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空间设计中本土化表达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材料、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建筑空间设计变得更加多元化。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本土化以及地域人文内涵纳入设计之中,让建筑空间不再是冰冷的,而是通过巧妙地设计语言,创造出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带有本土色彩的、引发情感共鸣的建筑空间设计。文章以贝聿铭先生的部分建筑设计作品,对其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本土化表达方法进行探索与举例。
关键词:建筑空间设计;本土化;传统文化;贝聿铭
一、本土化定义与内涵
本土化中的“本”是主体与根源,“土”是地域与本土,“化”指的是某种形式。“本土化”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通俗化理解是一种“入乡随俗”。所谓“本土化”,是不同文明、国家、地域在其他地域吸收、认同并转化为本地文化的组成部分等一系列过程。本地原有的文化,包括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的本土化,都不存在本土化这一问题。基于以上,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本土化表达,可以理解为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具有本土化的设计理念与构思。作者鲁道夫斯基将本土化作为建筑空间设计中的理念之一,并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这本书中指出“原始”建筑之美往往在无意之间被人忽略遗失,但是直到今天我们才认识到:“原始”建筑这种艺术形式是将人类智慧运用于人类独有的各种生活方式中时应运而生的。由于国际化、全球化的出现与发展,经济文化等交流日益频繁,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来往日益密切。在设计领域相互借鉴学习已经不再新鲜,建筑空间设计中,本土化的设计思考主要有:如何将建筑空间设计结合现代设计语言注入地域内涵之中;如何表达本土化的同时又能与现代化相结合;如何传承文化相对独立性的同时能兼收并蓄。建筑空间设计的本土化优势在于,一是随着社会进程不断加快,在设计领域尤其是在建筑空间设计方面,出现越来越多的设计理念与手法。现代化背景下,“本土化”是另一种现代化表达的过程,隶属于现代价值体系下,试图突破现有设计瓶颈的创造过程;二是“本土化”是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与现代新思潮涌入的结合。增加建筑空间设计的多样性,开辟设计新思路。建筑空间的功能贴近人们的需求,其设计具有地域性格特点,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三是由于当地传统的建筑以及空间的设计,是依附周围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经过历史的考验,传承下来的设计理念与营造技术皆是前人的智慧结晶。而“本土化”有着和自然共生的理念,在吸收地域建筑空间形态及文化成就的同时,能够善用周围环境、能源、材料。传统建造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达到艺术审美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二、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本土化设计策略
(一)自然环境的应用。本土化的内核是突出地域个性化的发展特点。最实质的就是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之下,要顺应此地的山、水、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建造呼应环境的建筑空间,在顺应当地自然的同时,以人为本。使得建筑空间融环境之中的同时,在设计中要引入大量的自然光、风元素、水元素、绿色植物等。通常在设计中的做法是通过大面积的开窗,结合玻璃材料,达到引景入室。在空间周围的庭院或者空间内部布置中庭。在此类空间可以造景,布置水景,放置绿色盆栽,种植花草树木等,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二)色彩材料的应用。色彩与材料具有多样的视觉表达以及艺术呈现效果。中国传统建筑常使用木材辅以砖、瓦、石头。例如,中国皖派建筑特点是粉墙黛瓦与马头墙、北方传统宫殿的用材和装饰都极尽奢华,最喜用红、黄、黑、青等色彩,装饰常伴有寓意美好的图案以及雕刻。而西方建筑善用石材,例如,教堂建筑的空间内外刻有宗教色彩的雕塑,善用彩色玫瑰花窗、多彩的壁画以及多样的柱式等。在借鉴和学习传统的建筑空间设计的色彩与材料的同时,还要根据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选用材料。同时将现代材料和传统材料结合,用轻质高强、环保耐用和多功能性的现代材料以改善传统材料给现代设计带来的不足。
(三)建造工艺的应用。传统建造工艺是地域性建筑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环境、气候、资源、经济、民族等的不同,各地区使用建造的材料也有所差异,例如,我国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中原窑洞、藏南碉房等。随着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现代人的生活要求以及方式也发生变化。设计师要由表及里地吸收借鉴当地独有的建造工艺,深入了解其内涵、空间形式、精神传递等因素。将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或者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借现代工艺以及设计语言进行转化和再设计。
