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最本质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型的综合性应用人才。基于传统教学形式下,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缺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落后以及单一教学方法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以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重点提出了几点改革策略,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

0引言

在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学习过程中,因为该门课程具有的较强的实践性,由此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为了能够促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就必须就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对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革新。

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育工作而言,最本质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技能,能够在日常生活等方面,做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但是,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于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并没有深刻认知,导致该种问题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课程进行改革中,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没有明确教学方向的基础上,自然不利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再加上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最终也不利于整体机械设计与制造科目学习能力的提高。

1.2教学内容存在不足

对于高职院校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而言,里面包含了像理论力学、材料学以及设计等相关的复杂的知识点,基于有限的课堂教育时间下,教师自然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工作形成了高度的关注。再加上教师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针对教材大纲对内容进行删减性的教学,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且也违背了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最终影响了自身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

1.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在当前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就必须不断革新教学方法。而大多数的教师,目前采取的仍然市黑板-粉笔-讲台为主的形式,基于该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且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下,自然极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无法保证课堂效率的情况下,也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4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如何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往往采取期末考试的评价方式。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下,部分学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盲目的对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采取此种学生评价形式,也无法对学生的真实情况做出反映,由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创造能力也会遭到埋没,严重阻碍教师的教学改革工作[1]。

2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对策

2.1合理确定教学改革目标

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了实现最优的改革目的,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改革目标至为关键。首先,基于现代化发展背景下,课程的改革应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随着经济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教师教学改革过程中,就必须秉持动态化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希望能够引导学生致力于机械制造业水平极速发展的道路当中,另一方面也应该站在长远的角度下,为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达到该点要求,教师就必须制定合理的培养方向以及发展目标,首先,集成制造系统的系统理念和优化设计理论同样适用于人才培养体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而言,不仅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且各系统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不仅相互推进,而且也相互影响,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必须对系统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基于当下教学背景下促使系统之间的关系保持协调性;另外,对于机械制造行业而言,为了能够促使该行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教师还应该对创新工作形成高度重视。而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育工作,同样的也应该对创新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机械制造行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辅助该行业实现最好的产业结构升级,背后有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至为关键。对此,在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设计专业教育过程中,为了实现最好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工作进行深入的调研,促使其能够与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改革工作相吻合。基于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观点,融合技工学校教育形式的同时,也应该充分的借鉴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学方法,最终行为围绕能力培养为核心,素质教育为依托,构建综合应用技能培养的教育体系[2]。

2.2引入优化方法,完善培养体系

教师在制定好合理的教学改革目标之后,下一步就是根据目标,对教育过程中的“量”与“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适当的把握。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该门课程的优化设计方式,对其进行再次的划分,进而构建完善的教学思路。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机械设计制造专业课程教育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当然现代化的制造技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两者有效结合以及应用过程中,教师就必须秉持适度原则,可以对传统中占用课堂时间较多的例如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工电子等内容加以合理的删减,增加一些步进电机与现代加工技术和设备有关的知识体系。同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人们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计算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此,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计算机内容,从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应用为出发点,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受到各方面的知识教育。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现状,合理的开设计算机实用课程以及辅助设计制造等相关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联系,处理好“量”之间的平衡。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机械专业等其他知识,开设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单片机原理等相关的技术课程。总之,为了能够切实做好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教师就必须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形式,根据实际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策略[3]。

2.3努力实施教学改革

基于信息化时展背景下,在高职院校机械设备制造专业教育过程中,加紧教学实际改革至为关键。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形成以数控技术为核心,融合设计以及制造等为辅助工具的机械制造教学体系,引导机械制造行业能够迈向智能化以及集成化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当下机械制造行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最为关键就是现代化科技材料的有效应用,进而为机电一体化等保持极快的发展速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能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机械制造行业高素质人才,在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必须促使教学方向得以有效的延展。首先,教师作为教学改革道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能力,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组织教师多次参加计算机实践应用、专业能力提升以及英语等专业领域的培训工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等全方面的革新体系。比如,在教师革新教材体系过程中,针对传统金属切割机等的理论教学工作,教师完全可以创新教学内容,构建涵盖单片机原理、机床电控及PLC可编程控制合为一门自动化控制技术课程。同时,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教师站在引导位置[4],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启发以及引导。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尽快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现状,组织学生毕业之前参加相关的岗位教育,举办营销以及管理等行业的培训会议。总之,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就必须秉持创新性改革理念,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为学生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同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方面专业共同培训,一同致力于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办学专业方面。

2.4注重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加强实践教学力度至为关键,改变传统中以理论知识教学为核心的教学弊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在每周的理论教育过程中,穿插上技能型实践知识的教育课程安排。在教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依托于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做到实践能力培养做到分类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模拟内容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与此同时,还应该构建完善的实践技能考核方式,在学生毕业之前,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培训以及岗前培训等工作内容。

3结论

简而言之,基于现代化教育背景下,在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育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师就必须紧跟时展需求,基于高职院校本质教学目标下,结合社会的需求以及行业特点,引导学生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重点给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使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实现创新改革的同时,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5]。

参考文献:

[1]马跃龙,杜芳.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2]王娟.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8(2).

[3]徐益,李时雨.国家示范学院建设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27).

[4]刘文霞.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9).

[5]姜汉荣,朱良辰.基于“双场合一”教学的课堂教学实施探究——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8(19).

作者:蔡艳 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