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经济学研究型课程设计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教学内容专题化
传统的经济学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核心课程,大多是按照理论演进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地进行讲授。诚然,这符合人们对未知知识的探索规律,但即使其间穿插有案例讲解与分析,往往也是对理论问题的阐述和说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仍是“灌输式”的。事实上,如果将课程内容合理分割,有序安排,则可以将重点内容以专题形式呈现。采用模块化和专题化研究的教学模式,可以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和传统教学体系相结合,提出问题,并从多角度、多方位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相互协作,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郑海涛,等,2012)。这一方面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体现出课程的研究性,要求学生在教师给定的专题范围内,结合自己的兴趣来展开研究。例如,在《产业经济学》课程中,笔者就曾经以“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改造”“信息化与工业效率提升”等问题作为专题,要求学生选择相应的专题作案例准备和研究陈述。事实上,上述专题与理论学习中的产业组织模式和效率密切相关。通过让学生参与这些专题的研究,既帮助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其动手研究的能力。
2实验设计应用化
由于现代定量分析方法的丰富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先进,经济学教学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实验内容。一般而言,经济学实验设计在流程上主要是“引入问题、分组实验、交流质询、总结提高”(徐建豪,2012),这与理工科实验设计相比并无二致。但从内容上讲,经济学实验设计并非像理工科课程教学实验那样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例如,针对《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理论课程而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仿真模拟》等实验性课程,就是为了弥补理论课程过于枯燥这一短板。而为了提升研究型教学效能,就必须将实验课程与现实情况紧密结合,使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一方面,应为实验课程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以丰富其实验内涵,例如大数据分析平台、可视化数据指标、典型经济案例等等。上述现代化手段的运用就需要任课教师处处留心,日积月累。另一方面,在实验指导上,任课教师应抓住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并利用一定的工具来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比如,针对某一产品的销售量预测,既可以用ARIMA模型进行分析,也可以用灰色理论建模,还可以作平滑预测。通过不同方法的探索和差异性结论的总结,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
3教学方法现代化
一门较为成功的研究型教学课程,不仅需要好的内容和实验设计,还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技术、演示工具、统计及计量分析软件、模拟软件的出现,更有助于利用经济学的专业视角来认识和解释现实世界。因此,目前大多数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中引入了相应的工具软件作为应用,而掌握上述软件操作技能也成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基本功。但这远远不够,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其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成为切实改进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良好契机(潘娟,2012)。一是任课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慕课资源,相互学习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教学手段;二是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课题研究及时地与有关专家或人员进行交流,通过资源共享、资源互补来提高信息搜寻的匹配度,以帮助研究的开展;三是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或设计,及时并取得反馈,从而能够起到改进研究的目的。可以说,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手段将会越来越多样化,结合具体课程来使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升研究型教学的实施效率。
4组织措施精细化
一门好的研究型教学课程,当然也离不开有序的课程组织。
这包括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方面。课前组织,主要是教学团队的组织及案例材料的准备;课堂组织,主要是教师教学的同时引导、启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过程;课后组织,则侧重于制定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这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优秀的教学团队。由于研究型课程涉及面较广,除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较为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那些“从学校到学校”且较少在外调研的教师而言,实际经验的缺乏往往成为开展研究型教学的一个主要障碍。并且,在实际研究中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并不仅仅依赖于经济学专业知识,还涉及到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一个优秀的研究型教学团队,就应该既包括本专业的指导教师也包括一定比例外专业的指导教师,还包括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导师。在组建导师团队的同时,还需要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案例库,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
二是有序的课堂组织。
研究型教学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一个重大不同点在于,传统讲授形式以教师授课为主,而研究型教学则要求学生参与更多,甚至在某个阶段学生的研究还会成为推动课程教学的重要力量。为此,任课教师需要更为透彻地领会教学大纲,把握教学节奏,合理划分教师讲授与学生探讨之间的关系。要在学生有成果出现的时候及时提供展示的机会,又要在学生遇到研究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辅助。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把握问题,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形成“教师教,学生研”的良好局面。例如,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要有效衔接理论课与实验课:可在完成回归模型基本推导讲解后安排一次2课时的实验课;在完成White异方差检验、LM自相关检验的讲解后,再安排一次3~4课时的实验课。这样一来,可通过及时的训练来巩固知识,掌握和提高知识运用水平。
三是科学的考核体系。
难以定量化考核往往是研究型教学课程执行中的一个难题。由于研究题目可能涉及多学科知识,致使难以用单一标准进行评判。由于研究难易程度不一,致使对研究成果的优劣程度较难作出区分,特别是对那些探索失败的研究选题。由于研究往往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如何有效区分不同学生的贡献程度,防止“搭便车”行为,是关系到能够有效激励的一个问题。所以,一个科学的考核体系,可包括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成绩评定小组,使得学生的实践作品可以获得更多维度的评价,有助于其进行改进。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研究成果的成绩占比来有效激励,给予课程研究成果以一定的期末成绩,这也能起到激励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的目的。
作者:黄潇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