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动中心室内空间设计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室内空间设计,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活动中心室内空间设计

摘要: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生课外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国内外大学生活动中心案例入手,以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分析为出发点,进行了创新型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的探讨。兼具趣味性、时尚个性、DIY自由等特性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可以吸引更多地大学生参与到团队活动中,并推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室内空间;活动中心

大学通常是青年迈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同于学业相对繁重的中小学生,也不同于忙生活与工作的成年职业人,大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占据了整个大学时光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活动中心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室内空间设计的状况对学生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中,如何帮助大学生有效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外界的交流等成为考虑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活动中心是大学设立的组织指导大学生进行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社交及组织能力,以及健康的心理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场所。

1国内大学生活动中心案例分析

为了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活动中心室内空间的设计现状,特选定了南京的两所大学进行调研、分析。案例1:南京大学敬文学生活动中心南京大学敬文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中心,由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普雷斯顿•科恩设计。活动中心在南京大学的仙林校区中显得格外地醒目,外形独特新颖,灰色的主色调、主楼的玻璃幕墙及简洁富有个性的几何造型让整个建筑显得更加现代。活动中心主楼的入口处采用交错式坡道,对人流走向有引导、分流的作用,看起来错落有致,富于变化。坡道旁设置休息区,学生可以在旁边休息、等待。整体色调为白色,墙面搭配红色的装饰,顶面的木色增加了空间的亲和力,条状的铝方通也有纵深感。相对于其他空间,多功能厅的室内空间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浅米色的柱子、酒红色的大背景墙及白色的顶面,色彩安排得井井有条,整体看起来非常大气又不失活泼,很适合大学生活动的氛围。活动中心靠外侧的咖啡厅位于楼梯旁,周围是一些学生活动团体的空间,包括各类沙龙室、工作室,体现了该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理念。总体来看,敬文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空间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当今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需求。但室内空间的色彩、造型及导视略显单一,缺少一些乐趣、个性和舒适性。案例2: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位于南京的仙林大学城,建筑外观与普通的大学校园建筑相似,在校园中并不是十分突出。两侧的大玻璃幕墙保证了活动中心白天的自然光照,幕墙周围为两层挑高的走道空间,布置了一些用于学生休息用的休闲桌椅,也增加了空间的舒适性。室内的整体色调与普通的办公空间相似,浅色的镜面砖、白色的顶面板及不锈钢的栏杆,让整个空间缺少了一些趣味性。学生党团活动室、学生工作室等空间加入了木质材料,增添了空间的亲和力,但在整个环境中略显突兀。活动中心的功能分区比较丰富,包括学生组织、创业指导、就业指导、学生小剧场等,但缺少一个富有设计感的视觉导视系统,标识和交通导向都不是很明显。走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会给人一种迈入某个普通的办公大楼的感觉,少了一点学生环境应有的活力和灵动。国外也有很多优秀的大学生活动中心案例,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整栋建筑像一个微型的校园,包括餐厅、剧场、办公室、会议室、休闲放松空间等,涵盖了大学生课外生活的方方面面。相比较,国内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建筑外形毫不逊色,但室内的整体设计普遍跟不上建筑的设计水平。室内空间的布局和形式往往与普通的教学楼、办公大楼相似,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诉求,布置了餐厅、水吧等休闲区域,但整体看起来还是比较严谨,少了一些个性。

2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现状分析

传统的大学生活动中心主要以一些小型办公室和表演空间为主,学生的参与度不强,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大学生活动中心的位置或者不清楚它平时的用途。目前,大学生以90后、00后居多,这个群体的思想与过去的年轻人相比,很有个性。如果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则会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利用率将会很低。经过调研,我们将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现状归为以下几点:

2.1校园低头族

手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特别是对于年轻的大学生们。无论是教室、还是宿舍、食堂,或者是道路上,手机低头族们比比皆是。学生们对手机的依赖会引发生理上的疾病,如颈椎、眼疾等,甚至会因为沉溺于手机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严重的话有可能引发语言障碍。

