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的意义
(一)学生学习方法更加灵活
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型媒体的活跃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非常快,他们经常使用互联网的各种媒体平台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只用书本学习的枯燥年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网络发展突飞猛进,也使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全面,让人们随时随地使用网络变成了可能,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上网获取他们想要的新信息。手机、平板电脑在学习上的使用让很多学生告别了使用“书本”进行学习的单一学习方法[1]。
(二)教师教学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进行学习的途径和形式更加丰富,有利于他们了解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并结合他们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进行开拓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相比以前有极大的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在线上和的线下沟通交流。这种教育方式对互联网产业和旅游行业结合有一定的帮助,也为将来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开拓创新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二、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也需要审时度势、跟随时代脚步,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授课内容、学校和企业合作等各方面都要做出相应调整,但是,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比行业发展落后,缺乏互联网技术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支撑
有些高校专业教学水平高,但是不代表这些院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高,更不能代表他们对网络多媒体进行专业教学课堂的应用能力高。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依靠多媒体PPT课件形式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对现在其他专业正加大力度提倡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当下非常流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却比较少[2]。比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适合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使用的课程很稀缺;在网易公开课平台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5门课程有教学指导。由此可见,在我国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使用微课、慕课等流行的新教学模式进行专业知识传播和课程课堂教学的实践都不成熟,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偏低。
(二)课程内容安排重复,部分知识点相同
江西很多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安排主干课程之前都会安排管理学、宏观或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学习。因为专业主干课中的一些课程[3],如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景区策划与管理等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一些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而旅游营销学、旅游会计等课程有时候会跟宏观或微观经济学、财务管理课程的部分知识重复。并且,旅游管理专业本身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整合就不足,课程之间内容重复也比较多。有一些专业课程从各种角度来解释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或出现的现象时,也缺乏有效整合,导致本来是不同专业方向课程但是相互之间却出现相同的知识点讲解,浪费课程教学时间,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
(三)课程设置创新度不够
第一,专业课程设计滞后。创新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一直强调的主要特征。“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之间不断融合,旅游企业纷纷升级转型,旅游产品也不断创新,这些都说明现在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相较之前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过程中,针对市场需求开设的创新课程并不多,如智慧旅游相关课程,开设的依旧是传统市场需求的课程,如导游业务、旅游市场营销、旅行社经营管理等[4]。第二,开设课程的计划是早就已经制定好的,按学期修满学分,在教学过程中几乎不会变化,这样的课程设计缺乏灵活性,导致课程设计落后于市场需求和行业的发展。
(四)课内实训项目陈旧没有创新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项目仍然停留在导游人员岗位体验、旅游项目线路设计等初级实训项目,新时代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新理念并没有完全融入平时的实训[5],比如,没有充分认识“互联网+”和智慧旅游对现在旅游行业发展的影响、缺乏对学生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技能的实训、缺乏对学生计算机和旅游电子商务技能的培训,因为教师本身与行业的脱节,制订实训项目也跟行业脱节,从而很难指导学生紧跟时代背景学习相应技能,以适应将来的工作。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策略
在“互联网+”大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需要的人才既要有大量的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技术和能力,还需要掌握互联网相关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使用能力。
(一)顺应“互联网+”和智慧旅游发展趋势,开设互联网技术方面的课程
“互联网+”大背景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对培养现代旅游市场需要的人才明显是不足的,各高校课程设置应该以“互联网+”的思维为突破点,以保留旅游管理专业必要基础课程和经典技能课程为基础,再开设满足“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旅游大时代背景下需求的“互联网+”旅游管理相关课程。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对旅游行业产生的经济影响,各高校可以开设“互联网+”旅游经济类的课程,例如旅游经济学;针对智慧旅游和在线旅游需求影响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可以开设智慧景区规划与建设、“互联网+”大数据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策划与管理等相关课程,这些创新的课程可以满足“互联网+”和智慧旅游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人才所应具备的新型技能的培养,例如,旅游类网站的设计、计算机图像处理、文字和图片编辑等。
(二)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减少课程及课程内容的重复,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优化过程中,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出口”中的作用,删减对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小、较弱的课程,同时合并一些知识点重复多的课程,压缩那些所包含知识并不是旅游从业人员必备核心知识课程的教学时间。面对当今网络信息爆炸、知识爆棚出现的现实情况,各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时,在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融入现在发展趋向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及其相关应用能力培养等内容是大势所趋。例如,“导游业务”这门课程,教师在教育学生如何讲解传统景区景点时要加入智慧景区如何进行讲解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智慧旅游环境下对导游员角色转变与业务能力提升的相关要求,提前做好相关准备。
(三)科学化构造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框架,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化”转变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该偏向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偏向公共关系与语言表达能力、策划能力、智慧旅游相关能力方面进行改变,以达到“互联网+”和智慧旅游大背景下旅游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与旅行社或酒店进行紧密合作,引入行业相关标准,构造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系一般分为基础、核心和拓展三个层次,接着,再按照旅游行业对人才“博文化、知礼仪、善表达、会沟通”的相关素质和能力要求,开设专业基础必要课程,如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服务礼仪与形体训练、公共关系等相关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含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课程,针对性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如旅游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旅游活动策划等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和互联网信息化运用的能力,如摄影技巧、客户关系管理、旅游跨文化管理、智慧旅游的信息技术基础、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开发等相关课程,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四)培养岗位能力,注重创新实践课程设置
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者要加强课内实训,并且针对实训的项目进行改进,整合专业的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及可以实训的平台,具体而言,可以跟旅行社和酒店等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紧密合作,构建旅游企业的网站、App作为实训的数字智能平台,在实训前让学生明白实训的内容和项目、实训要求及实训要达到的目标等,通过实训培养学生达到旅游行业企业的需求、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专业教育者在旅游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旅行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中必须安排相应的实训教学课时,以明确“互联网+”、移动客户端、智慧旅游等大时代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训要完成的任务。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因此,学校要用全新的思路设计和开发出科学合理、满足市场和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这对提高和保障高院校教育质量,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总之,在“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大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化旅游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有用的专业毕业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专业教育者必须对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构建能适应大环境的科学化、合理化、先进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育过程中为行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同时高校旅游管理教育者必须对智慧旅游新趋势影响下的旅游市场的变化作出应对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唐长菁.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16(10):155-158.
[2]雷婕.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68-70.
[3]瞿立新.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9):26-30,187.
[4]杨彦锋.互联网技术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的主要驱动因素[J].旅游学刊,2012(9):7-8.
[5]张立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14-117.
作者:闵媛媛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工商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