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宠物空间设计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体验式宠物空间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体验式宠物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以休闲娱乐为导向的体验需求上升,体验经济代替服务经济逐渐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应对体验经济,体验场所应运而生,并与商业活动相结合形成各种商业业态[1]。在“吸猫”文化的影响下,商业体验模式与宠物经济结合的体验式宠物空间开始拥有市场,该文试图通过对田子坊撸猫馆设计的分析研究、实地考察和对设计师的采访来探索当代宠物体验空间的设计,并做出客观评价,以展望未来的体验空间设计

关键词:体验经济;“吸猫”文化;人宠关系;空间设计

1简述

自21世纪开始,社会经济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触发了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刺激消费层次从传统的物质需求上升到身心体验的更高形态,去更近一步地满足人的自我实现和情感需求[2],体验经济时代就此来临。而随着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压力的增加,青年人群对“陪伴”的需求上升,他们开始豢养宠物,并与之形成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3],以此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以新兴的面貌出现在经济舞台上和社会活动中[4]。基于这样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空间设计亦“体验化”,宠物体验空间方兴未艾,而现今关于宠物体验式空间的文献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较少有对现象的社会性原因探究联系,本文即希望形成从现状归因到案例分析再总结归纳的逻辑,通过对材质、功能、形式、场所精神等设计语言的分析来尝试构架这种新业态的建筑空间设计要点,以期为后续体验式宠物建筑的设计奠定一定方向。

2体验经济下建筑功能的转型

2.1“体验”带来“体验经济”

经常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人们在苹果体验店“刷手机”,感受iPhone使用的流畅,体验其功能的创新;工业化装修风格和美式自由气质,又伴随浓郁的咖啡香,这使星巴克已然成为文艺范儿年轻人的聚集地;运动品牌Nike也开始打造“体验中心”,让当地艺术家亲自为消费者制作服装产品的个性化图案,让“私人定制”走下高端服务的神坛。现代的商业模式显然已经脱离纯粹的商品交易,从单纯追求商品量和质中解放出来,而注重“体验”,将感官参与性、情感、精神文化注入消费者的价值观中,表现为商家对环境品质的塑造,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从而刺激消费者物质消费与情感消费的多元化消费模式的形成[5],实现商品附加值的增加。正如1998年,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上宣布的那样:体验经济时代已经到来[6]。

2.2体验式建筑空间应运而生

在“体验经济”时代,消费文化的蔓延让消费成为了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随着人们消费心理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与消费相关的服务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及相关产业逐渐联系在一起,由此带动了空间设计领域的新发展。建筑空间作为商家展现服务、消费者切身体验的“舞台”,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其功能性也相应地发生转型:呈现高级化、功能复合化的特征。多种业态的合理布局与相互协同整合,使商业建筑空间高级化成为必然趋势;单个空间的功能也由简单的使用拓展到购买、游玩、观赏以及体验等多个方面,空间甚至成为一种商品,例如迪士尼主题乐园、VR体验馆等[7]。即致力于通过艺术和技术手段,打造吸引消费者参与体验之特色,满足他们对日常难以触及场景、情感及趣味的追求,为他们创造丰富独特、人性化的体验感受,实践体验经济的各种理念[8]。

3“吸猫”现象催生建筑新业态

3.1“吸猫”的精神诉求与价值含蕴

“吸猫”是一个网络用语,于2017年出现并开始大规模应用,指的是宠物猫的主人对猫咪的喜爱动作,包括“撸”——即爱抚、亲亲抱抱甚至忍不住使劲嗅等。“吸”充分表现主人对宠物猫上瘾的情态。随后,又出现了“猫主子”以及“铲屎官”、“猫奴”等名词,猫似乎凌驾于人之上,成为主人的一种精神羁绊。根据有关数据调查,2018年我国养猫用户已达2258万人,其中近40%是1988年—1993年出生的年轻人,84%呈在职状态,而关于养猫的原因调查显示,出于精神寄托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34.2%。“吸猫”成瘾的背后,是人口结构的失衡与年轻一代“丧文化”价值观的隐含: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在外打拼成为80后、90后两代人的集体写照,“空巢青年”由此出现;社会阶层的固化和难以逾越,经济负担成倍增加和价值观念的缺失又造就“佛系青年”的诞生[9],他们焦虑、压抑、孤独,渴望精神寄托和陪伴,颓于社交和竞争[10]。因此,他们开始豢养宠物。众多宠物中,猫是一种天生兼具萌感和距离感的动物:大额头圆脑袋的“婴儿模式”的长相赋予它视觉上的可爱属性,极容易诱发人的照顾和亲昵欲望[11],小巧萌动的形态又使人在心理上解除防备与紧张感[12],高冷、傲慢、迷糊、懒惰的性格极易与当代青年的颓废情态产生共鸣,不少爱猫人士表示征服它会有奇怪的成就感。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下,猫可以说是最为廉价的陪伴者,“吸猫”自然成为不二选择。

