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河道景观设计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广州市南沙区金州涌绿化带景观建设以“金州碧涌、山水画境”为目标,在不影响河道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运用生态手段改善金州涌周边环境使之旧貌换新颜,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滨水空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景观设计;河道绿化;植物配置
金州涌位于南沙开发区中心区域,东起进港大道,西至蕉门河,全长约3.52km,总体上东西走向,河宽20~40m,河道较平顺,河道中上段分布有金洲村和板头村,两岸多民宅和厂房。此次景观设计结合现有情况进行改造,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进行河道绿化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
1.河道绿化设计理念、原则与目标
1.1河道绿化设计理念
根据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考虑防洪、雨水收集处理、堤岸改造、水质改善、沿岸景观等统筹设计,提出河道绿化设计的主要理念为“安全、生态、环保、自然、宜居、和谐”,设计理念是以保证防洪安全、修复自然环境为主要任务,既要科学合理地保障防洪生命线,也要对长期以来造成的水土流失、环境破坏等情况进行修复,努力对现有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打造一个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居住程度较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河道景观工程。主要体现为没有人工痕迹的自然景观,提倡生态宜居的理念,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前提下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并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地被植物防止冲刷保持水土,草本花卉点缀增加色彩,乔木遮阴、降温、美化环境,让久居钢筋水泥环境的都市人感受自然的魅力。
1.2河道绿化的设计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原则。河道绿化建设要贯穿以人为本的原则,服从、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逐步建立人水和谐的生态系统。二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并重的原则。要以恢复、保护为主,以改造、建设为辅,使之成为与自然界上下沟通的“绿色通道”和“生态走廊”。三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河道绿化带景观设计也要密切结合当地生态环境特点、气候特点和水资源条件,避免盲目建设,应在设计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1.3河道绿化设计目标
根据对现场的勘察,设计目标定位为“金州碧涌、山水画境”的生态自然园林表现方式。体现自然生态减少人工痕迹,突出体现生态区域内的植物配置景观效果,注重植物季相色彩变化,并兼顾城市生活,设计出城市内部的生态园林。
2.景观设计的主要方式与措施
工程主要以水利工程与景观绿化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在房屋密集的河段采用接近直立的挡墙,挡墙采用重量轻、抗变形性能好、生态景观效果好的加筋土生态挡墙,基础采用松木桩加抛石的处理方式;在无房屋的河段采用斜坡式生态堤岸,设1.5m人行路和1m嵌草路,迎水面设亲水平台,种植水生植物,背水侧设绿化带,利用南沙地方丰富的植物资源进行植物配置,营造良好的休闲空间。河涌常水位0.2m,两侧设置滨水种植区域高程0.15m做斜坡式堤岸和原有地形相接,人行路外侧种植大乔木,内侧以低矮花灌木和地被为主,形成从内向外种植高度依次递增的河道景观种植模式,既满足了河涌防洪的需要,也增加了园林种植的层次感。布置上分为6个区域,分别为翔落晚塘、晓露喧波、澜彩溪桥、碧景林亭、红花柳绿、绿影花堤,每个区域都有自已的特点。河涌中段设有步行桥1座,为钢结构空间框架桥,外形美观,与环境协调。两岸设置有景观亭、廊架、栈道、休闲座椅、垃圾桶、景观标识牌、自行车存放处、景观雕塑、服务设施等,并考虑无障碍设施的布置。
3.河道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
3.1河道绿化植物选择
广州金州涌的绿化植物选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亲水空间选择水生植物种植,结合园林道路系统种植行道树,主要景观节点栽植观花、观果、观叶植物,从水生、地被、灌木、乔木的多层次选择种植品种,主要有大叶榕、桂花、垂柳、黄槐、白兰、棕竹、樟树、凤凰木、杜英、紫薇、木槿、红花紫荆、米籽兰、加拿利海枣、大红花、红花继木、花叶芦竹、花叶假连翘、吊灯花、黄连翘球、蜘蛛兰、红花夹竹桃、山瑞香、灰莉、美人蕉、芦苇、水葱、荷花、香蒲、睡莲、台湾草等。
3.2植物搭配设计
广州金州涌在植物搭配设计上注重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沿河种植水生植物,地被护坡,沿岸点缀种植花灌木,外侧种植高大乔木,沿河岸边种植水生植物丰富驳岸线,如芦苇、荷花、水葱、香蒲等水生植物;在岸边缓坡大面积种植台湾草草坪,并结合1m嵌草铺装构成视觉开阔可观水景的开敞空间;在弯曲的1.5m人行路两侧种植花灌木丰富季相色彩种植,如紫薇、木槿、黄连翘球、蜘蛛兰、红花夹竹桃等;外侧种植有高大的树木群,如大叶榕、桂花、垂柳、黄槐等起到遮阴效果,并且可以遮蔽外界环境,最终形成由内向外由低到高大植物种植模式。
4.结语
河道绿化带景观建设在广州金州涌综合整治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进行河道绿化带景观树种配置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使自然与人居环境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作者:杨甲 单位: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