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住宅区弹性空间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密度住宅区弹性空间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社会文明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人类的栖息地从原始的洞居到高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环境的高度利用所导致的问题在学术界成为热点。作为人类活动综合体的高密度住宅小区,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德国哲学家加塔里提出的“三重生态学”为主导,分析环境问题,对高密度住宅区弹性空间设计现状进行剖析。其中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态三个维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三种生态学;弹性建筑空间;高密度住宅区

一、加塔利三种生态学与弹性建筑空间的概念

1.加塔利三种生态学

“三重生态学”为严重的全球生态危机而生,包括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三重生态学”思想立足于人类世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真实语境,基于伦理美学范式下的生态智慧思想,从自然生态维度的“狭义”方向转向于“广义”的“自然-社会-精神”三维合一模式:建立在自然生态智慧基础上的自然生态维度。三重生态学展现出极大的不同,把以人与自身、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的理念替代以人为核心的理念,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中剥离。以己度人,将自然放在与人平等的位置上,重新考虑。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中国,也提出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来解决当代环境问题。

2.建筑的定义

谈到建筑我们总会被各式的建筑所环绕,古人云:"脚踩两条船",也可解释为骑墙派,意思是对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立场,态度模糊。虽含有贬义,但应用在建筑里却合适不过。建筑的质料和品行的首要特征是复杂,这种复杂反而是建筑的一种优势。从质料来说,建筑脚踩两条船:一条是自然,一条是人工,但两者的界线难以确定。事实上,建筑与人相互利用,人利用自然物创造建筑获得生存必需品,建材重获新生,但也避免不了消亡的自然规律,因此一根木头实际上有两次生命:一次生长在土壤里,一次矗立在房屋中。但是木头不会自己创造,同时人们需要被创作出来的屋梁支撑屋顶,维护人类的现实存在,人类依赖它甚至将它变为精神寄托的范式和家园。由此可见,建筑是一个整体,如果从种类、数量等角度来分解、剥离建筑中可能潜藏的生态型,无疑会事倍功半。就品行而言,建筑脚踩的两条船:一条是实用,一条是艺术。人类所需要的生存、自我繁衍等种种活动都是在建筑体内完成的,但人不是一直待在房子里的。人在外出时会告知家人自己的行迹,语境所表达的就是家的世界,门作为建筑的单元以及存在的分界点,界定了建筑对于人而言家的意义,所以人需要建筑。另外,房子并非只是用于休息,比如亚当没有休息居所,然而耶和华会却坐在帐幕里临显,在这里帐幕显然是一种建筑的模拟。建筑在文化的意义上常常将神学、权利、政治等相融,它是一种制度的影子。建筑又是一种艺术,艺术基于联想可以让人止步,但建筑却可以通过实际呈现让人驻足。它们同样是一种边缘性的存在,一种在实用世界的边缘和艺术世界的边缘交叠的地方存在的生命。

3.弹性建筑空间概念

“elas-ticity”是弹性建筑中的一个关键词:“弹性”。指物体在外作用力下发生运动和变形,并反映在物体里,将外作用力解除后,则物体恢复原貌及属性。弹性设计要求设计者需要具有弹性思维,使建筑具有可调整、变化、发展的能力,能够动态地适应社会和人不断变化的需求。而这一概念在建筑中得以引用,这就要求设计者需要具有使建筑变化多样和空间结构发展的能力。生态建筑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范畴:一是生态二是建筑,且相互作用。所谓用生态的观点重新阐释建筑,实质上是用建筑的文化为生态找到一个可以依托的实际案例。从中总结出生态的出路有两种,第一是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负面效应导致生态危机出现,而自然中心主义的深绿的观点,在建筑文化观念上更容易给人造成一种生态美学的心理错觉,生态诉求等于回归自然,所以这一问题似乎可以归结为投向荒野哲学——使人类的居住空间浸没在自然荒漠里,对于这条西方化的思路童?曾经说过,西方园林从未成功地消除其荒漠气息。这句话验证这一策略并不一定适合中国,荒漠的存在不能证明生态已存在,所以出现第二条道路,就是圆融。生态世界实质上是一个圆融的世界,圆融之后的世界,不只是人类存在的背景、环境,如果没有圆融,即使自然场域有其位置,这种关系仍然是破裂、对垒的。人类与自然主次立场关系要明确,需要建立一种本真系统,这一系统因圆融而开放,因开放而涌现出一个生态的世界。因而在面对功能变更、空间变化、多功能等要求时,弹性设计更能满足这些要求。多种功能能够同时或相继在同一空间中产生,不需要寻求更多空间,这也是节约的生态的一种方式。