2.2大学游戏族

随着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手机、pad、电脑等都有大量的游戏可供大学们消遣,许多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的游戏世界,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游戏世界,不出门,不运动,也不和他人交流,连吃饭也是叫外卖。整日游戏对学习影响很大,生物钟颠倒影响生理,沉溺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则影响心理。

2.3动手能力不强

紧张的高中学习阶段,往往更重视与升学关系更大的学习成绩,而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相对比较弱。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理论,对创造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大学生们要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手工制作的训练,对创造性思维有着促进作用。

2.4集体观念不强,团队意识较薄弱

大多学生是家里面最受关注的人。他们相对自我,集体观念不太强,团队的意识比较薄弱。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是在相互合作与交往中得到发展的,而交往不当、不足,则是学生个性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障碍。[1]可见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大学生们需要学会团队的相处。

3新时代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现状告诉我们,传统的大学生活动中心需要在功能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大学生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课余时光。新时代大学生活动中心的功能设想如下:

3.1学生社会团体活动场所

社团活动是专门为大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而开设的,可以增进不同院系、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展大学生的交际圈,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3.2院系及班级学生活动场所

传统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利用率较低,可以提供一些用于学生活动的空间,增进院系、班级内同学的交流。特别是班级内的交流,对于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3.3面向学生的服务机构空间

每所大学都有许多面向学生的服务机构,如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等。在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们可以便捷地寻求到相关服务机构,获得各方面的帮助。

3.4学生工作室(项目小组活动空间)

大学生不同于中小学生,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和志趣相投的同学组成项目小组或小型工作室,从事一些实践活动或者自主创业的活动。大学生活动中心提供一些可租用的空间作为学生创业或从事项目实践的活动,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3.5DIY创作空间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专业研究显示,创造性思维与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进行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时,加入一些DIY创作的一些项目,如小木作制作、陶艺创作、花艺设计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课外生活,而不是沉溺于手机、电脑网游之中。

3.6娱乐空间、休闲空间、演艺空间

咖啡厅、水吧、书吧等休闲空间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同于校外,活动中心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可以DIY的休闲空间,如DIY聚会餐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有助于同学间的交流。初此,还有演艺厅、小剧场、健身房等场所,也是丰富学生课外生活、满足学生日常需要的场所。

4创新性的大学室内活动空间的特点

大学生的思想跳跃、个性鲜明,热衷于新事物的发现和尝试,这决定了新时代的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要富有朝气、个性和前卫。

4.1趣味性

不同于办公空间,也不同于中小学的活动空间,大学室内空间需要显得更有趣一些。正如大学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教科书式的教学难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提不起兴趣。空间的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们参与进课外活动中。

4.2时尚、个性

大学生处于20岁左右的年龄,对时尚、个性的事务更感兴趣。高中生活主要以学习为主,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追求时尚、表现个性。大学则不同,学生们开始了真正独立地生活,大多都希望表现得与众不同,来体现自己的独特。

4.3简洁、舒适

繁杂的学习让大学生更青睐简洁、舒适的空间。据调研,大部分年轻人比较喜欢现代、简洁的室内设计风格,色调偏向于黑色、白色、灰色,或者一些淡雅的纯色。

4.4DIY、自由

信息技术的发达给人们带来信息革命的同时,也让人们沉迷于虚拟的信息世界。学生的动手活动在减少,需要给他们增加一些激发创新思维的DIY空间,激发他们的自由个性。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的设计中,我们必须关注大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生活、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让活动中心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价值。正如国内学者在谈到学校建筑的功能时说讲:学校建筑的个别化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注重它的个别性,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素养,使学生成为他自己;学校建筑的社会化代表了学校建筑的功用性,讲求大工业化式的效率和批量化的人才培养;学校建筑的文化强调学校建筑的文化意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学生的反思性思考,既使学生了解过去,也使其为当前及未来生活做好准备。[2]学校的建筑及室内设计要体现教育理念的革新,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通过创新的大学生活动中心设计,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大学生活动中,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并推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宝来,主编.现代教育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89.

[2]邵兴江,著.学校建筑: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54.

作者:冯显静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