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地域性表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以4种与地域性表达相关的理论作为研究依据,经过对数所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的校园公共空间存在“千校一面”的重复性设计,缺乏个性和地域性,得出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必须遵循地域性的原则,进而整理出地域性表达设计策略,以期对将来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地域性表达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地域性表达;设计
文化景观概念由来已久。SauerC.O.在《景观的形态》(1974)一文中就提出了文化景观的定义,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在1992年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地域文化景观(TerritoryCulturalLandscape)则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景观类型,它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类活动历史的纪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基于地域文化表达的视角,对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保护与更新设计现状展开调研,选择若干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探索大学校园公共空间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更新设计,总结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有助于塑造具有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风貌。
1地域性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迄今为止已有的建筑“地域性”研究相关理论有以下2种:
1.1场所精神理论
挪威建筑师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Norberg.Schulz)所写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CI)的概念。场所是静态的实体设施由场所的实体建构;建筑物、景观和美学特征的体现,身处场所中的人们互动,以及文化习俗起到影响作用,因此“场所精神”是人意向和体验的结果,大多数的场所特征起源自人们对场所的实体和功能方面的反应。场所理论包括3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人们对场所的情感要求;二是对场所活动的要求,考虑活动要求是场所的基本条件;三是使用者对场所归属感的要求,使用者对环境越熟悉越有安全感,越有方向感和认同感,同时可参与性和决策性越强,归属感也就越容易建立。
1.2文脉延续理论
文脉(Context)一词,最早源于语言学范畴,具有上延下伸的特性。文脉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针对现代主义强调建筑本身,忽略环境的做法而提出的。建筑要依附于周围的环境,以及周围的历史文化。
2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分类和特征
2.1分类
大学校园公共空间是在大学校园中存在于建筑实体之间的,为师生校园公共生活服务的、开放的、共享空间。广义地讲,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包括绿地、广场、庭院、道路、体育场以及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寝室等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本研究讨论的范围是大学校园中的外部公共空间,不包括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寝室等建筑内部的共享空间。
2.2特征
随着近年来大学校园的新建和扩建,大学的地理区域空间结构己经越来越大,并且结合城市,校园公共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的一部分。另外,校园公共空间场所为大学生提供了各种交往沟通可能性,因此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越来越重要。
3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遵循地域原则
校园公共空间是大学地域归属感的社会认知,公共空间是组成大学小样的重要因素,是相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配备,它是自然、人文与人工相结合。(1)广义上,大学校园公共空间遵循地域原则,可理解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发展历程不同、立足当地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对学校历史文脉的发掘再现,展现学校的个性和形象。(2)狭义上,校园公共空间设计遵循地域原则,主要强调视觉上和触觉上感受到的大学浓郁独特的地域特征的校园形象,是一所高等学院独有的名片式的风貌形象。(3)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来说,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为在校师生及周围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锻炼、娱乐和休闲的场所,遵循地域原则的设计,有助提升其归属感。
4地域性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4.1遵从地域自然环境
遵从地域自然环境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在影响和决定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自然因素中,气候是最基本的因素。②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城市周边的关系。③该地域的地形地貌特征,计成提出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理论正是针对这一因素。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从广义的地域性来讲,首先受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四川境内2所师范院校公共空间———绿地为例(见表1):成都师范学院校园绿地(见图1)和阿坝师范学院校园绿地(见图2)进行对比分析。从图1、2和表1可以分析出,2所大学虽然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是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有巨大差异,且温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公共空间中植配也不相同:地势平坦的成都师范学院以大型乔木如银杏、天竺桂为主,配合变色叶灌木南天竹等点缀,开阔的空间再铺上草,人为造成高低错落的公共空间。山地下的阿坝师范学院公共绿地本身地势高低起伏,因此景观以小巧、精致为主,大面积种植低矮植物,乔木也多种植二乔作为点缀。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从狭义的地域性来讲,主要指公共空间设计要依据城市周围的建筑环境和所处具体地形。这是具体影响和制约校园公共空间和平面设计,乃至空间形式的重要因素。仍然以前面两所院校为例,成都师范学院在城市中,且地势平坦开阔;阿坝师范学院在汶川旅游风景区中,且地形地势复杂,因此公共空间尺寸大小区别明显。
4.2尊重地域历史文化
文化,包括校园文化,是人与地相互作用的产物。特定的地理环境、人群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也影响到特定大学校园的公共空间形式。每个校园都有自己的历史、独特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发展目标,这些都是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充分研究的,所以校园规划建设不能单凭某领导或设计师的喜好,既要依据当代建筑、景观技术科学的发展,又要展现现代校园建筑和景观的水平。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广场公共空间(见图3)尊重大学历史文化,在校园新址重建当年最初建校时的校门,并将其作为校园广场一景;将最初建校时的校训作为校园广场一景……让川大师生铭记校园文化和校园历史,且成为四川大学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
4.3尊重地域民俗习惯
所谓民俗习惯,指的是民间流传的各种文化习惯,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生活环境下经由长期的熏习而形成的。民俗呈现为一种相应稳定的惯势,不易改变。我国地域幅员辽阔,各地区民俗习惯各不相同。在大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中,可充分提取当地民俗符号,适地的文化支撑是一个校园公共空间作品的灵魂,民俗符号作为一种文化元素渗透在景观作品中,丰富了设计携带的文化内涵,体现出规划区域的乡土特色。从学校生源分析,阿坝师范学院学生以羌族、藏族为主,校园内各类民族活动经常举办(如图5)。从图4中的体育馆和图5中的图书馆建筑造型看,建筑主体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吸取了一部分传统羌寨和藏寨的建筑符号,但民族地域性不够突出。阿坝师范学院公共空间民族性不够突出,图5中绿地滨河景观可见,亭子的造型是传统中式,驳岸铺石也是传统中式造景的手法,没有结合藏羌少数民族符号的造景,地域性表现不够。
4.4尊重大学师生情感
学校师生是校园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我们规划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而是人们在空间中所获得的体验。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前身是四川华西医科大学,20世纪30~40年代,华西坝是个“藏龙卧虎”之地,众多专家学者汇聚于此。华西钟楼(图6)建于1926年,为美国纽约柯里氏捐建,是华西坝地标性建筑。历经90年,虽然大学已经更名、周围的建筑、景观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钟楼却还屹立在华西坝。华西钟楼作为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早已融入这所学校的历史和师生的情怀。大学校园公共空间一切的设计内容都要围绕大学师生来完成,在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建设时,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的感受,让人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运用适当的材料和科学的设计方法来实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保护,让师生对校园的情感得以抒发。
参考文献:
[1][美]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符英.2004高校新校区规划与建设热潮下的隐忧[J].规划师,2016,04
[3]王钦.大学校园地域性特色设计思考———以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为例[J].四川建筑,2011,4
[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著.黄兰谷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5]王建国编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张芷娴 单位: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数字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