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民俗文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民俗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民俗文化研究

【摘要】

众所周知,滨水景观在反映人们生活面貌、经济状况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社会、生态、经济、文化功能。本文主要探索了体现民俗文化的滨水景观规划原则以及乡村滨水旅游景观设计民俗文化的体现途径。

【关键词】

乡村滨水;旅游景观设计;民俗文化

一、体现民俗文化的滨水景观规划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滨水景观带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子系统一般涉及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在对其规划的基础上,需要由整体着手,达到多目标规划的要求,同时需要将经济、生态、政治、文化、美学等方面进行兼顾。由经济角度出发,则需要在景观塑造上最大程度上实现费用与空间的节约;由社会层面上讲,主要是将以人作为中心,在景观实际的塑造上需要严格遵循人性化原则,充分考虑公共性与人的私密性的有效统一,实现尊重人、关心人以及陶冶人的要求;由文化层面来谈,侧重的主要是意义层面,突出的是对形体环境意义的塑造。正是因为该种整体性,这就决定了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支撑,综合考虑构建整体的要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可以真正的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云南文化内容涉及繁多,如何才能有效的体现于滨水景观当中,则需要将各个要素整合起来,进行整体考虑。

(二)生态性原则

滨水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被作为人类改造生态系统的产物,与此同时它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人工系统彼此影响的混合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活动的制约,包括了废物倾倒、近岸城市化、污水排入、水路运输、旅游、水产养殖等方面。鉴于此,这就需要在实际的规划设计工作中,落实自然生态优先原则,严格依据生态学原理,确保滨河自然生态发展空间的完整性,坚决避免城市滨河环境的片段化,确保城市滨河生物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按照城市滨河地带实际的自然环境承载力,最大程度上满足市民活动不同的空间、设施需求,构建一个生物和人类共生的滨河空间。

(三)人本性原则

景观的参与者就是人,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景观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第一步:确保景观设计的舒适性。众所周知,城市市民的闲暇时间在逐渐的增多,在休闲、养生、娱乐、健身等方面上市民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不断的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景观设计需要切实的满足人们的具体需求。第二步:确保景观设计的可识别性。在此空间内需具备提示符号,使人们对空间识别。另外空间还需具备层次感,空间具备标志物。第三步:确保景观设计的可选择性。定义一个优良空间其实就是能给予人们更多选择的空间。第四步:确保景观设计的可参与性。例如云南少数民族人民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既敬老爱幼,又礼貌待人,若是客人远道而来,少数民族均会热情招待[1]。这就是旅游景观中的场景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强化民族特色的同时展现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二、乡村滨水旅游景观设计与民俗文化的体现途径

(一)利用文化符号

通过滨河景观中对历史、地方特色,民族传统进行展现,被作为如今滨水景观设计的常见方式。比如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物品放置于滨河开放空间的节点,一般包括了壁画、雕塑、文化墙、碑褐等,凭借着这些留存的历史片断,让人们感受到过去辉煌的人与事物,在其中深感历史文化的痕迹。体现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滨水景观规划在空间上,可以有效的借鉴其他城市的规划方法,将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进行提炼,由雕塑、碑褐、壁画等形式进行展示。也可以提取当地民族建筑和民俗生活用品、服饰等的特色文化符号,用于景观的设计中去,通过构筑物、特色景观空间的设计来强化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服饰艺术作为民族最为醒目的身份证,也被作为一个民族外在的文化表现。在对乡村滨水旅游景观的设计中可以大力的利用服饰文化符号,增强景观的民族特色。

(二)利用滨水活动

滨河空间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如今被作为关键的休闲场所,决定着人们的活动方式。在实际的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对其活动场所的设计可以使人们对实体空间形态进行塑造之余,也可以相应的塑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且有序的活动空间。云南的少数民族均是多体育项目以及多传统节日的少数民族,怎么样把这些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传统活动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进行合理的利用,俨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一般情况下,按照活动的特点可以分为:其一就是节庆活动类:比如傈僳族的“上刀山下火海”活动。其刀杆需长20米,也加上竖立之后为了确保安全以及人员的舞蹈需要,所以需要一个大约1000平方米左右的活动场地。而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要想融入该类项目,这就需要在滨水区的规划设计出一个大广场,使其作为区域的关键景观节点,以期在此空间中举行刀杆节。其二就是休闲活动类:云南众多少数民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多,再加之这些活动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中也有所体现,所以在对滨水区的设置过程中,需要有效的融入此类活动,使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闹场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的在乡村滨水旅游景观设计体现当地民俗文化,能够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乡村地域风俗文化特色形象,帮助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期实现乡村发展与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的目的。同时也满足游客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和参与,强化旅游区的自身独有的特色性,杜绝千篇一律的旅游景观建设。

作者:公曦红 单位: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贾孟炎.以“五水共生”为本推进乡村景观设计的路径探索——以浙江省金华市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5.

[2]马本和,郭丽萍.达斡尔族聚居环境旅游景观优化设计分析——以哈拉新村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2):60-65.

出自2016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性项目:人文地理视角下的滨水旅游景

观设计研究——以曲靖麒麟水乡景区为例

项目负责人公曦红,项目编号:2016ZZX334