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SE模式下经济法课程设计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S-ESE模式下经济法课程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S-ESE模式下经济法课程设计论文

一、提高认识,因势利导

(一)认识经济法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1.经济管理系的财经类专业需要经济法基础知识和技能

懂经济、懂法律是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体现。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办事是现代社会人基本的行为规则,我们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尤其作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深入学习经济法,以此提高财经类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体现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有的综合技能,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经济法课程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增强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应用技能的培养显得更加重要。而运用模块化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结合,采用模块化案例讨论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能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认识我们学生的特点和我们的培养目标

1.高职学生基础薄弱,过多理论讲解会消化不良,导致厌学

高职院校的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大都是不会学习,也不爱学习。因此,高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不高,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另外,高职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对学习以外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接受程度高,但是钻研深度不够。

2.s-ese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要实现岗课对接,注重能力培养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以创新的S-ESE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内涵建设的突破口,强化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始终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技能训练为重点,既强调职业通用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特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设计,将培养目标分解落实到课程建设中,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的统一的教学体系。

二、找对方法,循序渐进

(一)整合教学内容,强调实用、够用

高职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不能不分轻重,面面俱到,而是要遵循高职高专教育“以岗位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和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按照教学过程的实际要求进行概括和总结,对经济法教学内容的进行取舍和整合。我将经济法课程内容分为三个方面:法律基础理论、经济实体法律、经济程序法律。

(二)议案学法,模块化推进

我将经济法教学任务的68个课时,分为四个教学模块,以模拟诉讼的方式逐个推进:第一模块:民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含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合同和担保;诉讼时效等。第二模块:公司法案例诉讼20课时,包括公司设立条件;公司章程的章程制定;公司的经营过程等。第三模块:劳动合同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括劳动合同的拟定和劳动仲裁等。第四模块:知识产权法案例诉讼,16课时,包括商标权、专利权和著作权等。

(三)突出能力培养,实现岗课对接

1.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创新现有的法律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模式没有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作为培养的目标,这一理念直接影响整个教学体系。因此须首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全面的以养成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其次,应完善法学教学课程体系。全面的法律思维应兼具学理性和实践性的思维能力,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以法律思维培养作为导向,进行多元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模块化案例教学法将学生置身具体案例之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案例中的人和事进行判断和推理。

2.培养学生法律语言的表达能力

模块化案例教学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设计模式,以活动设计、角色参与为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模块化案例教学过程由理论到实践、由简单到复杂的关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交际场合的普遍律。在每个模块中都安排了精选的案例、活动设计和测试内容,让学生用法言法语来表达的所思所想,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法律语言表达与沟通的实践过程。

3.培养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

法律文书是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仲裁、公证机关在诉讼活动和非诉讼活动中制作和使用的各种文书。每个法律人都离不开法律文书的制作,法官要制作判决书,检察官要制作起诉书,律师要写辩护意见等。因此法律文书的写作非常重要。法律文书既要反映实体法规定,体现对案件处理的实体决定;也要反映程序法的规定,体现对案件处理的程序规定。模块化案例教学法由学生自己撰写起诉状、答辩状和判决书等,为其提高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提供锻炼机会。

三、付诸实践,不断探索

下面以第一模块为例,对整个模块化案例教学法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说明。第一,确定班长为本次模拟法庭的总导演,再把班级同学分成3组,各组选出组长1名。明确导演职责:监督、检查各组任务完成,观察各组成员对案件讨论和材料准备的参与情况;负责各组之间联络和协调,注意各组任务的衔接和配合。明确组长职责:组织组员讨论案件,收集、总结组员观点,负责庭审材料和道具的准备;负责对本组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和具体贡献进行评价。明确各组成员职责:立足本组角色定位,每个成员积极思考、发言;梳理发言内容,形成完整、严谨的观点材料。第二,给出案例和问题,各组研究案例、思考问题、总结观点、相互点评。精心选取案例,要求精确、恰当,带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教学案例的针对性,能强化经济法教学的目的性。提供案例:甲、乙、丙、丁是朋友关系。2000年3月1日,四人同桌喝酒。席间,甲、乙签书面合同,乙向甲借款一万元,借期一年。丙签字愿做保证人,丁签字愿以自有房屋做抵押。2000年3月5日,甲将一万元现金交付于乙。此后无话。2003年3月3日,甲要求乙偿还一万元借款并支付三年的利息,乙声称已过诉讼时效,不愿还款。甲遂要求丙、丁承担责任,也遭拒。2003年3月10日,甲将乙、丙、丁人告上法院。提出问题:(1)如何认定甲、乙、丙、丁的主体资格?醉酒状态是否影响一个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为什么?(2)甲、乙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是否生效?乙是否要还本付息?为什么?(3)乙声称已过诉讼时效是否有法律依据?为什么?(4)甲、丙之间的保证合同是否成立,丙是否要承担保证责任?为什么?(5)甲、丁之间的抵押合同是否成立,丁是否要承担质押责任?为什么?(6)法官该如何判决此案?第三,抽签决定三组的角色分配:原告组、被告组、法官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各组内部再分工,准备庭审材料:起诉状、答辩状、判决书等,指导老师在各组准备过程中,对其分别辅导。步骤如下:①各组立足本组角色背景,再次研究案例和问题;②各组寻找出对己方有利的法律依据和证据;③原告组根据案例写出起诉状一式三份,自己一份,法官、被告各一份;④被告组根据起诉状写出答辩状一式三份,自己一份,法官、原告各一份;⑤法官组根据起诉状、答辩状写出判决书一式三份,自己一份,宣判后发原、被告各一份;⑥各组写出发言稿,准备证据材料、标牌、法槌等;⑦导演组织排演,各组就排演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修改。指导老师老师参与讨论,适时引导。第四,组织庭审。各组推举表现优秀者代表本组参与庭审,分饰原、被告及其诉讼人和法官、书记员、法警。将教室布置成法庭,严格按照庭审程序进行。第五,导演点评,根据表现情况给组长打出参与此次模拟法庭的得分。组长给组员打分。第六,老师点评学生表现,指出成绩与不足,将相关法律知识和技能再进一步系统化阐述。①点评合同成立与否等实体法律问题;②点评庭审过程中的法律程序问题;③点评法律文书的写作问题。

四、结语

S-ESE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经济法模块化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实践性应用能力的训练,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经济法的案例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系统化和引导功能。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目标。经济法的模块化案例教学法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将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寓于学生的实践之中。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双向沟通,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学习。教师运用案例这一中介,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参与性强,主动性与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时案例教学法中的典型案例,都是为说明问题而设立。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案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把握,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吴涛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