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高职课程设计中应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因材施教在高职课程设计中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因材施教在高职课程设计中应用

[摘要]由于高职生源的渠道增加,高职学生专业课程如何展开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越来越受到关注。从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入手,阐述因材施教的必要性,以数据通信专业课程为例,论述“因材施教”教学设计的思路和应用。

[关键词]“因材施教”;数据通信;能力

高职课程设计的目标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高职教育必须指导学生根据就业市场状况及自身的知识基础、智力能力,对专业与课程实施个性教育,使其具备更精、更强的技术技能,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针对生源多元化的现实,因材施教,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学生的基本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的生源有两类:第一类是通过单招升学,而此类招生还分成两种生源:一种面向普通高中,通过高职学校提前单独招生考试升学;一种是三校生(职高、技校、中专),通过高职学校的对口招生考试升学。第二类是普通高中生参加高考录取,批次大多在本科院校之后。从三校生升上来的高职生,与从普通高中升上来的高职生,在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的基础能力明显有差距,映射到专业课程学习的时候,主要体现在学习吃力、理解缓慢、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继而产生学习畏难情绪,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主动性。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引导,很容易对专业课程失去兴趣,情绪低落且有自卑感。

二、“因材施教”的内涵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实行“因材施教”,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材施教”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递,也不是针对特定教学目标的学生的批量化生产,而是一种学习引导,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学习兴趣,并以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思维模式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业成就。“因材施教”承认和区分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差异性,通过不同的课程结构和教学设计,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控学生的学习基调和节奏,衍生出持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形成他们自主探究的习惯和不断学习的后续力量。数据通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组建、维护和管理网络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组建网络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动手能力。而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能力的差距,要将“必需够用”细分开来。根据生源的差异,把普通高中升学的高职生(普通高职生)和三校生升学的高职生(对口高职生)的课程按不同的顺序和结构设计,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普通高职的教学目标更侧重于系统化,对口高职生的教学目标更侧重应用技能的掌握。因此,数据通信课程设计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模式面向普通高职生,采用由浅入深,教学线路为“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的组建”→“广域网的组建”→“网络性能与安全”;另一种模式面向对口高职生,采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教学线路为“架构企业网络”→“选择网络设备和连接介质”→“实现相邻设备之间的通信”→“实现远距离设备之间的通信”→“保证网络应用的实现”。

三、数据通信课程设计

数据通信课程希望学生将网络技术作为一个基本技能应用,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产生学习动力,进一步获得学业成就满足感,增加学习信心,从而提升自主应用能力。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只是保留必要的基础知识,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要,兼顾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入学的层次不同,造成不同的学习接受差异,教学设计是要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理解,对于部分较为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微课教学视频以及多样化的实践项目练习。

(一)教学内容组织。面向普通高职生的教学内容采取分层次教学,步步递进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在授课阶段采用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进行网络组建讲授时,可以设定为:第一层,网络的概念和分层协议;第二层,最简单的网络构成;第三层,多个局域网组成广域网;第四层,网络的性能优化。分好了层次,从第一层开始,逐渐进行讲解。技能操作配置也根据四个层次由浅到深,同时重复和强化低层次内容,既让学生获得把握较低层次知识内容时的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又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需进一步努力学习。面向对口高职生的教学内容则采用拆分模式,一开始则分析实际应用中的网络组建维护问题,以此作为主线,将理论知识掰碎融合到实践技能训练当中。普通高职生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对口高职生则是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补充理论知识,增强实践应用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不同类型的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勇气是不同的,“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通过一个自己最熟练的、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学习知识,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能力。

(二)教学手段和技巧。学生如果对所学内容有较强的学习兴趣,那么能够更好地掌握一门专业课的知识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兴趣点不同。有的学生倾向于在实践中对所学课程产生兴趣;有的学生倾向于在听教师的授课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有的学生倾向于在和学生互相讨论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数据通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学习、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关注学习过程,强调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的能力。数据通信课程设计任务驱动,将课程系统化模块的理论知识分别与任务单结合起来,每个模块通过教、学、做一体强化理解和应用。对于普通高职生,思考就是按部就班,从粗浅到深入、从理性认知到感性掌握的过程,符合一贯以来的学习模式和步骤;对于对口高职生,他们最喜欢的就是直接动手操作,操作过程中碰到困难再去询问。因此,拿到任务单去完成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理论知识,对于对口高职生而言,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不同的需求驱动,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材施教”还包括根据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分配任务来区分教学,根据学生独特的学习需求来分配课堂活动,促使具有较高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提升,而那些挣扎向上的学生会得到适当的支持,保证没有学生会落后。2.分组学习,团队合作分组式“因材施教”是教学方式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达成小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普通高职生的分组,在课堂学习中可采用小组式推进学习,发挥小组帮扶作用,以“尖”带“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指导辅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在指导辅助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自己;而学习较差的学生通过接受辅导,逐渐走出学习困境,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口高职生的分组,主要区别不同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以及组织分工素质的高低。对口高职生同学之间更多体现的是带动作用,对于小组学习不体现在“强帮弱”,而是强调团队协作素养的形成、集体荣誉感和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任务教学的环境下,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加强,本组内部的分工协作成为一种自觉意识,对于任务的分析和解构能力也随之增强,团队荣誉感和团结性增强。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详细的学习情况,只需“因材施教”地帮助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发挥所长,在一种更加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考核内容和方式。将考核内容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案例讨论分析、线上理论测试、实验考核的动手能力等,对学生综合技能进行过程考核,力求多方位公平准确地检验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让每位学生通过考核对自己的阶段学习真实情况有一定的认识,明确自身有不足,认可自己努力学习的进步。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主导进行成绩评定和学生为主体互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平时分组讨论和分组任务时的个人表现及完成情况进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纳入学生的期末课程成绩。同时期中和期末考试,也可以设计行业案例分析题或综述题,来检验学生的学习理解应用效果。另外,在进行小组讨论和分组任务时,可以让小组成员以适当的方式互相评价各成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通过互评进行思考和比较,促进辨识能力和团队责任能力的提高。

四、“因材施教”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上升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认清为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师用心的指导引领之下,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善于创新,敢于开拓思路,成长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一)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每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智力差距,都有不同的个性化潜能。“因材施教”的“材”不一样,决定了发现和引导的方法不尽相同。教师依据学生个人的潜质培养学习习惯,才能激发学生长久和持续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转化为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的“教”。是为了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以自主探究和体验学习为主,老师的讲授和协作都成为满足学生完成任务项目的需要,学生能获得更真实的学习感受,增加学习的内驱力。在信息化教学手段日益增强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学习资源,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专业化和技能化层面获得更多的机会。

(三)实现“人尽其才”。当教师对学生有了透彻的了解,让合适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以达到生知相宜的效果。高职教育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统一的生产线螺丝钉,而是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应该能达到的水平,具有他们应该具备的才华和能力,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J].教育研究,2009(11):87-91.

[2]邓向峰.电子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因材施教[J].华章,2013(11).

[3]李冰艳.任务驱动法在五年制高职汽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2014(9).

作者:嵇静婵 单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