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居住空间变革及优化设计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需要,2016年开始我国推行街区制、开放式居住区,提出: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式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街区制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居住区规划研究的重点。然而,从街区制推行至今的几年间,其发展和实施尚存在很多问题。论文从街区制的产生出发,分析街区制对城市带来的利与弊,并提出优化未来城市街区制开放式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
【关键词】街区制;开放式小区;城市交通;公共空间
1街区制的理念和历史沿革
街区制是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方式,其突出特征是邻城市规划道路边缘建立居住社区,将传统居住区内部道路和公共空间开放,增加城市道路的密度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1.1街区制的西方历史沿革。街区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新城市主义。起初,勒·柯布西耶在他的《明日的城市》一书中曾提出了一座容纳300万人的城市,用间距400m的路网将城市划分出众多方块街区。在当时,由于400m的街区尺度太过巨大,没有一个城市愿意成为他理念的试验田。20世纪60年代,简·雅各布斯在她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倡提升社区活力,希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避免城市发展的广漠化。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马丘比丘宪章》的问世,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们重点批判了那些将城市里的建筑物孤立化、单元化的做法,强调城市区域和不同城市职能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依赖性。到20世纪90年代,新都市主义倡导高密度的土地利用以及混合的城市功能,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发展领域。自此街区制逐渐演化为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1]。
1.2中国现代城市居住区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受到苏联的影响,我国形成了单位大院式住宅模式。这种模式在当时有利于促进社区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单位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但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社区居民与社会的交流。20世纪50~70年代,一些城市居民区提倡建立公社,围墙被拆,房内取消厨房建筑设置[2],形成了公社式大楼。然而,它破坏了居住单元的正常功能,公共空间的扩张使得管理更加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20世纪70年代过后,封闭式住宅小区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大力推行,逐渐成为许多市民的首选。这种模式更能体现不同群体或个人的差异化需求,有利于市民根据不同的经济能力进行选择。
2传统封闭式居住区的利弊分析
2.1封闭式居住区的优点。传统封闭式住宅小区将居民与嘈杂的城市环境隔离,没有了过境车辆和社会人员的影响,且减弱了城市噪声对人们生活起居的干扰。封闭式小区通常拥有充足的绿地资源和较为优质的小区景观,居民在这里能够享受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2.2封闭式居住区的弊端。封闭式居住区会割裂城市公共空间。封闭式住宅小区将城市的各个居住区独立出来,与外界产生了明显的界限,城市的公共空间被私有化,无法服务于市民。且众多封闭住宅小区的内部空间和景观往往大同小异,形成千城一面的问题。封闭式居住区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大面积的用地被围墙和门禁隔离,小区内部道路不再承担城市交通的职责,车辆跨越居住区的路线选择减少,只能沿边缘绕路而行,无疑极大地增加了居住区外围的道路交通压力。封闭式居住区可能引发社会阶层矛盾。封闭小区将城市空间与社会资源按收入高低通过围墙进行划分,明显的空间界限无疑会形成部分群众内心的阶层屏障。
3街区制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
3.1促进城市多元文化发展。在当今世界经济逐渐全球化,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必将是多元化、多样化的,应当避免千城一面的问题出现。其中,街区制开放式居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将住宅、商业以及一些休闲娱乐场所融为一体,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居住模式,让城市公共活动融入市民生活之中。这种规划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城市多元文化的碰撞,激发城市的活力。
3.2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采用街区制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使区内有更综合的社会公共资源,且服务人群更广、服务半径更大,从而节约城市用地,减少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与投资,并能加速与城市的互联互通,使新建小区更好更快地融入城市一体化进程[3]。
3.3优化城市交通状况。街区制将居住区内部道路使用权公共化,优化了城市路网结构。城市支路的增加疏解了城市主干路的交通通行压力,让原本需要机动车绕行的城市道路有了更多路线选择,也可转变为通过居住区内部道路步行到达,达到绿色出行的目的,符合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理念。
