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设计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加之疫情“黑天鹅”的影响,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紧密结合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以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职业素养训练与指导、求职技能训练与指导、就业权益保护与指导为导向,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因此,分析并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未来就业及高校长足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设计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文件,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2017年党的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2020年面对毕业生人数创新高和肺炎疫情双重压力,多次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大学生就业是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自身来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引导大学生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过渡的关键。对高校来说,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关键。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874万,再创历史新高。而在毕业关口,又遭遇了疫情“黑天鹅”。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生们不知何去何从。《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能弥补大学生对未来就业的未知,引导大学生对未来作出合理的职业规划。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需求,了解自身优势及不足;引导学生以职业为导向,丰富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明确职业目标和未来的方向,为高质量就业夯实基础。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仅按教育部的要求进入课堂,但并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对未来大学生就业所能发挥的实效性。虽然部分本科高校认识到该课程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还是未能提升到一定的战略高度,并制定相关措施付诸实施。如很多高校在排课的时候,都是先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思修、语数外公共基础课排完,最后才开始安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所以受教室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大部分是多个行政班级合班上课,人数多达200~300人左右;而且大部分课程只能安排在晚上及周六日上课。这种人数过多的大课堂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低,收效甚微,尤其表现在自制力差的高职学生中,普遍出现课堂上的“低头族”“修仙人”和“手机党”。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高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仅是向毕业生们介绍就业形势政策和提供理论性的就业指导,更要分阶段系统性的教学。应该从大学新生们一迈入校园起,就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规划大学生活,规划未来就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应是一门系统性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高校需要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每学期的课时,系统化的模块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匮乏。教学资源既包括课程资源,也包括教师资源。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老师一般是具备“职业指导师”资格的行政人员、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以及从事就业工作的就业办教师团队。他们学科背景多样,但不具备系统理论知识和实际职业指导经验,对学生的就业辅导显得空洞,容易变成“思想教育课”①。一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学习培训机会;另一方面,缺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精品课程资源。所以,教师仅凭个人教学经验,无法将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素质训练、求职技能指导以及形势政策教育等课程模块有效整合,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四)教学形式单一。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理论性强,以教师结合PPT讲授为主,寄希望于学生自己学习理论知识来强化就业指导。但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不难发现,理论指导课只能启发为数不多的学生,尤其是在大课堂下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单纯的理论教学是达不到该课程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以及思政目标。虽然有些高校在课程中加入了部分实践教学,如专家讲座、组织模拟招聘等,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其课程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战性还需进一步提升②。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设计的建议
(一)构建全程化的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内容设计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建立覆盖全员的全程化、系统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③。以高职院校为例,大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大学校园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中学时代,大学新生对于这种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会不知所措,感到迷茫④。这个时候,特别需要一位启蒙老师,指引着他们规划大学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这个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程目的就在于帮助新生们确立目标并定位人生方向。大二阶段:职业素养训练与指导。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技能、行为、作风和意识等多方面的综合品质,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⑤。这个阶段,大学生通过课程体系的引导,要学会培养多种通用能力,注重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培养。大三阶段:求职技能训练与指导。这个阶段,要帮助毕业生全方位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及就业动态,为毕业前夕的就业准备做好最后冲刺。
(二)夯实师资力量,丰富课程资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同于专业课程,学生对授课教师的经历有着较高要求⑥。组建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授课团队是进行课程建设和授课效果的人力资源保障⑦。因此,针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培训,不应局限在传统的职业资格培训等方面,还应结合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实际需求,开展如网络操作能力、经营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不断提升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促使他们逐步向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发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在线开放课程资源的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一方面,打破师资力量单一的限制。通过邀请有经验的职场精英、企业boss、HR、行业专家等与在校教师共同制作课程资源。不仅解决了校外人员因工作原因无法入园授课的限制;而且让学生直接对接现身说法的专家,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更高。通过进入企业拍摄一个真实的职场工作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感知行业、企业、职业等。另一方面,打破了授课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无论是高职或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们在毕业当年大多都在外实习,这一阶段的毕业生们还是急需相关的就业引导。通过教师们对在线开放课程的信息推送,学生随时随地即可接受相关的就业指导,舒缓心理矛盾,解决就业难题。所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在线精品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三)丰富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线上课程资源的优势;另一方面,通过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⑧。学生在课前及课后自己通过课件、微视频、阅读预习、听播客等外化学习,自主支配学习时间,自学完成相关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自学能力,还可以打破教学学时的限制,让课堂的有限时间更有针对性地用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技能的训练。2.项目合作教学。项目合作教学通过建立项目小组,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通过创设主题—任务驱动—组内协作—评估反馈,解决预设的目标问题来完成相关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独唱者和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参与过程及合作性⑨。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能力提升的促进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参与活动,学生既能更好掌握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公开演讲、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求职中企业十分看重的职业技能。3.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能够与“线上线下”第一课堂互融互促,把就业指导课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园延伸到企业。其打破了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以实践性的职业活动为导向,旨在实现就业指导课从“理论教学”向“知行合一教学”的转变。所以,学校应充分整合资源,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体验类课程⑩。比如: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交流,选拔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在多媒体上宣传报道,进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简历大赛、模拟求职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发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学习热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调查、人才市场调研、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认知、企业见习等校外活动,提高就业创业的认知学习。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职业兴趣和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完善和改进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构课程教学环节、丰富课程资源、开展多种混合式教学,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目标,顺利就业。
作者:梅林 单位: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