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居住空间设计的秩序性与行为心理特征,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和城市的迅速发展,室内空间设计成为近年来在艺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空间设计的秩序性入手,分析其构成形式、设计原则、影响空间秩序性等因素,并基于行为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其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及与居住空间的关系,以及基于秩序性行为心理机制提供的空间设计营造手法和策略,以期找到人的行为心理与建筑空间设计的契合点,更好地为现代居住空间的环境营造参考。
一、空间设计的秩序性
(一)室内空间秩序性的相关概述
室内空间,是指建筑围合的内部空间。决定空间设计效果的优劣,除功能等内容之外,主要还表现在视觉因素上。恰恰是这种视觉因素的支配作用决定着室内设计的专业概念,故称之为视觉概念。而视觉因素主要包括空间结构、界面造型、空间造型、空间色彩、空间材质、空间照明、活动陈设七大方面。但并非七条总和才能构成室内设计的概念,而是七大方面中的任意一项视觉因素,只要有足够清晰的表达强度,都有可能成为室内设计的概念[1]。秩序性,是指事物要按一定的规律有序存在。良好的秩序感可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周围环境及空间的关系。有利于减轻压力,从而获得安全感,确定自己的位置关系。秩序主要分为社会秩序和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就是按照生活作息的秩序来学习、工作、生活。而室内设计的秩序感属于社会秩序,它是通过人们已有的情感及知识思维等,创造出一个可以生活学习的物质空间环境,是一种人造秩序,属于社会秩序的范畴[2]。可以说,秩序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也离不开秩序。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秩序性是空间各组成因素间的客观存在,也是促进形成空间效果的重要作用。建立一个设计活动与规律之间的联系,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设计过程,就需要空间秩序性的构成形式。
(二)空间秩序性的构成形式
室内空间的设计基础,首先要对各个空间进行分区组合设计。各空间组成部分的关系,是研究空间秩序性的主要内容。通过流线设计来分割空间,其原则是不能出现交叉,要使其功能区域合理化及动静结合明确。其空间组合设计的规则主要有空间的渗透和层次的划分、空间的对比与变化、空间的过渡与衔接等。空间秩序性的构成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尺度与比例。尺度是人与物之间的比较,比例是物和物的对比,其比例的运用是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美学中最完美的比例莫过于黄金分割比,运用1:0.681的比例来划分空间是比较好的选择。二是渐变与重复。室内空间中重复排列的地砖、柱子及楼梯的台阶排列等都是重复的结构,这样重复的排列形成秩序化,使画面统一具有节奏美感的形式。渐变是有规律顺序的变动,是秩序的渐变形式和过程。三是对比与调和。室内设计中对比关系无处不在,空间色彩的冷暖对比、照明灯光的明暗对比、材料质感的对比等,使室内空间更有层次、更富有变化。调和则是将双方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手法是彰显个性的最佳途径。此外,还有节奏与韵律、主从与重点、对称与均衡、过渡与呼应、传统与变化、比拟与联想、单纯与风格等形式,这些都会反映出空间的秩序性。因此,空间秩序性的构成形式十分重要。
(三)影响空间秩序性形成的因素
第一,功能性因素,主要体现在功能的多样性和空间的使用功能需要。在功能的多样性中,有秩序的结构和形态在艺术形式中被广泛采用,其源于人对自然秩序的适应性。自然秩序相互重叠交叉,使自然秩序显得杂乱无章。人们的生活秩序与自然秩序相似,人们的生活秩序受自然秩序的干扰,在放松与紧张之间交替,其视觉感受在杂乱与整齐中并存。在空间的使用功能需求中,大多数场所首要的需求目的是物质使用,创造实用性的空间场所是第一位的,只有极少空间是精神需要的建设。人类最早的空间需求是居住,对空间场所要求相对简单,可防寒、避雨、防止野兽等简单需求。随着时展、文化进步,空间的功能开始有了新的拓展,建筑内部的空间变化丰富,不同的空间类型的空间秩序感存在差异,其空间类型模式主要有开敞空间模式、环状模式、线性条状模式等。第二,心理因素,主要通过行为和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的影响。行为是人们对于某种刺激的一种反应,人的行为特征主要是靠人的目的所决定。在空间设计中,人的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复杂与多样性,及空间和行为领域的依托,使我们从空间领域的角度分析人的规律与行为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在生活方式中,它反映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方式,具有时代性特征。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重要外在形式,是设计的出发点,其生活方式决定最终的设计。在社会组织中,主要表现在种族与文化对空间设计秩序感在跨文化的差异上。根据性别、年龄及社会地位的不同,空间秩序感离不开对人的研究。第三,社会文化因素,主要通过风格和民族因素的影响。随着时展,世界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带来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其主要体现在真假与虚实、模糊与清晰、纯粹与杂乱之中。在民族因素中,室内空间设计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设计师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设计出具有民族时代特色的空间,结合时代和历史文化,扬长避短。