3.2新媒体助力建筑新业态

信息技术革命创生了包罗万象的网络空间,刺激全新的社交工具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兴起。得益于此,视觉文化为主导的图像时代开始迎来真正的全盛时代。各种平台上以图片、视频为主的爆炸式信息传播勾起人们养猫、“撸”猫的欲望,受限于条件,很多爱猫人士甚至就以完全虚拟的“云吸猫”的形式来过瘾[13]。“吸猫”文化正是诞生于这样的全民娱乐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在无形中刺激了猫的商业文化的出现和崛起:从猫屋的打造、日常的洗浴清洁、猫粮的供给、猫砂的更迭,以及治疗、做绝育等必要的医疗措施等等,引发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养猫不菲的投入及其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以及可能导致的被投诉的风险,很多爱猫者无法亲自养猫,这也就催生了类似于撸猫馆、猫咖等的体验式宠物建筑,集中为这些爱猫人士提供撸猫、交流场所,依此或相关附加产业盈利,成为宠物经济重要的一环。不需要多显眼的门面,甚至坐落在深巷,只是一间几平米的民宅,只要利用互联网联系热点,结合创意,就能吸引爱猫人士心甘情愿上门消费。所谓的“猫‘香’不怕巷子深”的背后,正是一种互联网时代“孤独症患者”催生的独特互联网创意产业。

4体验式宠物空间设计实践——以田子坊里的撸猫馆为例

4.1场地分析与功能定位

田子坊是上海著名的传统商业街区,是青年人追寻历史文化、娱乐休闲的聚集地,将撸猫馆坐落于此,是基于吸引人群年龄结构年轻化趋势的合理安排。原场地是一个一层只有一个过道,二层和三层为主要使用空间的非典型商业店铺。原始二层与三层是一个相对规整的室内环境,墙面斑驳,不适合猫咪的长期生活,需要对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让它成为猫作为原住民和24小时体验性使用者的空间,在为猫提供舒适空间的同时,为铲屎官们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与猫互动的场所。

4.2方案分析

(1)空间的复合型与整体性

首先是功能的复合性(图4)。体验经济时代,建筑中的人性化需求被放大,复合功能空间表现出了对市场更好的迎合性,撸猫馆不应只是供爱猫人士吸猫的场所,动宜体验,静以休憩,如果坐下来能有书籍咖啡饮品伴左右,又能在方寸之间轻易欣赏到猫咪的萌态,则可使体验更加难忘。因此,田子坊撸猫馆集撸猫、咖啡吧于一体,在三层设置散座区(图5),客人在休息交谈的同时,也能享受店家提供的咖啡饮品服务。同时在一层充分利用入口过道,在墙壁上设置猫咪壁画,引出空间主题,亦作为客人的自拍点(图6),契合当下青年中流行的“网红打卡”心理。在满足消费者多方位体验和服务需求的同时,创造附加价值[14]。其次是动静性质的复合(图7)。来撸猫的客人可以在二、三层空间与猫咪进行互动,但二层的多种猫咪攀爬家具,以及投喂区的设置,与三层客人休息区的主要功用形成对比,这些都在昭示着设计师动静空间分置的考虑,也是针对空间需求的合理安排。但不得不承认,两层中猫和人的空间关系均发生着渗透,人可静观猫主子们互相嬉戏,也可俯下身逗弄它们,满足爱猫人士亲近猫咪的不同需求。“屋”元素的重复使用(图8)、统一的白蜡木室内装饰材料也使得整个设计呈现形式上的整体性。在原始门面设置屋形门头,在保证“屋”元素统一应用的同时,提高撸猫馆在拥挤的田子坊街道尺度的可识别性。除了在墙上设置猫窝,还在楼梯间墙面上增设猫窝的形象,塑造大面积的光源,入口过道的装饰框架、出于安全考虑设置的“盒子”、散座隔间立面也呈现“屋形”效果,保持了室内完整的猫屋形象,创造一个形制一致的造型效果。

