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财经课程设计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从高职目前的专业财经课程设计入手,注重研究课程中的知识类型与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知识点的量化分析,总结出适合现在环境的学习方法,在课程的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研究基础上,对影响财经课程设计的多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中的规律,对未来的财经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专业理论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三大类为主,专业理论课程除了所占的比例较大学分也比较重,所以学生往往对这类课程的重视度高于另外两类,认为专业理论课体现了专业的能力以及对之后的实践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对最后的考试以及分数的期待感高于其他的课程。在多年的财经教学过程中,发现财经课程设计中有很多的因素导致某些课程受到的重视感以及期待感,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课程所占的“分数”,学分的评分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因素,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掌握这门课程的一个标准,学生极易受到影响,甚至在其中受到误解。所以在财经课程设计中,做出一个正确的导向,对教学效果是有重要意义的。
1.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课程设计的概念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众说纷纭。廖哲勋教授认为“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的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1]。”如果以此为标准去探讨,同样的在财经课程设计的最后的体现就是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使用的教材的综合结果。从课程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最终达到的要求,目标模式也成了运用最为广泛的财经课程设计表现。随着其他人文社科类的学科的发展,例如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很多的学者开始提出新的模式,虽然这些模式都不是最合适的,但是对于教育者和研究者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R.W.Tyler)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中,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等维度,指出课程有四个基本问题,后被人们称为“泰勒原理”[2]。“泰勒原理”简单的描述了课程设计原理,是目标模式的经典表现形式,也是将课程设计科学化的开端,对课程设计的理论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经验发现,在高职财经课程的设计中,不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的财经课程设计,如果依据“泰勒原理”,都可以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课程目标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课程内容是专业的物质内容,课程组织是教学过程中的逻辑表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课程设计使得三者实现统一,服务于教学课程,为课程评价搭建平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是泰勒对有效课程提出的三大标准。其中连续性与顺序性是研究课程的垂直组织关系就是讲究的一个次序关系,整合性则是对课程内容的一个大的归纳是一种水平组织关系。泰勒提出的这三大组织标准指出了“应该如何组织课程内容”,但却没有回答“如何刻画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果”。相对来说实验性的学科来说,财经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安排出课程来具体化,将抽象的内容具化,看到整个财经课程设计的全貌,这种安排是人为的且客观存在,形象的反映了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3]。”尽管财经课程设计的研究具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从课程内容的实现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必须走好,所以财经课程设计非常重要。不同的课程设计者在同样的课程目标下对课程的设计不同,对学生知识的产出效果就会产生差异,由此也能反映出不同的课程设计理念的优越性。例如,现在很多课程都是“一标多本”的政策,各个学科都受到这样的影响,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市场上出现了多本的教科书,呈现多样化,而所有的教材都是以同一个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所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是两个定量,唯一在其中的变量就是课程的设计,教育者在编写教材时的不同的理念和财经课程设计的风格。
2.财经课程知识点具体
知识点是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目标最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对于财经课程的设计来说具有指导意义,事实表明,人是以逐个知识点为单元完成知识学习的,这样学习者学习的时候能够更加直接的获得学习重点,以及更加有效的掌握教材课程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点甚至进行自主学习,那么如果将知识点进行整合,快速的定位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学习效果得到最优[4]。一门专业课,各个知识点是由很多小的知识点串起来的,要实现对一门专业课的理解,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分解,化整为零,采用现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通过对一个个小的知识点的学习不断地积累,进行深入的学习,达到对每个小的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掌握整门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创造者、传递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所以在传授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要从简单到复杂的这种变化,难度系数逐渐增大,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能够由浅至深的逐渐接受。将知识分为事实类、概念类、程序类、元知类,难度逐渐变大。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学习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更趋于个性化、智能化,高职财经课程设计也应当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对学生来说,财经课程偏于理论,所以是枯燥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者也在不断的探索,建立了各种奖励机制用于对于学习者的鼓励,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例如精神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机制、短期激励机制和长期激励机制等。这些激励方式可以给学习者得到认同感,例如积分的累加、获得鼓励的勋章等都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端着学习的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发现学习的意义。另外进行排名,不仅可以对学习者学习的状态进行分析,也可以让每个学习者感受到公平。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的结合可以使得学习者具有更长的耐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持续的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学习,让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有一种积累感,处于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能够让学习的过程更加的轻松,知识点的接收更快。
3.评分方法的量化分析
课程设计评分目前作为最终的设计成果,是高校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最后的结果。学生与教师都以自己主观的方式进行评价打分,教师与教师之间也相互评价,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尽管最后的结果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但是这种评分的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参考的价值。近年来,很多高校为了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衍生出更多的评分机制。多样的评分机制也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多种评分机制的交错,使得结果不尽一致。因此,不能绝对的保证其中的公正性和主观性,不能从实际上解决客观评价的问题。例如通常财经课程的期末成绩采用的百分之六十的期末考试成绩与百分之四十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最后看到自己分数时,总会认为分数不公正,在学生对老师进行评价时也很难保证没有带上主观的情绪去评价,容易引起师生之间的矛盾。这也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设计产生怀疑,不利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高职财经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都是一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那么学生在其中的感受和收获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评分时学生的主观认识就会发挥较大的效用。有些认为是由专业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决定的,但是这完全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应该认识到的是每一门课程的难度都可以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被破解,达到教学的目标。所以,财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是不可能做到完美的,但是作为课程的设计者,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清晰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相对应,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给未来的教学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在设计评分制度的过程中,评分点应当与专业特点、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等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尽管不能面面俱到,但是要尽可能的契合,形成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在进行评分的量化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尽量准确,专业课程的设计上,即使评分制度采用量化的方式,其目的也是为了用量化得分点的这种手段给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适用于任何使用这个制度的人,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设计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的突出,教学效果能够更好,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量化评分点的设计,要考虑教学要求,以及一门专业课在专业中的地位,依据教学大纲对财经课程设计提出具体的要求,有针对性的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强化必须掌握、了解的知识点。所以,评分系统的设置标准并不是独立的,是相互交错的网,相互之间互相关联,各个课程的评价体系形成一个教学链。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整体能力,以及现阶段能够接受知识的程度,随着知识点的积累,学生的能力会逐渐提高,教师能够更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向不容易掌握的部分进行学习。例如,会计系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学会财务管理的相关内容、熟悉会计电算化软件、不能对很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等问题,在设定量化评分的标准时就可以针对这些点去制定,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的知识点。通常在设置评分项目时也会对各个项目的比例进行调控,这个必须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要保留主观性,也要保证客观的公正性,有利于在最终的分数体现上。例如在会计一年级的时候,可以将比例更多的放在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的掌握程度,使学生能够关注基础知识,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的学习。
4.总结
财经课程设计的量化分析主要从财经课程设计的过程与结果,去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对以后课程的设定,课程的标准以及教学的改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最终的教学成果为导向的财经课程设计思路,与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目标性,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彭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