二、行为心理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关系及应用
(一)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行为心理学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它可以根据人的心理行为变化而看破问题关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园林设计中就会运用其行为活动来设计动线,长时间在笔直的路面上行走会有些乏味,往往通过曲线的设计来丰富流线,使人们降低视觉疲劳的感受。这样的人性化设计不仅丰富空间形态让人们更好参观,还有可变的设计元素,增加空间的私密性。因此,在空间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因素至关重要,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室内空间的尺度与人的生理结构相协调时,人们心里会产生舒适感,可以放松身心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二)行为心理与居住空间的关系
不同的人对空间体验的需求各有不同,感受也有所不同。从人的行为心理对居住空间的影响角度来讲,人在居住空间中的行为主要有生理行为、工作行为、家务行为、休闲行为、交往行为和精神需求。这些行为影响着居住空间的变化形式及作用。心理学是一门探寻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在居住空间环境设计中,不仅追求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还要满足人类对环境的认知与控制,即首先要对人的居住心理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其次要营造出人们满意舒适的家居环境,最后在设计中要体现地域性和人际距离的关系,从而更有安全感和依靠感。私密性和从众心理也要考虑其中。从居住空间对人的行为心理的影响角度来讲,不同的建筑空间所表达的情感各有不同,人们在不同的空间色彩形态中的行为与情感有着丰富的变化,这就是空间形式对行为心理的影响。当空间遇到围合或相邻的情况时会产生封闭或模糊空间或开放空间,其使用功能有所不同。各空间功能是由用户的行为心理来决定的。在封闭空间中,空间更加稳定富有变化性。模糊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根据使用功能分为过渡模糊空间和可转化模糊空间。因此,空间功能对行为心理有着重要影响。
三、基于秩序性行为心理机制的空间设计营造手法和策略
(一)居住空间的营造手法
将居住空间形式和人们日常行为心理相结合,对空间的功能区域重新分析界定,将空间的关系和形式重新的组织与表达。从用户的行为心理和设计者专业技术角度两方面,形成对居住空间的设计指引和导向。如对人们的调查问卷结果和心理问题数据进行直观分析,将分析的结果运用在新的改造设计中,从行为心理角度出发对居住空间进行改造更新。或将传统的居住空间形式和功能,进行拆分重组,并对其开放私密的程度进行调整。居住空间的拆分重组是结合人的行为心理对空间功能的划分,使空间更具功能模块化设计,组成可伸缩连接的标准化单元。各模块化设计由各功能空间组成,包含过渡空间和辅助的功能空间,各模块均可通过交通空间或模糊空间进行组合。这些模块满足人们行为心理的需求,也可根据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拆分和重组。居住空间的开放私密程度是通过对其各功能空间的划分实现其空间属性,分为私密空间和开放及半开放空间。合理的划分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对空间开放私密的划分,使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二)基于秩序性行为心理机制的空间设计更新策略
为了保证总体布局与用户要求的多样性,应采取菜单式和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让用户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住宅。首先通过选择建筑形式、功能属性、组合形式、院落形式、结构形式、材质形式、室内配置来建立更新民居[3],这样,设计师和用户就可以选择各个环节的样式来组合出自己满意的空间模式。
四、结语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实用艺术,它是技术与功能总体性的协调,是艺术与生活整体性的结合。在对室内空间设计时,首先是功能关系,使空间功能合理化;其次是设计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各种设计方法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地规划与创造;再次是意境的营造,通过创造空间的意境,提高空间的个性化和文化艺术的内涵,从而创造出有特色、理想的空间环境;最后是通过行为心理的特征研究,设计出用户视听感官等多方面满意的住宅。室内设计要遵循空间秩序性的规律,根据其设计原则和构成形式,设计出功能完备的家居环境,提高人们的家居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叶铮.室内设计纲要:概念思考与过程表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周曾.室内设计的空间秩序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
[3]鲁豫坤.从行为心理出发的彝族传统民居设计研究——以红万村民居的改造及新民居设计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4.
作者:郭广宇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