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空间设计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城市防灾空间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城市防灾空间设计论文

一、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

关于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是指具有一定防灾能力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如城市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地下空间等。其空间特点常表现为安全的、开敞的、防御的、适应的等,按其从属位置可以是城市外部物质空间、地下防灾空间、地域上的防灾设施(建筑物)空间及其附属空间环境。其本质功能是在灾前预警阶段和灾后恢复阶段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特殊场所。城市防灾概念包括防灾、救灾、减灾多方面内容,即尽量预防城市灾害的发生、尽量减少城市灾害带来的不良影响,保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涉及到对城市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护、抗御、救援和灾害重建等多方面的内容。现如今的城市防灾空间由于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和布局,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大多数城市的防灾空间多集中于建筑单体没有构建系统通道,区域配置不合理、空间功能不明确,城市功能设施缺乏,空间使用效率低、空间设计感不足。因此,城市防灾需要进一步通过有效的城市规划,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的防灾功能,进而有效促进规划、设施与防救灾管理工作相结合。强化城市防灾意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引入城市防灾空间的概念,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的防灾机能,构建有利于防灾的城市空间保障体系。

二、城市防灾空间的功能设计需求

合理有效的城市防灾空间设计有助于完善城市的保障体系,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城市防灾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借鉴国内外城市防灾空间的实际案例和相关理论研究,从有利于防灾管理、便于市民使用、协调城市发展等角度出发,不难看出城市防灾空间的功能层次需求。

1、可识别功能:

城市防灾空间的标识体系应该是清新明确和显而易见的。在灾害发生时,普通市民能够迅速被指引至防灾安全空间的准确位置,迅速找到安全避难场所。相关的防灾设施标识要详细、到位,如安全通道、消防栓、水泵接合器、划设消防线、避难路线、疏散路线以及相应的防灾空间内部功能标识等。

2、防灾、御灾功能:

城市防灾空间应能够给公众提供警示与引导,使得灾害环境前高效、合理的疏散到安全地带。空间内的防灾、御灾功能应基于对避难行为和心理分析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道路、设施、区域系统规划。城市防灾空间一方面对城市灾害进行直接或间接防御,如滨水堤岸,防护林带、防护绿地、大型道路等;另一方面对城市环境具有生态调节的促进作用,如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城市水体等。有专家提出,建立城市防灾空间系统应包括广场、道路、公园、绿地等城市外部物质空间、与城市地上空间互通联系的地下防灾空间、以及防灾设施(建筑物)空间及其附属空间环境,才能真正达到保卫城市,发挥防灾、御灾功能的目的。

3、开放功能:

城市防灾空间无论是城市广场、道路、公园、大型绿地、还是居住区地下空间都应该具有城市公共服务空间的本质属性,是开放的、开敞的,便于疏散、避难、救援等救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4、安全功能:

安全性是城市防灾空间的基本特性,为公众提供安全地避难逃生、等待救援的安全庇护场所,尽可能地防御城市灾害并将损失减到最小。

5、可持续功能:

城市防灾空间的设立可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进行城市空间形态的均匀划分,组织空间、创造空间,降低城市空间密度、有效地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环境,高效地、集约地利用有限空间,加强城市的安全性能、诱导城市有秩序、有效率地发展。

三、城市地下防灾空间的设计艺术

城市地下空间是建筑空间的延伸,承担着吸纳、疏散、保证市民安全的的职责,兼顾市民休闲停驻等功能。设计师又赋予了防灾空间的二次生命,设计良好的城市地下防灾空间应具有保证健康、卫生、舒适、美观的地下空间内部环境。

1.室内空间形态或依附于建筑本体,体现建筑内部的结构和空间;或由于室内空间的分隔、界面的变化而呈现出独立的形态风貌。

城市地下防灾空间可以根据功能过渡连续顺畅、形式丰富多样。不同的空间形式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选择空间的不同形式应合理考虑周围环境、场地、防灾功能、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空间功能划分的形式着眼于功能空间。如地下防灾空间的入口是一种多元空间,入口空间的形式常以交通功能为主,作为连接室内外、地上地下空间、防灾空间内部交通与城市交通的中间环节,应具有丰富的景观层次,强烈的组织空间的能力和明确的指向性。

2.优化城市地下防灾空间的声、光、色等人们对于该空间的生理和物理环境要求,营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多维信息空间。

设计中满足人对空间环境刺激发生生理反应的感官需求,利用一些渐变设计的手法,增加过渡环境,减少不利的外界条件刺激,避免地下空间的封闭性带给人的不舒适感。如通过透光性材料顶棚入口,引入自然光,减弱地面上下空间光线的明暗变化,有效地补充自然光源;采用通风空调系统、加大通风量、提高换气率来改善城市地下防灾空间的空气质量及热湿度;改善、控制路面状况及车速,优化空间的声学处理或者通过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具有香气的嗅觉环境,使人精神放松,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性。创造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地下空间内部环境,需要建筑环境工程学、卫生医学、生理和心理学、建筑环境物理学、建筑材料、建筑气候相关专业的密切配合,善于用声、光、色等设计手法进行标识设计和导向性设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内部环境舒适性保障体系。

3.城市地下防灾空间的艺术营造离不开恰当的材质和丰富的肌理。

肌理的变化与处理常常利用隔声、吸声等材料进行营造,其构造本身也是地下空间视觉环境的一部分。现阶段的许多地下防灾空间多以单一的枯燥无味的硬质铺地为主,忽视了美化和营造地下空间景观,设计中可根据功能划分进行不同材质的变化铺贴,使得地下空间增强人性化和生动性,提高地下空间景观的亲和力。适当将植物、生态水体景观、自然光等自然元素引入地下空间可以起到柔化作用,将对地下空间的环境质量有很大提升,在心理需求和审美需求等层面人工环境设计进行补充,呈现出轻松的、生动的内外景观交流效果。同时,城市地下防灾空间设计中应遵守设计的形式美学原理如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营造出富有人性化、情感化、健康、美观艺术化的室内空间环境。

四、结语

城市防灾空间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整体的规划,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通过人性化、功能化、艺术化的空间营造后能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防灾功能是衡量现代城市建设水平的关键指标之一。防灾室内环境的空间模式与流线、空间秩序层次的梳理和空间标识的建立,同时加强不同功能区域间的明显区分、划清相关的边界和通道并进行设备配置等,则有助于人们形成清晰的意象,提高人们在防灾空间中的定位定向能力,使人们产生安全感。营造人性化的健康的具有艺术魅力的城市防灾空间环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人们潜意识中的各种消极因素,感受积极的体验,充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满足城市活动和人们的特殊空间需求。其次,城市防灾空间的设计同城市发展相协调,城市建设一方面具体落实城市防灾措施,另一方面全方位提高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如采用多渠道安全教育的宣传手段、举行各种专业性的防灾演练,展开形式多样的自救和互救活动。最后,在城市防灾空间规划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尽量与自然共存,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有效利用自然,形成一个集约化、生态化、高效化的防灾空间系统。

作者:梁晶 房华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