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探究

一、中西建筑室内空间布局——离散与集中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台榭建筑,如陕西咸阳秦国一号宫殿遗址。作为离散型建筑的主要组合方式,它是以“院”为单位,院又是由单体建筑、廊或围墙围成,一个院落就是一个小型建筑组群,当两个、三个,甚至数十个院落组合在一起时,就可以生成中型、大型建筑群。中国建筑由一座座单体建筑、廊围绕中心院落向东南、面、北四个方位扩展和延伸的组群形式,造就了一种使建筑物依存于大地的感觉。古代中国人在设计与建造建筑组群时,是把建筑用地视为一个整体,在布置单体建筑的同时,也综合考虑了与之相适应的院落以及院落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二者互为图底,占满整个建筑用地。值得注意的是,单体建筑作为室内空间的载体,一方面,它以一定的组织方式成为建筑组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设计自然要符合并统一于建筑组群的整体要求;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每座单体建筑都具有完备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只是在空间功能上,单体建筑并不具有完整性,往往只能满足一个或二、三个功能要求,而要满足多个功能要求,则需要更多的单体建筑共同实现。

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功能的完善,西方建筑在采用集中型布局时,势必带来室内空间布局的复杂化。从古罗马起,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到17世纪西方建筑室内空间的布局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空间布局形式。对于这些形式,似乎很难用模式化的方法将它们分类,但其中仍有几种代表性的布局形式值得我们的注意,包括“集中式”、“拉丁十子式”、“大厅式”、“楼梯厅式”、“长廊式”和“连列厅式”等。“集中式”指以主空间为中心,周围布置次要空间,特征是空间集中而统一,具有纪念性。如罗马万神庙的殿堂,以中央空间为中心,周围布置了八个大券,其中七个是壁龛,一个是入口。虽然万神庙是一个单一空间,但对于集中式布局却具有“原型”意义。早期基督教建筑、拜占庭建筑中有许多是集中式的,如罗马的康斯坦察陵墓、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拉韦纳的圣维达尔教堂等。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集中式则成了人文主义建筑师们最爱用的布局形式,许多重要建筑几乎都是这种布局,如佛罗伦萨主教堂已具有集中式倾向,圣洛伦佐教堂的老圣器室是这个时期第一座集中式建筑,坦比衰多小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后部也是集中式的,而圆厅别墅则是集中式布局在住宅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二、中西建筑室内外空间关系——流通与隔绝

室内与室外空间关系,是相互“流通”,还是相互“隔绝”,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表现。室内外空间的流通与隔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门窗的大小、数量、开关和位置。因此,从这一点上讲,“门”与“窗”都是十分重要的建筑要素。就它们的基本功能来说,门是两个空间之间的出入口,既可以是室内外空间之间,也可以是室内空间之间或室外空间之间;窗则为室内空间的采光、通风、观望提供了条件,与门相比,它的属性更多地偏向于室内空间。中国建筑中用于房屋装修的门,主要有“版门”、“格子门”、“隔扇门”等。门的结构一般由门窗、门扇组成,门扇上装有插关、门钉、辅首等附属设施。版门,有“棋盘门”和“镜面板门”之分:前者是用边挺做成框架,然后装板,形同棋盘;后者是把门的表面做得光平无缝,如同镜面。扶风出土的周代青铜器兽足方鬲正面已显现出双扇版门的样式。这种正面装框架加填心板的门可能是当时通行的一种样式。中国建筑十分重视门窗的设计,产生了多种类型和形制,不但如此,还生成了整片连续、组合而成的“幕式墙”。重要建筑常在正立面的明间、次间装隔扇门,梢间、尽间装槛窗;一般建筑则在正立面的明间装夹门窗,次间装支摘窗。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门窗的设置均占满一面墙。在中国与西方文明初期的建筑中,房屋一般很少开窗,但绝对没有不开门的。据考古发掘和复原研究,柱廊与大厅之间建有一个门,厅内中央设有一个火塘,上方屋顶处开有一个洞口,除此之外,墙壁上不开窗或少开窗的建筑模式,在欧洲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例如,英国人最初的窗户,不过是在墙上留出一条窄长的缝,为了防止冷空气的袭入,缝往往开得很小,结果窗内进来的光线,还不如进来的风多。西方建筑是沿着肯定“墙壁”、否定“门窗”的方向发展的,是以封闭的室内空间为特征,将室内与室外空间截然区分开来,致使室内外空间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

三、中西建筑室内空间界面处理——朴素和华丽

中国传统建筑的室内地面主要以土材烧制、规格适中、色彩为青灰色的地砖为主,清冷素雅。墙壁主要以黄色墙面、红色柱身的组合为主,前者鲜明强烈,后者素雅明快。与地面、墙壁相比,顶棚的处理在类型和形制上都比较丰富,宫殿、坛庙、寺观因使用藻井天花而富丽堂皇;北方住宅因使用海墁天花而明亮洁净;南方住宅、园林建筑因使用卷棚天花而清新淡雅。中国建筑室内空间的界面处理,除少数重要建筑外,绝大多数建筑都显得比较“朴素”。正如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土木之事,最忌奢靡。匪特庶民之家当崇俭朴,即王公大人亦当以此为尚。”西方建筑的室内地面以铺设彩色大理石板为主,到古典主义时期,才比较普遍地使用木地板;室内墙面以贴彩色大理石板为主,运用各种壁柱、壁龛、山花、线脚等作装饰,直到洛可可时期,才摈弃一切“建筑母题”,以镶板、镜子等装饰取代了大理石板饰面。西方建筑室内顶棚的类型和形式可谓多种多样,不断创新,特别是穹顶,从罗马万神庙到圣保罗大教堂,一个比一个建得宏伟,一个比一个建得复杂。不但如此,铺于地面的彩色大理石板以及木地板都要拼成几何形图案,墙面、顶棚要用壁画、雕刻装饰,甚至出现了雕刻、绘画突破建筑空间的简洁性、明晰性的巴洛克风格。西方建筑运用各种传统的或当时新创的材料、结构、形式、装饰等手段,将地面、墙壁、顶棚,统统覆盖起来。与中国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相比,西方建筑无论是宗教建筑还是宫殿、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的室内空间界面处理,都表现出一种显著的“华丽”特征。而且,这种特征伴随着建筑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以后的复古思潮,仍是有增无减,逐渐演进到极其奢华的地步。

四、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中西建筑的类型也越来越丰富。从研究室内设计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可以分为宫殿、坛庙、陵墓、宗教、住宅、园林建筑等几种主要类型;而西方建筑可以分为宗教、宫殿、公共、住宅建筑等几种主要类型。然而,从类型分类的本质上讲,中西建筑的类型其实只有两大类:一类是供“神”居住的,即“神居”类;另一类是供“人”居住的,即“人居”类。与此相应,室内空间也就包括了“神居空间”与“人居空间”这两大类。同时在室内空间设计演变上,中国建筑呈现为“连续性”发展,而西方建筑呈现为“阶段性”发展。在设计类型上,中国建筑以宫殿空间为代表,而西方建筑以教堂空间为代表。在室内空间设计特征上,中国建筑以人居空间为主,创造了既复杂又相对静止的空间。

在室内空间设计特征形成的主导思想上,中国建筑以伦理思想为主,而西方建筑以宗教思想为主导思想。希望通过以上对中西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比较研究,探讨各自深蕴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规律,为当前室内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服务。中国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者都有义务发掘、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室内设计的文化精神,汲取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精华,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再铸中国建筑室内设计的辉煌,让中国建筑室内设计不断发展。

作者:杨钢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