二、自然生态维度下对弹性建筑空间的影响

如今国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愈见增长,业主购房时也将小区绿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影响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也对城市的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这种城市化也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这种趋势不断加大,导致的城市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结果也随之而来。而绿色植物具有阻挡灰尘、净化空气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环境外部的噪声污染等,对城市环境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面对环境状况日益俱下,绿色植物所展示出来的特性是无法被取代的,比如降低噪音、去除灰尘等。因此提高绿化也是创建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的必经之路,也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城市的重点之一,城市品牌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具备世界发展眼光和科学理念规划的绿色森林建设,因此住宅区的绿化建设,不仅超出了绿色城市的需求,超出了物质文明的层面,也抚慰着人的精神生活。

三、社会生态维度下对弹性建筑空间的影响

生态美学的社会生态维度,表现为人的社会性在审美装配中的内化,它凸显了人的参与感。感知的审美模式比其他任何感知模式都更有利于个体/群体的完整与和谐,使之成为一个充满了无限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的场所。社会生态维度通过“因智而彰”,使生态审美成为一种规范性审美,可以有效地协同自然生态审美的达成。目前住宅空间有限,功能日趋复杂,那么高密度住宅区的户型就得在空间的围合利用上反复推敲,使空间拥有综合功能,提高空间功能性。家具的功能形态应该随着未来的市场、生活需求灵活改变,便于适应空间更多的可能性。这一个有限的孔家里,将便捷、扩大空间等需要注入空间改造中,加入可变换、可重塑的家具,以此达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和目的,可以对小空间缺失的功能进行补充,弥补功能不全等缺点。比如床和桌子、沙发等的组合,折叠家具的组合。这种一物多用和折叠家具满足多种功能使用的同时,无须变化空间就可增加空间功能。此外,可以利用玻璃、镜子等小工具折射空间,以此达到扩大空间的目的。比如镜子贴于墙面,可以使得家具反射在镜面上,视觉上增加空间;过道里增加镜子可以缓解小空间带来的压迫感等,镜子灵活运用在纵向和横向空间里,起到挖掘空间,扩大空间感的作用。1.空间的多向联系小户型将空间相互交错,利用空间之间的“重叠”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多向联系可以通过家具与家具、空间与空间的方法联系。空间之间的联系可以相互通融、改变。比如,将墙体的可移动性运用到空间里,即重新划分空间,又可作为收纳空间使用。家具组合的使用最普遍的使使用功能与储物功能的结合,比如楼梯即可行走,也可作为收纳空间。这种方式对于空间的改变来讲更为灵活轻便。2.空间的适度增长增长的空间是空间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扩建,且可满足不同功能的应用,其变化与空间布局等。当出现新的需求时可以增加额外空间。比如家庭人口增多,可以通过内外部的增长空间来完成对空间功能的需求,比如阳台的延伸增加使用空间以及隔层、抬高等的增加节约水平视线范围内的使用空间。

四、精神生态维度下对弹性建筑空间的影响

艺术源于生活,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它作为一种价值性的文化,其最终的目的是在于提高整个生命的质量。想要提升个人的意境与思维情操,首先就是要真正地去领悟美懂得美,所以说艺术在提升人的思维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艺术是广义的,不管是绘画、音乐等方面,都被艺术所浸染,无论是在什么年代抑或者是什么特定的历史时期,只要是把时代中特定的艺术充分融合共生于建筑中,就会使整个建筑显得既富有内涵又有品味,可以说,正是由于艺术这种精神文化的价值魅力,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与创造活力,由此可见,艺术文化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是如此之大。它将时代烙在建筑身上,使建筑具有更深的层次和品位。建筑是固定的,也是生长发展的,可见艺术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艺术也是一种多文化角度的综合性行为,人们在生产活动的同时,要将艺术创作与建筑设计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两者又逐渐分开,各自独立,但究其本质,艺术与建筑是永远联系的,二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交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交叉学科相互发展,使得艺术与建筑之间又关系紧密。艺术文化整体上影响着建筑,反过来,建筑又影响着艺术,两者相互结合,才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建筑体系,使得世界进步发展。

五、总结

中国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人口越来越多所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将瓜塔里“三重生态学”理念作为我国高密度住宅区弹性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分别从自然层面、精神层面、社会关系等方面深入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且对后期高密度住宅区弹性空间设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利用设计的眼光看问题,运用弹性设计理念对建筑空间进行提升,使建筑的未来更加长远,人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弹性空间的设计中体现出来。把人性化设计在提升空间的同时展示出来,将人性关怀在空间中表达出来。而且用弹性空间的眼光看未来的设计理念,等同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发展,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室内空间的弹性设计还有很广阔的发展领域,为了给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空间环境,需要每个设计者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惠青.混沌互渗_走向主体性生产的生态美学_塔利伦理美学范式下的生态智慧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2017(08).

[2]伍文艳.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城市绿色住宅小区评价研究[D].南京:南林业大学,2012.

[3]赵晨鹿.弹性空间设计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

[4]谭意.弹性设计在“蜗居”空间中的应用[A].文化论坛,2011.

[5]吕小辉,李启,何泉.多维视角下城市公共空间弹性设计方法研究[A].西安:西安科技建筑大学,2018.

作者:刘欣悦 姜昱莹 王荣金 单位: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