(2)“为猫而设”和以人为本

空间充分体现“为猫而设”和以人为本,为猫和人二者均创造良好的体验感。猫咪是反应敏捷、平衡极佳的物种之一,它们通常步履轻盈,一跃而起攀爬至高墙上,从高处落下也能保持身体的平稳。对周围环境中的新鲜事物,尤其是盒状、洞状的物体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基于猫的这些习性,在二层、三层均设置了悬于两面墙上可嬉闹可栖居的爬架、猫屋(图9),与三组爬梯(图10)一起,构成除楼梯间外连贯上下层的两处纽带。斜插的三个爬梯(图11),成为二层空间的主题,作为猫咪登高到三层,从地面露出脑袋的快速通道,让铲屎官们感受到意外的惊喜。让猫咪们有安全感的屋形猫窝在墙上跳动,通过小型爬梯相联(图12),为猫主子们创造飞檐走壁的可能性。同时在三层座位之间设置圆形洞口(图13),保证猫咪能来去自如,整个空间呈现动态、流通的状态。造型结构上,设计者为避免猫咪躲藏、卡住或破坏较小的装饰部分,空间造型及装饰上也做到了简约,免去了较为繁复的装饰和造型物,以较大的块面为主要的造型,作为背景不至于喧宾夺主。而作为主体的猫咪们,本体具有不同的形态和花纹,具有相当的装饰性。攀爬或静止,形成动、静态交织的造型,其形体本身即成为了空间造型的一部分,使空间具有活力与变化[15]。人性化、安全性考虑方面,首先是在入口区设置免洗洗手液及拖鞋,保证铲屎官们在进入撸猫馆之前病菌被消灭。其次,调整了原始陡峭的踏步,增加台阶,保证铲屎官们体验的安全性。地面采用柔软的地毯,方便客人们坐在地上享受与猫咪亲近的时光。由于三组猫爬架在三层的地面上造就了三个较大的洞口,会对客人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在现场设计中,采用漂浮的屋形盒子(图14),阻隔在人行流线的半身处,在视觉上提醒客人下面有惊喜的同时,保证了客人的人身安全。

(3)关于设计局限性的几点探讨

案例的设计空间虽然亮点十足,于人的活动空间,确实做到了动静态空间的划分,而对于猫来说,似乎它们的活动一览无遗,缺少私密性空间无疑不利于它们良好的体验感。在实地考察中,也很容易就可感知到它们四处走动的焦虑情态。猫是一种独立性很强的动物,它们对人的依赖程度较低;而且猫是所有家养哺乳动物中,睡眠时间最长的,每日的睡眠次数很多。敏锐的警觉性导致如果没有隐蔽安静的环境,便难以入眠了;安排私密之处搁置猫砂盆也是必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猫咪的心态健康,因此当猫咪不乐于与人互动或者需要休息、排泄时,我们也需要为这种状态的它们设立一处私密性较强的场所。如何设置?日本设计师Asahi-Kasei设计的猫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善的范例(图15),通过简单的在天花板附近围了一圈窄窄的木板,就为猫咪提供了较为隐秘的发呆、休息之处。张海翺团队则直接采用聚碳酸酯中空板和磨砂亚克力材料构成“猫咪公寓”(图16),每个半透明的方盒子作为猫咪住所,使人、宠产生连接和分离的模糊状态,使小空间展现多层次[16]。再者,设计的沙发、投喂装置未能付诸实践,影响了舒适度与清洁高效的使用需求。整体空间色调柔和但线条过于硬朗,与猫咪的萌软慵懒的姿态不相匹配,也不利于整体温馨气氛的营造。楼梯设置在阳面为客人提供了良好的过道环境,但也遮挡了大部分自然光线,使室内的自然光源相对较少,也与猫咪喜光的习性相违背,然而这似乎对于资金有限的一个改造项目来说,也属无奈。

5结语

体验式宠物空间是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必然会出现的建筑新业态。基于对设计目的——创造人宠相融的空间的逆推,和对多个案例的分析,尝试总结体验式宠物空间的设计的要点如下:设计核心要义应是为体验于其中的人与宠物两大对象服务。于长期栖居于此的宠物,设计需把握的两个要点:①依据其生活习性设计完备的设施与室内外功能分区,如投食区、室内外嬉戏区和私密休憩区等;②充分考虑它的感官对环境的敏感程度,装饰造型物可能对它们产生的影响,创造基本的安全生活环境,如对于好动的宠物少安排一些尖锐物件,嗅觉敏感的宠物忌放置芳香类植物等等。而对于暂时性到访的人,则空间需满足三个特性:①功能复合。即采用体验空间“+”的模式;②人性化安全性。比如接触宠物消毒抑菌液必不可少,必要的休憩座位的安排,对投喂、“撸”等行为的空间设计考虑人体舒适尺度等;③温馨有趣的氛围环境。由于动物对色彩、质感的感受不一,所以空间整体风格可更多地偏向人的感受,尽量通过材质、色彩等营造家居化的气氛[17]。然而体验式宠物空间是一个新兴的建筑业态,本案例基础还不够扎实,对各类宠物习性专项研究的相关文献也不够充分,因此,以上的总结显得较为浅显,有待后续对更多成功案例的研究来形成更成熟的理论。

作者:蒋钰 肖湘东 杨楠 陈星 张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