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表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内容摘要】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赋予建筑空间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地域文化原理为建筑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文章通过分析地域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指出地域文化能够突显建筑空间的时代特征、地域属性和文化精神,并且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阐释了地域文化原理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表现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空间;意境营造;文化精神

地域文化是人与环境关系在生活实践过程中的产物,因此具有归属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对于建筑空间而言,其蕴藏着长期以来地域文化精神的积累,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感知与体验,能够促使他们寻求自己所熟悉的、具有认同感的场所精神。正是由于这种文化内涵形成了人与建筑空间相互依存、相互制衡的关系,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融合。

一、地域文化与建筑空间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时代背景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将时展和地域文化的弘扬和创造之间构成和谐的关系,成为21世纪建筑发展新的起点。如果只是把建筑空间的特色形态寄托于传统或固有的文化元素中,则无法长久立足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中。当代建筑空间设计以及空间形态的营造,应当遵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原则,从“传统”中创造“现代”。即从地域建筑空间特性的分析中得出其独特的文化,再用现代先进的技术形式表现。对于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应做到既要区分差异又要全局考虑。在地域与全球的双重时空维度中,一方面,传承和发展地域本土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空间形态;另一方面,着眼于建筑空间设计发展的未来方向,顺应现代社会文化需求,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建筑空间。

(二)建筑空间发展的历史抉择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建筑空间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与地域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对建筑空间中的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但在地域传统文化与世界信息资源共享环境相互摩擦、相互融合的这一历史过程中,地域的自主性愈发单薄,场地精神的缺失以及大量建筑空间的雷同,使文化内涵与地域环境之间的联系被剥离,导致建筑空间形态的日趋同化,这对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此时,地域文化的重要性被人们所感知,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并存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三)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地域性与文化精神

建筑空间不仅是人类创造出的纯粹的物质结构,更蕴藏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建筑空间会潜移默化并且持久地对人类的生活方式起到影响。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尔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指出:“建筑的存在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地’,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通过建筑空间的营造,不但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形态和地域文化,而且还能使人们在建筑空间中产生认同感、归属感的心理,这正是建筑空间对于地域文化精神的传承。从一定意义上而言,建筑空间中的地域性主要体现在特定区域环境内的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源于人类社会价值信念以及生活习俗的不同。建筑空间是人类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建筑的感染力反映了人们对情感世界和理性世界的认知能力,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就犹如一座空壳,没有灵魂;反之,如果文化缺少了建筑空间的承载,就无法传承与发展。

二、地域文化原理在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往往运用具有地域性的材料及装饰等元素来表达空间意境的内涵。这些元素往往最能体现建筑空间的地域特性,通过汲取某种典型的地方建筑语言,用全新的结构、材料来进行诠释。地域性的材料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具有极强的识别性,每一个带有地域文化的建筑空间都结合着地域材料的特点,如徽派建筑的青砖、粉墙和黛瓦,营造了质朴、淡雅的空间意境(图1、2);皖南建筑高耸的马头墙,整片的白墙,大片的留白,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单纯、统一的建筑色调,将平淡自然的美渗透在建筑艺术中。材料中的色彩、质感与肌理是营造建筑空间意境的关键所在,人们通过视觉所感受到的色彩氛围,会对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建筑空间给人们留下的最初印象也因材料色彩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色彩的层次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并描述这个世界的质感,彰显的是一种文化的韵味与可回溯记忆的联想。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或坚硬或柔软,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人们的触觉上。只有把握好地域性材料所体现出来的色彩氛围以及质感与肌理的表现,才能增强人们的知觉体验,强化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的意境营造。装饰元素在不同程度上都体现了建筑空间所渗透出的地域文化,使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具有更加直接的感受与体验。传统装饰的图案、造型和构件是各个时代的产物,象征着当地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精神,能够唤起人们的回忆和情感上的共鸣。装饰元素作为具有象征、隐喻意义的表象符号,能够将人们的情感转化为可感知的外在形态,其传达的建筑空间的意境也将得到审美的升华。

(二)建筑空间情感的表达

建筑空间意境的营造是为了让人在与空间环境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理解常常带有主观印象,其情感的感受程度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所处时代和心境都有很大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空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想象,与此同时,当人们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和想象时,也就更容易融入整个建筑空间的大环境中。地域文化在建筑空间中情感的表达有助于人们找到归属感,这样的情感体验可以加强人们对空间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建筑空间通过具有地域性的材料、装饰、色彩等元素营造出来的空间氛围,给人强烈真实的情感体验,而人对空间的情感体验是通过多种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这种情感是人们的个人情感与社会地域情感的融合,是建筑空间多重意境与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共鸣。

三、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阐释

(一)恩施土家地域文化格局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汇聚地,具有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底蕴。恩施土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构建房屋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筑材料以木材、石板以及砖瓦为主。应用于空间结构装修中,有些木料只能使用在特定的位置。比如口诀“椿不顶天,脚不踏榉”,即是说椿木不能作为檩子、椽皮用,而榉木不能用作地脚枋、地楼板、楼板、楼枕枋。

(二)地域文化对于恩施土家女儿城建筑设计的影响

恩施土家女儿城由于受到山地地形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整个建筑群都采用了传统吊脚楼的歇山檐为屋顶样式。屋顶和房间两处位置的坡度持平,檐口曲线是用弯曲的木料做檐檩从而慢慢形成的,用材巧妙而简洁。随着建筑风格和材料的时展,屋脊顶饰更加强调其实用功能,建筑屋脊上覆盖的传统瓦窑烧制的青瓦主要是为了达到防水、防风的目的。女儿城的建筑墙面选择了白色作为底色,立面上用深棕色的构件作为装饰,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减少了现代元素的注入,给人们留下简朴厚重的印象。除了在建筑造型上对恩施土家地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表达外,女儿城的内部装饰也反映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其装饰图案主要取自土家族的传统历史、民族风俗以及图腾纹样。例如,商铺牌匾、土家人物雕塑、地面白虎图腾铺砖等装饰,都营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意境。恩施土家女儿城对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主要源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悠久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情感。因此,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要想成功地塑造空间意境,就必须使空间精神具体化,创造出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建筑空间,让人们能够真切感受到这份情感蕴藉。

四、结语

在当代建筑空间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地域文化原理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运用成为延续传统建筑文化精神的重要方法。同时,地域文化也成为将建筑空间意境与人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将地域文化的发展置于建立人与空间和谐关系的重要位置,从地域性的视角对建筑空间及其传达出的文化内涵有清楚的认知,体现了人类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尊重,这有利于建筑空间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时代模式——对中国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2).

[2]张纪强.地域文化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解析[J].艺术科技,2013(6).

[3]诺伯•舒尔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4]张祺.此景•此情•此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5]庄雅典.建筑的起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6]王大凯.论民居建筑艺术中地域文化的体现[J].装饰,2007(7).

[7]胡沂佳.色彩之于场所精神的向度研究——以江南乡镇建筑色彩为例[J].新美术,2017(4).

[8]石庆秘,倪霓,张倩.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核心技术及空间文化解读[J].前沿,2015(6)

作者:王金金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