4优化街区制开放式居住区设计的意义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城市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相比于封闭式住宅小区,街区制则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然而,目前的街区制规划设计尚存在很多有待优化的问题。
4.1安全隐私问题。街区制开放式居住区内部道路逐渐向城市敞开,缺少了围墙和门禁的统一管理,不法分子将更容易渗透进市民的生活场所。同时,小区内部道路的开放会带来车速的加快,增加了小区道路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4.2环境干扰问题。社会车辆和人员的通行无疑会对住区的环境质量造成干扰。汽车通过产生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以及扬尘会严重污染居住区的空气质量。同时,汽车通过的车流声和鸣笛声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日常起居。
4.3社会归属感问题。长居于一处的市民对原来的封闭式小区拥有了强烈的社会归属感。封闭的小区对他们来说也成为一个大“家”,因而不愿接受原本封闭舒适的环境对“外人”的开放。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使街区制能够真正发挥优势,为城市居住空间的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5街区制视角下的居住区优化设计原则与方法
5.1提高生活起居舒适性。开放式居住区规划设计首先要保障居民的第一需求,即舒适的居住环境。在此基础上再加入其他的商业活动以及文娱设施,才能满足居住者全方位多样化的生活需求。居住区内住宅建筑布置应当尽量远离主要机动车道以及外部人员密集场所,住宅出入口应独立设置并避免人流交叉。可以采用垂直分流的做法(见图1),若底层设置商业等配套设施,住宅主要人行入户层可设置在其上方的空中花园中,在公共设施屋顶结合绿化平台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社区空间,提升社区的居家归属感。住户可经由联系周边场地的慢行系统以及扶梯等垂直交通抵达入户层。而私家车开往地下车库后,住户可进入地下入户门厅通过垂直交通抵达住宅层,实现人车垂直分流。为了有效避免更多的社会公共活动使居住环境变得嘈杂,必须要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例如,可以设置更丰富的宅前绿化景观,用以减少外界噪声和视线对低层住户的干扰,优化居住环境,提升住宅私密性。
5.2导入复合城市功能。城市街道是产生日常活动,促进市民交流,激发文化碰撞的重要舞台。应在街区内导入复合城市功能,引进历史文化资源和地方传统特色,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居住社区,使之成为传承城市文化的纽带。将开放式的居住区与特色商业、文艺展演、文创产业以及生活娱乐设施融为一体,通过交通核的垂直连接,上部住宅与底层商业的联系将更为紧密。新的开放式居住区将不会产生城市空间的阻隔,而是形成多处便捷易达充满魅力的生活场景。
5.3营造特色城市景观。5.3.1立体化、多层次自然景观改善街区生态。将街区周边人性化尺度的活力街道和沿街景观引入居住区内部,可以创造景观视觉和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居住区底部公共部分可通过庭院、退台、屋顶立体城市公园等创造良好的城市公共绿化。在多雨地区为应对暴雨时城市内涝的威胁,可采用“滞留-净化-排放”的水处理模式。利用屋顶绿化、住户阳台绿化、底层商业层叠式平台3个层次的绿化减缓雨水径流速度,形成区域雨水花园(见图2)。可设置可蓄水的下沉式广场以应对特大暴雨,使社区似海绵般面对极端雨水灾害。以此可打造富有韧性的生态海绵社区。5.3.2地域性、文化性人文景观丰富精神内涵。景观设计应体现出当地特有的社会文化、历史风貌、民族信仰等特征,从而带给人们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和更浓厚的社会归属感。另外,景观设计需合理分区,动静结合,外部开放空间设置音乐喷泉、艺术装置等动态景观,内部私密空间区设置生活花园、休闲栈道等静态景观,为居民创造更丰富的生活情境。
5.4提升交通出行便捷性。5.4.1合理规划街区内部道路。在小区规划过程中,要布置合理的道路密度,制定合理的道路断面尺度,在不干扰居住区生活环境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小区内部道路对城市交通的分流作用,可以有效减缓城市交通堵塞的压力和可能性。除了前面提到的人车垂直分流的做法之外,还可以采用分时段开放的方式,在道路通行高峰时期开放小区道路,对主道起分流作用,在晚间车辆较少的时间封闭管理。5.4.2与城市公交便利接驳。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也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街区制的理念非常契合。因而顺利与城市公交系统接驳也成为街区制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公交站点的设置也应做到出行便捷和不干扰居住环境的平衡。公交车站点宜沿居住区外侧道路布置,联合外部商业配套设施引导城市人流。另外,以公共交通枢纽为核心向周边进行综合开发的TOD模式也为开放式居住区提供了新的存在形式。5.4.3建设街区慢行系统。街区制的适宜尺度为慢行系统提供良好的建设空间,同时,慢行系统的引入也将为街区的空间体验带来优化与提升。在此高密度小尺度的空间尺度内选择步行能拥有更为安全舒适的体验。另外,多层次的慢行系统有利于增加沿街商业的可利用面积,提升土地商业价值,带来更多的社会活动和消费行为。缓慢的通行速度和便捷的停放形式能够有效地将“通行者”转变为“消费者”[4]。社区内道路设计时可采用压窄机动车道、加宽非机动车及人行道等方式控制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以提高慢行系统的安全性与舒适性。慢行系统在设计时也需关注其存在形式。空间上的垂直分层能带来更为安全舒适的慢行体验,创造更具亲和力的居住环境。地面层保留城市道路格局,保障城市交通顺畅,而在空中创造连续宽阔的景观慢行平台,重塑街区活力,并可由居住区向相邻地块延伸,联通周边区域,创造极具吸引力的城市空间(见图3)。
6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封闭式居住区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街区制的推进势在必行,其设计策略的研究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在生活起居、城市职能、生态环境、交通出行等方面对街区制的规划设计进行优化与改善,能更好地促进未来开放式居住区的发展与应用,让未来城市居住与生活空间更加舒适美好。
作者:吴思汗 蒋涛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