(四)意境寓意的表达。意境与寓意的表达,是人们对设计的更深层次的感悟。这往往和地域传统元素的应用相关,对传统元素的借鉴与设计是建筑及空间“本土化”设计的重要性组成部分。传统元素的文化特征具有主题性、差异性、体验性。例如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传统元素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传统加工技艺、寓意美好的传统纹样、展示地域文化的工艺制品等,都可以经过设计师的借鉴和创新,赋予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本土化”新内涵。这种符号化的传统元素是让人耳熟能详的,并且能够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三、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本土化表达案例
本节以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以及中国驻美大使馆为例,进行对比与案例分析。贝聿铭擅用抽象的几何形作为建筑的外部以及空间内部的形态。尤其以方形、八边形、圆形、三角形等组合形态居多。(如图1所示)能够看出这三个作品中,在不考虑其用材、所在地域等因素影响,只看建筑空间的主体形态非常类似,细小差异在于图中红色部分的去除。其设计构成方法同样具有相似性,皆是八边形作为一层形态、方形作为二、三层形态。通过三层方形的90度旋转与二层方形达到叠错的效果。再用中心对称的堆叠方式,形成一个较为安定的建筑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再对不同层数几何形体进行分割与去除。贝聿铭用这种相似的建筑空间形态却创造出具有多样性的、符合地域文化特质的建筑作品。这和贝聿铭建筑及空间设计的“本土化”表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在建筑色彩上选择是以黑白为主,也是贝聿铭对儿时家乡的印象。立面材料呼应的是苏州当地的文脉,因为时代的变迁,苏州城内建筑先前多数用的砖头,放眼现在,其属于工艺品并且制作复杂,所以使用花岗岩,它遇水变黑,太阳光照后又会变灰。还有就是解决用瓦的问题,因为整体屋顶的造型发生变化,这就决定了要被摒弃了传统的瓦片。为了使得设计中的斜屋顶在立体上有变化,所以用石头材料运用在斜坡上与墙头用的石头材质整体统一。可谓是将苏州的传统元素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表达的典范。贝聿铭对于园林意境的出色表达,源于他儿时在狮子林生活的经历。在苏博的园林造景上,还是借鉴了苏州本地园林中的设计元素,苏博的园林设计占总面积的42%,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在有限的场地内部将厅、阁、榭、馆等建筑元素与山、水、草、木等景观元素有机结合,最终组成苏博园景。太湖石作为传统园林元素,贝聿铭这次只是用来点缀,主题性的展示是那著名的山水墙。贝聿铭提到他在宋人米芾的山水画提取灵感,以墙为纸,以石为墨。将黑色石片仿山叠错在白墙之上,石下是园中之水,将仿山、白墙、天空倒映水中。传递了传统中国山水的以虚寓实,情景交融的神韵。在整体庭院和主体建筑及空间形态的设计既符合苏州地域肌理与文化沉淀,展现人文精神的同时,又体现了一个“新”字,是贝老将现代设计语言与苏州“本土化”结合的典范。
(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境内的。坐落在滨海大道南侧的人工岛上,总占地面积45000平方米。贝聿铭在游历中东各国之后,思考和探寻他心中伊斯兰建筑纯粹的本质,即接近太阳、沙漠和用简洁的几何形。他借鉴了开罗的伊本图伦清真寺主体形态,建筑主体以退台的形式进行堆叠、变换与切割,将几何形式发挥到极致。材料选用了米色的石灰石和花岗岩,呼应当地沙漠文化的同时,米色的外立面随时捕捉阳光、天空与海洋的变化,使其变得有魔力。建筑外立面、长走道以及廊道等都采用了传统拱形元素。靠海的两座细长的塔楼也是贝聿铭对传统的诠释。贝聿铭说过水对建筑是一种很好的装置,它能泛起涟漪,形成反射、水流的声音等。在庭院中设计了四个倒映池。主馆主入口前长长的走道中间设有60米人造水景,在走道两侧是耐旱的棕榈树,兼具装饰性和功能性,在后方宏伟建筑的映衬下体现出整体的秩序感。进入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内部中央,顶面不规则花瓣造型,从正方形基础发展而来,支撑着最高处新型不锈钢圆形穹顶,简化了传统伊斯兰风格建筑内顶部名叫muqarnas的复杂造型,传统伊斯兰建筑内部照明是通过低垂的圆形或多边形灯架结合油灯,而贝老在中央设计了简约的圆形的大吊灯。地板是简化版的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图形拼接而成的。此作品贝聿铭个人风格与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巧妙融合,实现了“本土化”的表达。
(三)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大使馆的属性是某一国家在建交国的首都派驻的常设外交代表机关。所以大使馆建筑在海外也是一种国家形象的展现。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于2009年4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贝聿铭同样运用模仿中式园林建筑的设计理念,借鉴其外形和空间,采用了他擅长的八边形等几何形态进行堆叠组合。连续的几何平面、雕塑般的张力和光影变化的组合,在外墙材料采用米色的石灰石,也是为了呼应所在地华盛顿的建筑,与周围建筑地貌相呼应,在形态与材料上做了中西融合。设计体现了他“古为今用,着眼未来”的设计理念,不但注重馆建和实用意义上的独特性,还关注未来人文上的可持续性。在使馆内部的界面、家具以及装饰方面都体现了中国的元素。建筑作品成为华府一张鲜明的中国名片,也是引人入胜的中国文化艺术殿堂。
四、结语
建筑以及空间设计中的“本土性”表达,是设计领域可以探索和发展的路径之一。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作品可谓是“本土性”表达的典范,他将个人设计风格与传统地域文化内涵相结合,其运用的手法独到巧妙,为之后的设计者们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蕾.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上海:同济大学,2006.
[2]李春.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李晓薇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