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需求的社区街道空间设计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行为需求的社区街道空间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行为需求的社区街道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是在居民行为需求的基础上,探讨如何科学合理进行社区街道改造空间设计。本文以长春市的社区街道空间设计为切入点,结合居民行为需求分析,如何通过提升居民的步行体验,优化社区街道空间设计,分析和探讨在居民需求视角下,提升社区街道空间设计合理性的优势,希望为我国城市社区街道改造空间设计工作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居民行为需求;长春市;社区街道;空间设计

国务院城市规划工作意见对社区建设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并进一步明确了城市道路的布局和设计理念。随着城市不断的更新发展,人们对设计理念的要求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同时为保留老城区地方空间特色,长春市原有社区街道空间设计已经无法有效满足居民的多样性需求。鉴于此,本文重点从居民行为需求特征入手,分析进一步优化长春市主要街道沿街改造的大背景下,社区街道的空间设计工作,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实现重唤街道生机,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改造,将原有脏乱差的沿街形象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造翻新。

1城市更新目的和必要性

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在旧城改造中,城市的更新不应是大规模的整体改造和大拆大建。如何在旧城改造更新中有效保护历史特色街道,并在空间特色上丰富其内涵,使之别具特色且仍富于活力,并留存空间环境与文化传统特色,维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的所在。其中维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与空间环境特色,以及实现城市历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探索城市中旧居住区环境的更新之道。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城市居住街区———长春市朝阳区清河街区的现象研究,总结长春市主城区内城市居住形态的现状特点,推导居住公共环境问题出现的成因、造成的影响及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进而提出针对城市居住区户外环境的具体更新构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旧城区的建筑物老、旧,公共配套设施破损,公共空间因年久缺乏维护而被废弃完全丧失使用功能,这些现象呈现出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的状态,也为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安全隐患,这些问题的亟待解决也进一步证明了本项目的必要性。

2居民行为需求现状分析

为有效研究长春市社区街道空间设计工作,以清和街为例:沿街商业用房改造在街道改造的大背景下,重点突出了清和街、南昌路、慈光路及关东海鲜后巷的巷道,从居民的行为需求入手,将原有的脏乱差的沿街形象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改造翻新。对此,将重点对居民行为需求进行分析:一是清和街与新华路交汇处以南,沿清河街两侧具有了一定规模的商铺,其数量众多、经营范围繁杂,但整体楼面较为破旧,沿街牌匾大小不一、高度不等。二是南昌路整条街商业氛围较浓,门市多为超市、文教、汽车服务等业态,而且业态相近的商铺相对集中。整体楼面多为近年新进行过的暖房子改造。三是巷子位于南昌路与慈光路中间,其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巷道宽度适中,同时又紧邻商业氛围较浓的建设街,具有一定的改造潜质。

3社区街道空间改造策略分析

3.1街道空间道路设计

社区街道不仅是交通道路,更是社区居民开展社区活动、体验社区文化的重要场所。长春市历经几十年的社区建设发展,社区街道空间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使得居民无法从感官、心灵等多层次体验社区建设带来的便捷和舒适。而长春市社区街道空间设计问题只是我国社区建设发展过程问题的缩影。街道空间设计工作,应在满足居民物质及精神等层面需求的基础上,分析如何满足居民的步行需求。从居民的物质需求角度可以看出,通行仅仅是社区街道的基本功能之一,而为进一步凸显街道设计科学性,应从街道的步行空间和步行路线等角度,分析如何有效满足居民不同的步速需求,并在不影响居民街道使用体验的基础上,减少交叉路口设计[1]。①车行道:修缮住宅小区内道路,做到道路畅通,路面平整无坑洼,道路边石整齐无缺损。针对道路破坏严重路段采用翻建处理。承载力满足要求、外观路况较好、平整度较好的路段采用道路中修处理。既有边石和蘑菇石倾斜、倒塌、破损、缺失的,剁斧石料因路面翻建施工破坏缘石的,需进行更换或调整砌筑。②人行步道:提升标准,提升品质,增加承重基础,扩展铺设范围,更新优质砖材。能满足上车需求的路段设置上车方砖,其余路段设置非上车方砖。

3.2不同年龄群体对社区街道的体验需求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群体在步行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高龄老人与学龄前儿童受到步行能力的限制,对社区街道的空间设计要求较高,群体要求社区街道具有一定的可达性。在设计中高龄老人与学龄前儿童相比不仅强调步行的可达性,还重视街道空间设计的连通性和便捷度。与此同时,青年群体对步行空间功能要求更为丰富,并更加重视空间参与感及愉悦感[2]。

3.3街道空间绿化设计

考虑到居民对现有生活环境的熟悉情况,在绿化景观设计上进行优化改造,不做过大的调整。因地制宜,保留原有优良树种,适地适树,增加彩叶树种、造型树及各种类宿根花卉,对树木进行补植及必要的清理。为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绿意,在立面上设垂直绿化景观,平面、立面绿化相结合,增加绿化率及整体绿化景观设计感。在体现绿化故有功能的同时,加强人与绿化的互动性(适当加入小型活动空间),突出绿化景观的格调。在绿化空缺处开辟居民活动休憩广场,结合街道空间现状,在广场空间上设置休闲座椅、廊架椅、景观亭椅、健身器材椅、宣传板椅、晾衣架等可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景观设施及景石、雕塑等观赏性景观小品。充分利用原有院墙,结合朝阳区街道文化,将墙体打造成宣传街道精神的文化长廊。

