交错布置。其主要建筑物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要构筑物包括山门(也称三门)、钟楼、鼓楼、佛塔等。其中,主建物间形成的空间又因地形、地貌、布局而异。从规律和布局来看,空间含四部分:主要包括香道区、敬拜区、生活区和游览区。其中,敬拜区和生活区为主区空间,而香道区和游览区为附属区空间。主要建筑物间的连线称为“轴线”。主轴线上通常由佛寺的主殿堂构成,次要轴线上由次要殿构成,或由部分构建物组成。轴线的长短受殿堂数量的影响,决定了佛寺的长度和规模;而轴线的方向决定了佛寺朝向,如南北轴线等。

(二)汉传佛寺的布局样式

从现代美学构成方式来看,汉传佛寺的布局样式可梳理为线式类、环式类、点式类和格式类。首先,线式类。所谓线式类,即由轴线构成的佛寺空间布局,包括毗连式和曲尺式。毗连式,也称单轴式,是汉传佛寺布局的典型代表。它是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佛寺主体建筑物串连于同一条轴线布局,并将置于其寺院中心突出地位,而将钟楼、鼓楼、佛塔等构筑物置以次要地位。如北京香山碧云寺。曲尺式,在受地貌环境影响下,当主体建筑不能按单一轴线进行佛寺的布局规划时,利用轴线转折或错位规划其空间布局。因而,曲尺式通常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线空间布局,并呈现出层层递进、欲扬先抑的视觉空间感。如杭州韬光寺、河南临汝风穴寺等。其次,环式类。所谓环式类,即由回环游览的院落空间构成的佛寺,它主要包括合院式和廊院式。合院式,也称四合院式。它是将佛寺的主体殿堂置于中心,将钟楼、鼓楼、廊道等构筑物置于次要地位,并以山门、寺墙圈围成院落的一种形式。如五台山尊胜寺、山西洪洞县广胜上寺等。廊院式。布局以回廊连接主体建筑,将殿、廊、园、林四位要素穿插呼应,形成山、寺、木、水结合的园林化佛寺景观。如昆明西山太华寺、陕西临潼法门寺等。再次,点式类,即以建筑单体为点进行布局构成。典型代表为散点式。它是据山势而建,因地形而置。依托自然环境,布局采取随机和散点的方式,表现出无轴线特点。灵动多变,自然一体。如四川乐山乌龙寺。最后,格式类,以方格为参考,以块、面为主要布局特征。典型代表包括天井式和综合式。天井式,多适合复杂的地形地貌。在寺内,它将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置于核心区域和主要地位,根据寺内空间分布状态的平衡,随机将其他构筑物编排,形成错落、变化、丰富的布局样式。典型的代表包括宁波天童寺、镇江焦山寺、峨眉山伏虎寺等。综合式,依地势和环境的条件,随机变化,减少对轴线和廊院的应用,形成几何形态和自然形态相互包容的形态。如镇江金山江天寺、五台山南山寺等。

三、汉传佛寺的空间设计思想与理念

汉传佛寺的初现和发展既是在“佛法僧”为核心的汉化佛教思想下形成的历史客观产物,又是佛学融入中华本土文化的主观积淀。纵观历史,汉传佛寺的美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选址、布局和园林,并呈现出城郭化、山水化、院落化和园林化的四大特点。

(一)“静”的选址

汉传佛寺的选址既符合“丛林制度”,又符合地质地貌的客观要求,并呈现出城郭化和山水化的特点。首先,城郭化。如洛阳白马寺,《高僧传•摄摩腾传》载:“至乎洛邑,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再如,唐代诗人张继笔下的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外,还包括西安大慈恩寺和大兴善寺、南京鸡鸣寺等。二是山水化。如杭州西湖飞来峰下的灵隐寺,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曾赋诗“溪山处处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再如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南京栖霞寺,位于金陵十八景的栖霞山,曾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的宅寺。此外,还包括江西庐山东林寺、四川峨眉山光相寺等。

(二)“融”的布局

自明清以来,汉传佛寺的布局经历变化,逐渐呈现出院落化的特征。首先,布局方面。早期汉传佛寺布局受南亚次大陆影响,以佛塔为中心,融合汉代官衙四周围墙特点,形成以单体寺院为代表的建筑样式,即官邸为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殿在中轴,但居佛塔之后,典型代表样式包括浮屠寺、石窟等。隋唐时期,寺院布局呈现“大尺寸”的特点,由先前的单一寺院变为殿、堂、廊等构成的群组化布局。宋代,布局采取将主殿居中从殿侧位的形式,伽蓝七堂是其中的经典代表。元明清时期,佛寺布局渐入成熟期,院落式的布局中得以综合历代风格得以吸收和普遍表达。其次,佛塔方面。佛教初传,寺庙或以佛塔为中心,以表征对佛的礼敬,或以深山隐寺中的毗诃罗式洞窟,以摩仿印度僧人的苦修生活。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殿开始位于寺内中心,且将佛塔后置于位于寺院中心的佛殿。而后,至隋唐至明清阶段,佛塔渐由寺内各佛殿取代,并形成“院落化”。

(三)“奉”的绿化

汉传佛寺的美学思想不仅在于选址和布局,而且更有赖于植物,并呈现出园林化的特点。首先,托物言志是其核心意涵。树木方面,菩提树是佛教的“圣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也曾借其表达清净的哲学观。银杏树、娑罗树、罗汉松等,都具有洁净素雅、超凡脱俗的意味;花卉方面,莲花,作为佛教的“圣花”,是圣洁的象征,唐代诗人孟浩然曾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此外,桃花、梅花、牡丹等是佛寺园林中具象征的植物。二是在配置方面,基于名山而建的汉传佛寺在其植物配置上有天然的优势,如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寺、杭州飞来峰的灵隐寺、厦门五老山的南普陀寺等。相比,基于城市而建汉传佛寺以寺墙外植物作为掩映,烘托佛寺的幽静,寺中园林配置见以框景、漏景、障景等表现园林表现手法居多,如北京雍和宫、上海玉佛寺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汉传佛寺的发展既是以“佛法僧”为代表的汉化佛教思想的历史积淀,也是先祖先民对汉传佛寺布局营造的孜孜追求。首先,汉传佛寺的空间布局是历代建筑祖师对汉传佛寺布局的不断探究的结果,以线、环、点、格为代表的四类布局样式囊括汉传佛寺的布局类别,是在现代美学视角下的汉传佛寺布局营造的抽离。其次,汉传佛寺的空间设计理念是先祖对以城郭、山水、院落和园林为代表的人文精神的致真追求,是哲学和美学的交汇,“静”“融”“奉”是对汉传佛寺在选址、布局、绿化三方面的简括和升华。再次,作为一种文化自觉,一种设计积淀,汉传佛寺的空间设计理念是宝贵的设计思想,将对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建筑景观规划发挥其历久弥新的经典价值。

作者:戴明杰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