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元需求下的英语课程设计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大学英语学习动机与激励机制的变化
高一虹等在Gardner和Lambert学习动机变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将中国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三大类:工具型动机、文化型动机和情境型动机。进而又可细分为内在兴趣、学习成绩、学习情境、出国、社会责任、个人发展以及信息媒介等七个动机类型。在日益快节奏的校园生活中,新时代的大学生分分秒秒感受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交往的日益密切。英语学习也呈现出快生活下的“快餐化”、“菜单化”、“即时化”和“数字化”等新的趋势。“快餐化”突出反应大学生群体迫切希望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英语综合技能的快速提升。随着手机、平板、网络在课堂的便捷运用,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的易得性,网络学习、自主学习对于大学生有较高的动机要求,因此学习的持久性和效度难以恒定。社交平台的引入、网络接入的实时性使得英语学习不再是传统的师生之际的“教与学”,越来越转变成信息的“输出输入”与“接触反馈”。与以往的学生相比较,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数字化”则是体现了数字技术日益成为社会主流的现实情况下,从教学、作业、交流、测试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学生主动或被动地在数字环境下接受知识,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加强学校的数字化改造,尤其是硬件设备和软件互动平台的建立与维护,由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向数字接触。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应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具体到大学英语教学,即主体教师对于客体学生之间的激励方式与手段。教学激励制度更多的是通过非物质的鼓励手段,促进英语学习的成长与进步。在新的教学改革中,如何提升学生对于教学的满意度、如何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如何密切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的互补,都需要改革者充分调查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开拓创新。
二、大学英语权重比例的变化
近些年,由于基础英语教育阶段水平的普遍提升,普通高中毕业生已具相当的英语能力。突出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词汇量的掌握较好,口语表达能力较以往大为改观。与此相对应,大学英语的基础课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部分高校减少了大学英语的学时数,由小班教学趋向于大班授课,部分学分性质由必修改为选修课。这一轮的大学英语改革的主要方向一是消除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实现无缝对接,二是解决学生的客观需求与实际教学之间的脱节,努力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多元化、因材施教。在英语的存废问题上,高考英语也经历了“主张取消”到“减少权重”到“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样一个认知过程。高考英语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反拨效应”日益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基础英语的地位和比重实际上并未减轻,相反多次测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对教师予以更大的挑战,其重要性和关注度更是超越以往。新的《课程要求》即将新鲜出炉,许多高校的先行探索表明,在新形势下,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大学英语的必然之路。面对参差不齐的教学对象,课程设计必须做到分层、分级、分步。不同的学校可以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特点、生源水平、教师队伍、教研力量,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任务,明确教学方向,确保教育质量。多年来,大学英语四、六级一直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近期四、六级的频繁革新举措也反应了社会对于其期望值的增大和权威性的认可。伴随着四、六级通过率、优秀率、平均分的不断提升,四、六级考试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成绩总体提升,信度、效度有所折扣,纵向的评价尺度不再那么精确。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程的要求会有所松懈,缺乏进一步提升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要淡化应试考试的权重,减少四、六级考试与学分、学位之间的关联度,引导学生从应试到素质提升的观念转变。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加大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知识,适度和专业方相结合,做到通识教育与技术工具的有机结合。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是沟通世界、了解新知的一座桥梁。在当前的条件下,基础英语应予以适当保留,一方面做到与基础阶段的衔接,另一方面为学术英语与拓展课程奠定基础。从全部学分配置的层面看,大学英语课程的地位应得到巩固和提升,这也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发展。
三、大学英语评价体系和定位的变化
长久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期中、期末表现以及四、六级成绩来衡定的。应试技巧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英语状况。书面考试的客观题比例很大,题型千篇一律,会造成学生学习僵化,割裂语言实际运用的灵活性。教师在有限的课时里安排听说内容本就捉襟见肘,加之学员众多,往往口试分数只能靠教师的“一面之缘”,随意性较大,分数也较为主观武断。新的课程设计改革强调信息化的引入,计算机等多媒体不仅引入课堂,同时在课外也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先期开展“天空教室”、“在线测试”等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机器记录的分值更加具化,有效性得到极大提升。在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适当减少应试考试的比重,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体现学生能动性的课堂表现和课外学分奖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要与时俱进。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和语言工具的运用,新的课程体系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内涵,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树立国际化意识,培养双语人才。与此同时,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的引入,使得大学英语课的外延与内涵都有所拓展,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语言能力培养。
四、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计改革的畅想
面对新的课程设计改革,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加强语言技能的培训,同时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会使用最新的教学设备,在思想观念上做到与“信息化社会”同步。学校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进修与出国深造的机会,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将先进的教育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新的课程设计鼓励教师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开设具有个人特质的课程,适当引入交叉学科,以利于教师在教研上的个人发展。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课程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做好调查研究,对于“一般”、“较高”、“更高”要求的学生做到合理的分层,打破过去大一统的分班模式。可采取报告、工作小组、分组讨论、个别辅导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在保留基础课程的同时,应开设多种拓展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英语论文写作、学术英语、专业英语等课程,使得课程突破词汇、语篇的束缚,上升到真正的工具课。在语言测试过程中,应引入更为客观的评价体系。对于不易量化的课堂表现,教师可开展“形成性评估”,着眼于学生的综合表现,淡化客观分数的绝对比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发学生的潜力,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手段开展互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动能,通过师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促进各自发展。
作者:韩涛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