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老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留守老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留守老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

摘要:以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为背景,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理论分析、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运用景观设计学、生态学、环境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知识,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行为习惯和其户外活动空间,以便于探讨农村留守老人户外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基本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老人;户外活动空间;空间设计

1留守老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留守老人这样一个基数大、增长迅速的特殊群体,其户外活动空间是农村留守老人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层面上来看,解决农村留守老人户外活动空间的问题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更是对加强新农村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个体上看,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精神慰藉与情感交流。从景观设计上看,“乡村景观”作为区域景观的“基质”,当乡村景观与农村留守老人户外活动空间相冲突时,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2农村留守老人行为主要特点

2.1生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生理上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例如:视力退化,出现眼花等症状,对色彩的分辨能力会降低,明暗度的感觉能力也会降低,但对眩光很敏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退化,身体尺寸总体缩小,步距变小,会不自觉地弯腰、弓背;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灵活度大不如前;骨骼所承受的应力减小,促使骨骼出现废用性疏松,极易摔倒,其后果不堪设想。

2.2心理特点

3农村留守老人活动空间的现状调研与分析

我们对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中山村和丁字镇敬老院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发现该村的户外空间无法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并且存在许多问题,如表2。

4空间设计策略

4.1空间特性

4.1.1安适性。在老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中,安全与舒适是基本前提。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①微气候的控制。老年人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过冷、过热、眩光、风速的显著变化都会引起身体不适。因此活动空间的选址不仅要阳光充足,还要提供荫凉;运用围合或疏导的方式来减小风速;进行室内到室外空间的过渡设计,例如廊道的运用,可有效地保护老人免受天气的影响;采用反射度较小的铺装材料能有效减少眩光对老人造成的不适感。②休息设施。由于老年人年老体弱,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活动,交往活动通常会被迫提前终止,根据各类休息设置使用情况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如图5所示),老人最期待的空间类型是供闲坐闲、聊的空间。因此,有必要在主要活动空间内提供座椅等适宜的休息设施。根据人体工程学,适宜老人的座椅高度比普通座椅的高度要高,为50~70cm。座椅旁边应有扶手,且休息设施的材料应选择质地较软、导热性较差的防腐木、塑木等。座椅摆放位置应位于空间的边缘,背后有依靠物,提供安全感,并且为使用轮椅的老年人预留停靠空间。配植落叶树种,夏季遮荫,冬季又不遮挡阳光。③无障碍设计,要考虑到坐轮椅等行动不便的老人,尽量减少台阶,用缓坡替代(坡度标准1︰17~1︰20)。路面面基应采用防滑、透水性好和平整度高的材料,例如渗水砖、水泥抹面等。卵石路或碎石路虽有按摩功效,但会给使用轮椅或拐杖的老人带来不便,不宜设置在主要交通路线上。适老性设计中,各处都应该有扶手,部分扶手的形式可与花坛等景观小品等结合。4.1.2记忆性。乡村景观有各种乡村元素组成,如稻田、菜园、洗衣台、晒谷场等,而这些乡村元素始终贯穿着农村老人的一生,老人对此记忆是刻骨铭心的。因此,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老人对场地的记忆,尽可能地保留乡村元素,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打造一个适合老人居住且新旧融合的空间。4.1.3辨识性。老年人记忆力的衰退、新概念建立的困难使他们在陌生的环境里难以分辨方位。标志的整齐划一会给老人造成识别上的困难,太多标志亦会引起老年人辨别的混乱。因此,在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场地创造空间特征,设置标识物,标识物的形式既可以是简单的标示牌,也可以是老人们熟悉的物体。例如:一棵大树、小卖部等。同时,具有不同特色的空间也是一种“标识物”,例如开敞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私密的休闲冥想空间之间的大小,氛围对比。4.1.4生产性。生产性属于农村的自然特性,我们应该尊重且充分利用这一点。据调查统计,农村大部分中低龄老人还在从事劳作,且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于子女和政府补贴,而一些孤寡老人的经济来源只有政府补贴和社会救济。因此,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创造一些简单、便利、安全的生产空间和活动内容,帮助留守老人参与生产活动,不仅能缓解其经济压力,还能促进老人之间的交流活动。

4.2空间类型

4.2.1开放性空间。留守老人与普通老人相比,心理上更加脆弱、缺乏安全感。因此在设计公共活动空间时,如果只是简单的一块广场,缺乏“向心力”,老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觉得很“空洞”,从而加深孤独感,该空间的使用率会很低。所以应该结合农村的特性和老人的生活习惯,提供激发老年人自主性、参与性的设施。例如:将石磨进行改造,引入能源储存技术,老人在进行活动时,既有实际性产物,又能储存电能(生产性);而人为活动就是一个聚焦点,会吸引其他老人的参与,从而使“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4.2.2半私密、私密性空间。留守老人在情感上更加敏感,且每个老人的性格不一样,提供开放性空间的同时,也要提供私密性空间,供老人静坐、冥想。但是私密空间并非完全封闭的,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提供部分“凹”空间,并且这些凹空间的向心点即视线的聚焦点要有景可观或者有活动人群。4.2.3锻炼健身空间。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农村老人对健身器材并不那么感兴趣,如果锻炼空间只是摆放一些健身器材,无疑是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的。因此,需要根据农村老人的生活习惯提供适合他们的运动设施。例如:油菜的播种、除草、浇水、施肥、收割这一系列生产过程,既可以引发采摘、榨油等一系列社会性活动,又促进了留守老人之间的交流活动。当然,结合劳作的运动锻炼空间并不局限于植物,也可划定一个空间作为与动物的互动空间,例如,赶鸭子、喂鸡等,这些活动既通过留守老人自己的活动获得物质收获,又能在群体活动中获得精神的满足。4.2.4绿化空间。农村留守老人缺乏情感慰藉,容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负面情绪,绿化空间提供留守老人接近自然的机会。①运用有季相变化和芳香型的植物刺激老人的视觉和嗅觉,使老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缓解其负面情绪;同时绿化空间能提高空气中的湿度和负氧离子。杀菌能力强的植物,如:侧柏、栾树、桑树等,这些都有益于老人的健康。②注重乡土植物的利用。农村本土植物在当地能更好地生长,并且农村的一些本土植物往往承担着生产功能,如茶树、板栗、桔、柚、柿子等。

5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将乡村景观和留守老人活动空间设计相结合,是景观设计行业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关怀留守老人这一既特殊又普遍的群体,改善其生活环境,是本研究的初衷。从景观设计的角度,结合老年人的行为、心理等多方面、多角度的设计依据,对乡村留守老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构建,为留守老人活动空间的初步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由于阅历和研究水平不足等因素的限制,该研究结论还只是阶段性的,存在些许不足,如调查基数不够、对留守老人生理及心理研究不够全面等。本研究未提及的深层次问题还有待大家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何人可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常改红.农村养老设施室外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以河南省三县(市)为例[D].郑州:中原工学院,2017.

[4]闫艳平,吴斌,张宇清,等.乡村景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防护林科技,2008,(3):105-108.

[5]赵一凡.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探讨[J].现代园艺,2017,(6):137-138.

[6]冉嘉诚.基于行为特征的养老院室内交往空间设计研究———以重庆市养老院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7.

作者:郑思 李天舒﹡ 李晶晶 曾小龙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