4长春市社区街道空间设计研究———以清河街为例

4.1打造东北关东巷子

“关东文化”是指山海关以东,基本上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在内的地域文化圈,它是与关东地域文化相联系的。关东文化是儒家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也是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扩张的边缘地带,因此多种文化在此产生交流与碰撞。长春地处此文化交汇地之中,同时又有着自身城市所特有的“伪满时期”的发展过程,更彰显了“关东文化”独特的文化气息。关东巷子正是基于以上的文化背景衍生而出。关东巷子位于南昌路与慈光路中间,关东海鲜的后巷,同时其周边有着伪满时期的建筑遗址,又紧邻着御花园,周边的历史文化氛围浓郁。其巷口为长春市重点的餐饮街道—建设街,现代建筑及商业林立,是一条极具提升潜力的商业街巷(见图1)。

4.2遵循步行体验设计原则

优化社区街道空间,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步行体验,更好满足居民的生活空间体验,重塑人们对街道功能的认识。在社区街道空间设计中,为提升居民的步行体验,应遵循以下原则:重视街道功能定位。社区街道作为居民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其具备复合型功能,不仅能满足居民的交通出行要求,还应承载生活、休闲等要求。对此,可以从街道通行时长、便捷度、空间环境等角度入手,分析社区街道的空间设计。在进行街道空间设计时,要注意让街道兼具交通性与生活性等多重要求,最大限度协调不同年龄群体的行为活动,延续社区街道在社区空间的功能。

4.3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

社区的街道设计应充分体现居民的主体意志,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人的需求为设计导向,打造舒适、便捷的步行空间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的街区活动空间要求,充分表达居民的街道界面表达力,最大限度为居民提供舒适的街道体验,发挥社区街道等公共设施的作用,以取得最大的空间效益。步行作为社区居民首选的出行方式,而社区街道是满足人们步行要求的关键,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空间物质和精神需求,为居民提供最便捷的通行服务。对此,应关注居民在街道空间中的心理、视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受。同时重视各年龄群体不同的社区行为[3]。

4.4构建人性化街道边界

打造舒适、便捷、宜人社区,是构建人性化街道的关键。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的建筑高度控制在6层~7层,但随着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建筑层数不断增高、街道宽度也有所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大大提升。对此,可以通过合理设计街道宽度与沿街建筑高度等方式,打造人性化的街道边界。空间心理学表明,1:1比例的街道空间更加符合居民的心理,会给人以天然、亲切及安全感。而我国部分社区的街道空间设计比例也出现1:20的高度比,这样的街道空间会大幅降低人们的安全感,甚至无法保证人们的出行安全。良好的街道边界设计不仅能给居民带来安全感,甚至能提高其对家的归属感。增强街道边界的透明度可以有效提升街道边界质量。此外,如果能进一步增加边界区域的透明度,可以得到人们更多的青睐,增加居民在此逗留聚集的机会。可以设置诸如口袋公园、小广场等开放性场所,方便行人自由进出,提高人们场所内部活动的参与感。还可以增加通透性高的栅栏和绿化植被等,以构建起场地内外部街道的联系,提高视线和景观间渗透效果。

4.5完善步行辅助设施,提升微空间品质

基于居民行为需求,研究社区街道空间设计,(a)第5期于晶,等:基于行为需求的长春市社区街道空间设计研究居民的步行活动不仅包括基本通行,还包括休憩、购物、交谈等行为。功能单一的街道无法有效承载更多的社区活动,通过完善步行辅助设施等形式,增加社区街道的空间使用频率,提高街道吸引力。例如,在街道空间增设休憩座椅、灯具、遮阳树木等,来维系居民持续步行的热情。此外,提升社区街道空间微设施与街角空间的结合度,如增设报刊亭、健身器械、广告展位等设施,丰富居民的街道生活。适当增设街道空间的艺术品,提升微空间品质,个性化设计街道座椅等设施,营造独具一格的艺术氛围[4]。

5结语

随着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高,社区街道空间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并引发了后续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塑造高品质的社区街道环境将成为有关人士重点考虑的内容之一。文章通过探讨在社区街道空间内构建人性化街道边界,完善步行辅助设施等多方面优化设计策略,希望为今后长春市社区街道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珂,李晓红.顺从儿童冒险心理的社区街道游戏空间设计[J].西部皮革,2020,42(14):66,107.

[2]李彦婷.健康城市视角下旧城中心区功能复合型社区开放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0.

[3]王凯,唐倩.现代城市社区外部空间的再设计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9(12):64-67.

[4]王瑾,公伟.基于儿童游乐需求的开放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北京望京社区为例[J].设计,2019,32(4):143-145.

作者:于晶 赵泽淞 单位:吉林建筑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